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崭新的房子,昂贵的家具。
两老有些恍然如梦的感觉。
王泰道:“爸,妈,今年我和大壮他们做生意,赚了点钱,年后打算在市里买套房子。以后你要是在这里住腻了,就到市里和我一起住,换换环境。”
两老一听,心中也是震撼,他们知道王泰有出息了,但不知道到底出息到什么程度,这才刚刚在村里建了这洋气的小别墅,又打算在市里买房子!
王德海欣慰道:“咱家泰子终于有出息了,以后你的事情自己决定吧,我们一定支持你。”
秦芬看着许久不见的儿子如此出息,也是感动得眼含热泪。
王泰那见得两老这个样子,连忙道:“爸,妈,今天是个开心的日子,我找人算过了,两天后就是个好日子,适合举办新居入火仪式。”
“我想趁这个机会,请村里的大家好好搓一顿,贺一贺。”
两老都没有异议,表示一切听王泰的安排。
当天,王泰便让王大壮去村里通知,两家的房子是同时建造,同时完成的,所以入伙仪式也在一起举行。
八号,会在村子里办个流水席,一起乐呵乐呵。
消息一下子便在村子里散开了,许多人都高兴地说着要来帮王泰打下手。
王泰则是和林小虎一起去隔壁村,找了一个手艺好的帮厨队,这个队
伍是专业承办喜事流水席帮厨的,在附近几个村子很有名。
听说还去县里给不少家人办过喜席。
王泰和帮厨队的话事人老华说好了,整个队伍十五个人全部请来,人工费八十一天,外加一个入伙红包。
这价位,也算是不低了,所以很快便谈拢了。
老华当即边和王泰商量好了酒席上的菜式,标准的八菜一汤,有硬菜,也有素菜小抄。
定好菜式,老华更是直接列出了食材清单,让王泰去采购而且还得提前一天备好。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任务,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敲定了这些事情,已经是傍晚了,王泰这才和林小虎回家。
刚刚到家,大壮已经开始在做饭了,在村里收了一只野兔和一些山货,正准备做一顿土色土香的地方菜,两家人一起吃顿晚饭。
不得不说,大壮处理起这些山货还是很麻溜的,林小虎才进去半个小时,厨房里就已经飘出香味了。
夕阳西下,天空是冷蓝色的,有点黑。
这夕阳的颜色,和腊月寒冷的天气是一个色调的,大家坐在暖炉的房子里,就着屋外的美景,一碟碟的美食被端上了餐桌。
爆炒兔肉,红烧咕噜肉,白灼菜心……
五彩一汤都是硬菜,王泰的父亲王德海,大壮的父亲王军山,两位老人,还兴致勃勃地拉着一帮小年轻整了点白的,气氛其乐融融。
王泰十分享受这样的氛围,身心放松,感慨着这才是生活啊。
不过,王泰心里还是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家里还缺少一些如电视这样的必备电器,春节快到了,没有电视,怎么看春晚?
没有电视怎么热闹?
可惜昨天买家具的时候王泰把这茬给忘了。
小乡村的生活节奏比较休闲缓慢,吃过午饭之后,也没有什么别的娱乐设施,一群人围在饭桌上,喝点暖场,胡天海地地聊着,这样的氛围大概是在那电子产品盛行,低头族成为主流的世界之中很少有的。
到了晚上九点,王德海和王军山这些老辈人都已经有点乏了,大家便都回房间睡觉去了。
清晨。
腊月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落下。
当王泰推开窗户,外面已经是银装素裹,远处那高大的杨树梢挂满了皑皑白雪,天地一片寂静,有点严肃的美。
王泰洗漱的时候,大壮和林小虎已经坐在大厅里吃着热乎乎的清水蛋面,王德海和秦芬也是早早地起床了。
家里是烧煤供暖的,王泰穿着一件毛衣便出来了。
和几人打了个招呼,麻溜地吃了早饭,就坐着大壮从村里借来的拖拉机,朝着乡里的集市进发,今天要买的东西有点多,必须要早点去才行。
寒风呼在脸上,王泰往人堆里缩了缩,没有棚的车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乡集市上,虽然天气寒冷,临近过年,这里还是十分热闹的。
买各种各样的东西的人都有,平时一些地方难见的土特产,如今也现世了,快过年了,大家都想赚点钱,买点喜欢需要的东西回家,摊贩的吆喝还是很卖力的。
刚刚到集市口,便听到那繁杂的声音。
干货,生肉,蔬菜,海鲜,三人快速地按照购物清单上的东西在集市上扫荡着明天新居入伙仪式需要的物资。
这一买就足足买了一个早上。
到了下午一点多,三人才将材料上的东西全部置办完毕。
众人回村继续准备明日的事情。
傍晚的时候,老华便带着帮厨队的人来到新居,开始搭棚,然后准备食材。
因为天气的缘故,王泰建议在屋内摆桌。
两栋房子,一共也可以摆下十几桌,然后再来个轮换,就算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来了也可以确保人人有位置吃饭。
这一晚十分的忙碌,按照规矩,两栋房子里的灯光都是彻夜长亮。
王泰一行人,也在忙碌着。
王德海和秦芬则是在准备入伙仪式需要的东西。
到了早上五六点,王德海便请来了亲戚们,帮忙为入伙仪式做准备。
大早上的,这屋子里就十分的热闹了。
早上八点是吉时,入伙仪式开始,王泰和王大壮分别站在自己屋外队伍的最前面,脖子上挂着红彩,在吉时跨过火盘迈入新屋。
紧接着,后面那些背着各种喜庆物件的亲戚们跟着鱼贯而入,鞭炮齐鸣,锣鼓喧嚣,好生热闹。
鞭炮足足响了几分钟,现场烟尘滚滚,刺鼻的烟味在空着弥漫,但是众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
入了新屋,下一步,就要去厨房开炉。
开炉仪式比较复杂,王泰还是在村里老人的耐心指导下,才勉强的完成这个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