大明好王爷 第328章 发展方向

“讲吧,别跟你老子磨蹭。”老朱的语气略带不悦,然而其中并未流露出丝毫的不耐烦,反倒满是对朱楩能想出何种良策的期待。

“遵命,父皇。儿臣觉得,我大明朝疆域广袤无垠,南北东西纵深数千里,各地气候迥异,粮食作物产量亦各不相同。北方寒冷刺骨,冬季漫长难熬;而南方多雨湿润,相对较为富饶。如此一来,南北之间极不均衡。然而,百姓缴纳的赋税却毫无差异,致使北方百姓比南方百姓生活更为困苦,北方能够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人寥寥无几。正因如此,今年春榜之上,北方学子无一上榜。”

朱楩提到了南北榜案,这件事可以说是今年最让朱元璋生气的一件事了,到现在为止刘三吾与白信蹈等人还被关在昭狱里呢。

然而,在第一次审核结果出来之后,张信再次复查,但张信呈上的试卷仍然没有北方学子的名字。于是张信被怀疑故意偏袒南方学子,并因此遭受惩罚。面对这样的结果,所有官员都说刘三吾是冤枉的,可是却找不出证据,哪怕是造成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也找不到,所以朱元璋很愤怒。

而朱楩这么一说,倒是把问题简单化了,细细思索下来好像也的确如此,大明百姓的赋税是一致的,无论南北东西,虽然上交的粮食作物各有不同,但是数量终归就是那么多,北方产量自然要比南方低,只能顾着吃饱,哪还有余粮去读书呢。

如果以后世的经济学来看朱楩的观点似乎就点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北方学子难以与南方学子竞争。这是一个对南北差异以及社会公平的问题

朱元璋一听朱楩这话,便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于是打断道:“说着税收呢,你怎么跑这儿来了,这案子已经盖棺定论,不必再提,你继续说你的。”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南北榜案的背后,其实就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矛盾激化,若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然而,如今的大明王朝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并非易事。因此,朱元璋并不希望在此时再次提及此案,以免引发更多争议和麻烦。

朱楩听了父亲的话,心中虽然明白,但仍忍不住说道:“父皇,儿臣觉得这南北榜案与税收之间确有一定联系。若能妥善处理此事,或许有助于缓解当前困境。”

朱元璋沉默片刻后,语气坚定地回答道:“咱明白你的意思,但此事暂且不提。现在我们先谈谈税收之事吧。”

朱楩见父亲态度坚决,只好暂时放下心中所想,继续说道:“是,父皇,这北方多产矿石,土地坚硬,南方土地柔软肥沃,多产稻米,若是以同等大小的斗收同等多的粮,就会造成南北不均。儿臣觉得可以在这方面改进一些,根据各地不同产出情况,收取不同的东西用作税收,南方多粮,那就以现行的粮税制度征收,北方多矿,就以采矿或是畜牧为税收。”

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儿子的建议。他深知南北地区的差异,如果长此以往按照传统方式征税,必然会引起民怨沸腾,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而朱楩提出的因地制宜、按物产征税的方案,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避免因税收不公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朱允炆顿时有些忍不住了,提出质疑“可朝廷是要用粮食来给各级官员与军队发粮饷的,从北方征收上来的矿石即便多了也没用,粮食才能喂得饱肚子。”

朱楩点点头表示赞同,的确如此,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就目前时代来看,利用率低啊,粮食可以当作钱用,但是矿不行啊,除非是金矿和银矿还有铜矿,这些矿产还能用来制造钱币,但是问题就在于开采,而且东北特有的黑土地,现在还是一片沼泽,外有强敌环伺,想要像后世那样开发这片土地,就得有足够的人口还有足够的太平,至少要让北方不再受到草原的威胁才行,这也是朱楩为什么一直主张要规划这些草原牧民的原因。

“太孙说的极是,只是目前我仍然没有良好的办法能够解决,但是我知道在大宁东北方向以外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那里现在仍然是一片沼泽,不过沼泽之下便是丰沃的土地,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去开荒,去耕种要不了几年那里的粮食产量一定比江南的还多。”

朱元璋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说道:“行了,说了跟没说一样!搞不定的事情就只知道提出来给你老子,也不知道先想好办法再来汇报。”

朱楩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心里暗自嘀咕,这办法倒是很多,只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实在难以实现,其实他对这些问题早已深思熟虑过,关键在于现有的技术手段有限,而且这些技术几乎都是他凭借个人兴趣带回来的。

至于其他领域,例如蒸汽机,虽然他了解其基本原理,但想要制造出一两台来,也是颇为困难的。即使真的造出了蒸汽机,也无法彻底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朱元璋无奈地叹了口气,接着说道:“既然暂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起码找到了大致的发展方向。允炆,你去通知户部,让他们重新制定一套适用于北方地区的税收制度,务必让北方的人口逐渐充裕起来。”

朱允炆点头行礼“是,皇爷爷。”

朱元璋停顿了一下,转而继续问道:“那些个安南人你打算怎么处理?”

这话显然是问朱楩的,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朱楩起身恭敬地回答道:“回禀父皇,这一路以来,儿臣带着他们游历了广西、湖南、湖广各省,他们把带来的银两都不断的在这些地方进行花销,当地的商户百姓都把货物卖空了,赚了不少钱,也带动了各个地方的商税收益。”

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接着说道:“嗯,这事儿我听说了,虽然新的商税政策还没有施行下去,不过这些州府县份回报说今年的商税要比往年多上不少。”

朱楩再次拱手,谦逊地说:“正是如此,儿臣也是考虑到这些安南官员在大明境内若能改为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的银钱不仅能够聘请更多的工人,还能使其资金得以流动,从而让各级都能从中受益。”

朱允炆皱起眉头,他显然还是对商人阶层抱有深深的成见,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如何到各级?这些商人以逐利为本,难道还能让朝廷占据大头吗?”

朱楩微笑着摇了摇头,似乎并不在意朱允炆的态度。他耐心地解释道:“太孙不妨想象一下,现在的百姓们在农忙结束后,真正能留下多少收成呢?如果这些商人能够给予这些百姓一个农闲时的赚钱机会,让他们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那么他们是否就会有更多的钱粮去城中购买布料,或者为孩子支付学费呢?而当这些钱财流入到布行、餐馆、青楼以及学堂等地方时,其中便会有一成自动上缴给朝廷。如此一来,朝廷的财政状况不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吗?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哪个阶层都能从中受益啊!”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