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城楼上,古风俯瞰着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百姓们因农事丰收而面带喜色,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但古风的心中却没有丝毫懈怠,他目光深邃,望向远方,深知国家昌盛的根基,不仅在于农事兴旺、仓廪充实,更关乎人才济济与文化昌隆。一个国家若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没有蓬勃发展的文化支撑,即便一时富足,也难以长久屹立于天下。于是,他将锐利的目光投向教育与文化领域,决心要改变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文化传承狭隘以及文化作品缺乏新意的困局,为国家的未来铺就一条光明大道。
一日,暖阳高悬,京城街巷热闹非凡,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古风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在街巷中悠然漫步。不经意间,他瞧见一群孩童在街边嬉戏,其中一个孩童格外引人注目。那孩子手持一根细细的树枝,蹲在尘土之中,认真地写写画画,口中还念念有词,小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望,眼神中闪烁着熠熠光芒。古风心中一动,走上前去,经仔细打听,得知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寒门,家中贫困,因教育资源匮乏,根本难以踏入学堂接受正规教导。此景深深触动古风,他仿佛看到了无数被埋没的希望之星,这更加坚定了他推动教育变革的决心,一股使命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古风深知此事刻不容缓,即刻入宫,径直前往温辰的居所。见到温辰后,他来不及寒暄,便郑重地向温辰进言教育改革之事。他先是以古之兴衰典故为引,从夏商的繁荣与衰落,到秦汉的崛起与更迭,一桩桩、一件件,生动地阐述当下教育积弊对国家未来的深远影响。随后,他详细地讲述改善教育资源分配、革新教育内容、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计划,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言辞恳切且充满热忱。温辰被古风的热忱与远见所打动,他看着眼前这位满怀壮志的青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决意全力襄助,并陪同古风面圣。
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众人皆正襟危坐。古风恭敬而激昂地出列奏道:“陛下,今国家农业初兴,百姓生活渐有起色,此乃社稷之幸。然教育与文化之困境,犹若巨石挡路,重重阻碍着国家长远之发展。教育资源不均,致使众多寒门子弟求学无门,那些聪慧好学之人只能被埋没于市井之中;教育内容泥古不化,所学皆为陈旧之理,培育之才难以应对现实之需,无法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在民间也难以发挥所长;文化传承偏狭,诸多民间瑰宝,如精美的传统手工艺、独特的民间传说等,都濒临失传,长此以往,民族之魂将有所缺失;文化创作陈腐,皆是千篇一律的辞藻堆砌,无法振奋民众精神,更难以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若不革新,国家恐难长治久安,此乃关乎社稷根基、祖宗基业之大事,望陛下明察。”皇帝听闻,眉头紧锁,沉思良久,目光在古风身上来回打量,终被古风的忠诚与见识所动,微微颔首,恩准改革请求,并拨出内帑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变革。
古风深知改革之路艰难,率先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他日夜研读古籍,以古之井田制为蓝本,结合当下国情,精心统筹规划,在全国推行“教育均衡之策”。
古风亲率工匠队伍奔赴乡村,一路风餐露宿,不辞辛劳。每到一处,他都依据山川地势、村落分布审慎选址。他穿梭于山间田野,详细考察地形,时而蹲下身子,用手丈量土地,时而与当地老者交谈,了解风土人情。规划建造新学堂时,他遵循古制,选用当地优质木材与砖石,力求学堂坚固实用且庄严肃穆。建设途中,村民因不明新学堂用途,疑为劳民伤财之举,一度阻挠施工。古风得知后,并未动怒,而是耐心地将村民们召集起来,援引古之贤君重视教育、培育人才的典故,从周文王广纳贤才,到唐太宗兴办学校,一桩桩事例娓娓道来。他耐心向村民解释教育对家族兴旺、子孙前程的重要意义,言辞恳切,声情并茂。他还生动地展示学堂建成后子弟能习文练武、光宗耀祖的美好愿景,描绘着孩子们在学堂中勤奋苦读,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为家族增光添彩的画面。村民们听后,深受触动,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终获村民支持。
为充实乡村学堂师资,古风效仿汉代察举制,在京城学府张贴告示,广纳贤才。他亲自前往学府,从众多学子中选拔品学兼优之人,与他们促膝长谈,许以优厚俸禄、晋升之途,激励他们前往乡村任教。同时,于京城设立“崇文馆”,耗费大量心力延请饱学鸿儒、技艺精湛的匠师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经史子集、算术天文、农桑百工等知识,以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之法。他还亲自参与课程设计,与授课老师反复研讨,力求每一门课程都能符合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培训合格的教师,身披朝廷赐予的锦带,带着满心的热忱与使命感,奔赴乡村,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古风借鉴驿站传书之法,建立教育资源互通机制。他精心挑选一批身手矫健、办事可靠的驿卒,将京城学府的经典藏书、名师讲义、科举策论等珍贵资料,通过驿站快马传递至乡村学堂。为了确保资料的安全与完整,他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交接制度。同时,鼓励乡村学堂将本地的乡贤事迹、民俗文化、农耕经验等整理成册,详细记录每一个故事、每一项技艺。这些成册的资料再通过驿站回馈京城,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交流。
