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第562章 臣参严绍庭擅作威褔

黑夜里。

在这阴山北麓的武川城外,明军大营里,却是暗流涌动。

人影婆娑。

戚继光送走了终于定下心的王崇古,然后站在了中军大帐前。

这位起于东南的将帅之才,抬着头,有些意外却又有些意料之中的看向坐在中军大帐前台阶上的严绍庭。

而在严绍庭身边的台阶木板上,则是放着两只陶碗和一只已经开封的酒坛子。

戚继光回头看了一眼身后和四周,不见有人。

眼里闪过一道流光,戚继光面露微笑,信步上前,从容的坐在了严绍庭身边。

而在两人中间,则是那一坛酒和两只碗。

星月下,寂静无声。

营中淅淅索索的脚步声,是巡夜官兵们发出的。

而在大营外面,更远的草原上,则不时传来几声狼嚎声。

狼群知道这里有着无数鲜美的血肉,但也知道这数万血肉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战斗力,从而听凭本能向着更北方逃离。

哗啦啦。

酒水从坛子里流淌而出,装满了两只碗。

严绍庭拿起一只碗,浅喝了一口。

“按理说,这是坏了规矩,便是我为主帅,也应领罚才是,但思来想去,今夜还是得喝这碗酒,明日去领罚。”

草原上的夜晚,空气远比南方寒冷的多。

刚刚喝下一口酒,严绍庭开口说话间,一缕缕热气白烟从他的嘴里冒出。

戚继光看了看说要明日领罚的严绍庭,而后低头看向另一只应当属于自己的酒碗,只是微微一笑,便拿起酒碗,仰头举手,一口气将碗中酒饮尽。

一道灼热的气流,从他的嘴里呼出。

“痛快!”

戚继光低喝了声,随后笑着附和道:“明日末将与大将军一同领罚。”

严绍庭外头侧目注视着戚继光,面带笑容的伸手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后背。

“不知元敬兄那位亲家,今日可曾做出决断了?”

见严绍庭果然是问起这事,戚继光面露笑容,点点头,却又摇了摇头。

严绍庭脸上立马浮现一丝失望,但很快便恢复如常:“那想来,他们是谁赢了才会帮谁。”

戚继光这才点头道:“大抵便是这个意思。”

严绍庭淡淡一笑,便双手向后,将身体撑靠在台阶上,仰头看着那璀璨的星河明月。

“咱们这一趟差事如今也差不多算是了结了。”

“家国天下,万事艰难,可说到底现如今我大明朝的问题,是出在地方,却又要落在中枢,根源来自人心。此地非是我可以久留的,该回京师了。”

戚继光侧目看着身边年轻人的侧脸,而后也学着对方的模样,抬头仰视着那绚丽夺目的星河。

似乎如今在这草原上观看星河,要比在关内看的更加清楚,那闪烁着的星河好似是一伸手就能揽住。

戚继光低声道:“大将军如今携不世之功而归,想来定能在朝中一展宏图之志,畅叙心中抱负。”

严绍庭却只是笑着摇头,转口道:“这一次班师回京,却不能与元敬兄一同而归了。如今河套刚刚收复,朝廷还尚未派驻军马于阴山南北。我欲复阴山以北之秦长城,再造北魏六镇,互为表里,经略漠北,须得要有信得过的人留在此地。”

戚继光当即点头:“戚继光当不负大将军期许,必当坚守阴山防线,北控草原!”

他要留守阴山河套一线,坐镇此地,基本就是一开始商量好的事情,没什么可迟疑的。

严绍庭则又说:“王崇古却是要随我回京一趟,请了陛下的旨意,他才好掌握边镇马政,拿到治理边民的权柄。如此一来,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元敬兄一力承担了。但元敬兄放心,除了王崇古不久后会回来。想来谭纶和俞大猷等人,也会很快被朝廷安置在九边各处。届时,九边各镇都是与元敬兄相熟相知之人,待那时诸位在这长城内外,自可经略雄图壮志,饮马瀚海。”

戚继光却有些意外:“若……王督抚也要随大将军一同回京?”