在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的同时,古风着手革新教育内容。他四处奔走,召集一众志同道合的饱学之士,共同创办新型学堂。在保留儒家经典研习的基础上,增设算术、地理、物理、农艺、商贾等实用科目,打破传统教育单一格局。
古风带领这些饱学之士,遍访各地藏书楼,不顾路途遥远,不畏艰辛。他们在藏书楼中日夜查阅海量古籍善本,常常废寝忘食。结合古今事例,将晦涩知识以深入浅出、朗朗上口的韵文形式呈现。如在物理教材中,以“秤砣虽小压千斤,杠杆之力妙无穷”阐述杠杆原理,让学生们在简单的语句中领悟深奥的物理知识;地理教材里,用“山川形胜各有奇,九州风貌入诗题”描绘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古风秉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古训,倡导启发式教学。课堂之上,他以历史典故、生活趣事设疑,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他常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组织学生参与农事劳作、商业买卖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比如,在算术课上,模拟古代集市交易,让学生计算物价、盈亏,学习度量衡换算,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
古风效仿汉武帝设立乐府收集民歌之举,精心挑选一批富有才情、热爱民间文化的文人墨客,组织“采风使团”深入民间。他们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收集整理民间歌谣、戏曲杂技、手工技艺等文化遗产。每到一个村落,他们都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切交流,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他奏请朝廷,为民间艺人提供田产、免除徭役,设立“百艺坊”作为展示交流场所,鼓励他们传承技艺。例如,在京城举办“民间百艺盛会”,提前数月筹备,精心布置场地。展示精美的剪纸、绚丽的皮影、精彩的杂技等,吸引京城百姓与四方来客,一时间,京城万人空巷,使民间文化大放异彩。
古风倡导文人墨客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以古之格律为基,融入当下百姓生活与家国情怀进行创作。他以身作则,日夜苦思,创作诸多诗词歌赋,以质朴语言描绘民间疾苦、盛世繁华。他还倡议举办“诗会雅集”“戏曲汇演”等活动,提前确定活动主题,邀请各方文人雅士、戏曲名角参与。为文化创作者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
然而,古风的改革之路并非坦途。一些守旧的官员和腐儒,秉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古训,顽固地守着旧有的观念,强烈反对改革举措,视其为离经叛道、亵渎祖宗之举。他们在朝堂上弹劾古风,以违背祖制、扰乱人心之名,言辞激烈地指责古风;在民间散布谣言,蛊惑百姓抵制改革,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一位身着朝服、胡须花白的礼部尚书率先发难,他向前跨出一步,手中的笏板用力一挥,脸上满是愤怒与不满,大声吼道:“古风,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竟妄图更改祖宗传承下来的教育和文化之法,实乃大逆不道!我朝历代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根本,培养出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你却要摒弃传统,引入那些奇奇怪怪的科目,简直荒谬至极!”说罢,他气得满脸通红,胡须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古风不卑不亢,微微拱手,神色镇定地回应道:“尚书大人,时代在变,国家所需亦在变。古有商鞅变法,使秦国从弱国崛起,最终一统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令赵国军事强盛,抵御外敌。我朝如今面临的局势,与往昔大不相同,若仍墨守成规,如何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如何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古风目光坚定,扫视着朝堂众人,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这时,一位年迈的御史大夫也站了出来,他拄着拐杖,身体微微颤抖,声音却尖锐刺耳:“哼,你所言不过是些歪理邪说。你说要革新文化,创作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难道祖宗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不够优美?不够高雅?你这是在贬低祖宗的文化,误导民众!”
古风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睿智,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并非我要贬低祖宗文化,而是文化应与时俱进。如今百姓生活困苦,心中所思所盼皆为柴米油盐、家国安宁。我们的文化创作若能反映这些现实,既能让百姓产生共鸣,又能激励大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如古代乐府诗,不也是源自民间,反映百姓生活,才得以流传千古吗?况且,我观如今朝堂之上,诸多诗词歌赋虽辞藻华丽,却无实际内涵,不过是无病**之作,又怎能真正鼓舞人心,为国家所用?”
守旧派们仍不死心,你一言我一语地与古风争论着。他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吹胡子瞪眼,言辞激烈,试图用祖宗的威严和传统的力量压垮古风。但古风毫不退缩,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改革的必要性,从历史的发展趋势,到当下国家的实际需求,引经据典,将每一个反对的观点都一一驳回。
温辰在一旁,看着古风在朝堂上一人战群儒,心中暗自佩服。他不时用眼神向古风传递鼓励,那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支持。关键时刻,也会出言支持古风,以皇室的威严震慑那些守旧派,为古风的辩论增添底气。
古风见守旧派仍冥顽不灵,心中一横,决定以实际成果来堵住他们的嘴。他朗声道:“各位大人,口说无凭,不如我们以半年为限,且看我改革之成效。若半年后,教育与文化无显著改善,我古风甘愿领罪,以谢天下!但若改革有成,还望各位大人莫要再无端阻拦。”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守旧派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古风竟如此大胆,敢立下这般军令状。皇帝听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说道:“好,朕就给你半年时间。若真能如你所言,朕定重重有赏;若不能,休怪朕无情。”
古风心中早有胜算,他自信地回应:“陛下放心,古风定不辱使命。”
接下来的日子里,古风日夜操劳,奔波于各地。他亲自监督乡村学堂的建设进度,确保每一所学堂都能按时完工;关注师资培训的质量,亲自参与考核,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推动教育资源的互通,确保京城与乡村的教育资源能够及时共享。
在文化方面,他鼓励“采风使团”深入更多偏远地区,挖掘更多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积极筹备各类文化活动,力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成效逐渐显现。乡村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不仅能诵读经典,还能熟练运用算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天文地理等知识也充满了兴趣。民间文化蓬勃发展,传统技艺得到传承,新的文化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些曾经反对改革的百姓,看到孩子们的变化,看到民间文化的繁荣,纷纷转**度,对古风的改革赞不绝口。
半年之期将至,古风精心准备了一场成果展示。他邀请了皇帝、满朝文武以及京城百姓共同见证。在展示现场,乡村学堂的孩子们展示了他们在新学科上的学习成果,精彩的算术速算、生动的地理知识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民间艺人展示了他们传承和创新的手工艺品,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已。文人墨客们创作的反映百姓生活、充满家国情怀的诗词歌赋,更是让在场的人感受到了文化的新活力。
皇帝看到这一切,龙颜大悦,赞道:“古风,你果然不负朕望!”守旧派们则面露惭色,纷纷低下头,不敢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