在他略带着不解,开口询问之际。

眼前的星河却已经被一道身影挡住。

站起身的严绍庭,向前走了几步,回身看向戚继光:“他王崇古盘算着谁赢了就帮谁,可若是只想好处不愿出力,那我就帮他一把。”

戚继光看着站在面前,藏在营帐阴影下,身影若隐若现的严绍庭,愈发疑惑起来。

严绍庭则是轻笑着说道:“三日之后,我率忠勇营及京营官兵班师回朝,此地留宣府参将、游击将军郭玉创所部一万五千兵马,及王崇古所率四镇两万兵马,皆交由元敬兄统御节制。此次回京,将过大同作为左卫城,届时我亦会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会面。”

听到这里,戚继光才忽的眼前一亮,也终于是明白了严绍庭为何会说,要帮王崇古一把。

何为帮王崇古一把?

那自然是在后面推他一把,让他再次做出决断。

那么就得要靠那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了。

戚继光缓缓起身,举起双手,环抱作揖:“大将军英明!戚继光心悦诚服,惟愿将军此次归京,继往开来,再创功勋。”

……

北京城。

征北大军大获全胜,进军阴山以北,控扼漠南的消息,已经传入京师,得到了证实。

一时间,在好些日子里,整个北京城都陷入到狂热的气氛之中。

王师大胜,收复旧地。

没有什么比这等事情,更值得庆祝的了。

而在朝中,也已经开始议论着该如何封赏征北大军有功文武官员的事情了。

又是一日朝会。

新皇帝真的比先帝更加勤勉,基本上除了刮风下雨,按照阻值停罢朝会,之外的日子必然是一次不缺的在文华殿朝会,在皇极门御门听政。

又是月中十五。

按例,宫中要进行朔望朝。

文武百官于皇极门参朝。

而一般而言,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大多数都是礼节性的朝会,在这些朝会上也不太会讨论比较重要的事情。大多都是敲定一些旁枝末节的政事。

唯有在每日都要进行的日朝,只需要有事各部司官员到场的早朝和午朝,才是真正议论军国大事的时候。

因此。

今天京中的官员们,在用过早膳后,才心情轻松的赶到宫中,按照各部司官员站班位置站定,静静的等待着今日的朔望朝结束,回到衙门里熬过了点,就可以三五成群与好友在城中寻一家酒楼、饭馆相聚。

待各部司衙门官员站定。

内乌龙桥上持鞭校尉鸣鞭,皇极门广场渐渐安静下来。

皇帝的御辇仪仗也自宫中三大殿而出,扈从着皇帝到了皇极门下。

因为是朔望朝,朱载坖今日本该要穿戴冠冕服。

但当皇帝的身影出现在皇极门下的皇台前,站在文武百官前列的高拱却是双眼一缩。

因为皇帝竟然只戴着朝天翼冠,身着常服,神色从容安然的坐在了御座上。

容不得首辅疑惑皇帝为何会忽然不讲礼节规矩,一反常态。

依旧留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吕芳,已经是上前开口高呼。

随着吕芳开口,也预示着今日的朝会正式开始。

同样是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就该是各部司官员,依照在朝中位次先后,出班奏事了。

但不等有人出班请命奏事。

便见御马监提督太监冯保,已经是从另一边站出来,手中捧着一道早已草拟好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褒有德,赏至材,持国秉政,赏罚分明。征北大将军骁勇忠正,宣威明恩,守节乘谊,平复河套,驱逐寇贼,明德有功,以安社稷,朕甚嘉之。追其祖晋昌平侯,食邑三千户,食实千户,征北大将军严绍庭,进太子少保,授资善大夫,勋正治上卿。”

皇极门广场,好一片寂静无声。

唯有冯保那洪亮的声音,传递向远处,在广场上回荡着。

而先前早有过议论,知晓内情的如高拱等人,更是眉头夹紧。

按照原本他们在文华殿朝会时与皇帝议论的结果,是如今至多晋封严家的爵位,而不对严绍庭做实质性的封赏。

可现在皇帝却是一改当初商量好的决定,忽然要给严绍庭进正二品的太子少保,这可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几人的眼神,开始无声的交流着。

如今关外的事情,朝中也基本已经知晓。

征北大军这一次可不光光是有复套之功,还一举进军阴山以北,将漠南的蒙古人赶到漠北乃至更西边。更不要说龙虎大将军严鹄,作为征北大军的前锋将,率轻骑追逐贼子于大漠草原,斩获无数,更是生擒无数贼首。

这一次征北大军最新的奏报,已经写明了正在班师回朝,将要携带这些贼首一同归京,要在京师来一场献俘大典。

这一笔笔的功勋,可谓惊天骇地。

大明朝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这等大胜仗了。

如今皇帝加封严绍庭为太子少保,这不过是虚衔。

等大军班师回朝之日,定然还有封赏。

一瞬间,高拱等人就明白了皇帝的算盘。

这是要在大军回朝前,给严绍庭抬高官阶,一旦等他们真的回来了,那就是实封官职了。

太子少保已经是正二品的虚衔了。

而资善大夫和正治上卿也同样是正二品的散阶和文勋。

等严绍庭回来了,在朝中献俘,皇帝再实封于他,那就只能用六部九卿的位子来赏赐了!

就在高拱头疼自己这位皇帝学生独宠严家的时候。

李春芳心中已经是掀起轩然大波。

太快了!

太不加掩饰了!

快是严绍庭的升官之快,可以说是举朝罕见。

而不加掩饰,则是皇帝要独宠重用严绍庭的心思,昭然若揭。

重用严绍庭,无疑是在进一步表明皇帝对新政的决心,要给**释放更多的权力。

而皇帝要加强新政的力度,给**更多的权力,则朝中清流旧党就会被继续压制,一旦时间久了,清流旧党在朝中只会变得彻底抬不起头来。

不过好在一切都还没有真正发生!

李春芳只是目光失望的看了眼皇极门下那道身影,然后默默回头,脸色冰冷的看向身后某一处。

按照规矩。

宫中朝会,大体是按照官阶来决定站位,但却也有一些人属于例外。

如翰林院的清贵,如那些官阶不高却权势甚重的言官御史们。

而随着李春芳回头看望。

文官班列里,属于言官御史们的区域里,便立马有一道身影晃动了一下。

在人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

一名身着青袍的文官,便已经站在了文武班列之间。

青色官袍,乃五品至七品官员应着公服色。

这样一个小官,却能站在一众绯红官袍之中,身份自然是不言而喻。

不是翰林院的清贵官员,就是言官御史。

再看文官班列里的空缺。

这人的身份也就彻底明了。

乃是六科廊的言官!

迎着所有人的注视。

兵科都给事中欧阳一敬手抱笏板,朝着皇极门下躬身作揖。

“臣,兵部兵科都给事中,欧阳一敬,有本,参征北大将军严绍庭擅作威褔,当罢免!”

欧阳一敬一开口,道明竟然是要参严绍庭,顿时皇极门广场上立时响起一片哗然。

皇帝刚刚才要加封严绍庭,旨意才刚刚宣读完毕。

后脚,这欧阳一敬就要参严绍庭。

这不是往皇上脸上打吗?

可众人却也不敢轻视了欧阳一敬的参劾。

毕竟欧阳一敬虽然只是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如今在朝为官也不过七八年,可这位老兄却是个狠角色。

欧阳一敬在当年中榜之后,便被委任为萧山知县,随后征授刑科给事中,当时这位老兄就弹劾了太常寺少卿晋应槐任文选郎时的劣迹。

他要只是弹劾晋应槐也就罢了。

可这位老兄不一样。

他还一并要求罢免晋应槐选拔的南京侍郎傅颐、宁夏巡抚王崇古、湖广参政孙弘轼三人。

虽然后来吏部审查后,只罢免了时任南京侍郎的傅颐。

但欧阳一敬却也是一战成名。

随后他又弹劾吏部尚书董份,致使董份罢官。

欧阳老兄三次弹劾之后,终于是升任兵科都给事中。

他又开始上疏弹劾广西总兵、恭侯吴继爵,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致使吴继爵被召回京师,陈其学、戴才双双罢官。

诸位以为欧阳老兄的战绩就到此结束了?

不!

他后来还弹劾了英国公张溶,山西、浙江总兵官董一奎、刘显,执掌锦衣卫的都督李隆等九人不称职,除了张溶是两朝元老之后而留任外,其余的人都遭贬斥。

这就是个战力超强的六科言官。

一出手非死即伤。

瞬间,整个皇极门广场上,无不是瞩目欧阳老兄。

…………

月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