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疆悍卒:我最强莽夫,干翻匈奴 第43章 高谈阔论

赵高想着必定要想方设法,将李齐这颗新星扼杀在摇篮之中。

此时的咸阳宫静的可怕。

大殿之内气氛凝重的仿佛可以结冰了。

李齐继续着自己**澎湃的发言。

“陛下,如今咱们大秦的摇曳真是十分繁重。”

“赋税堆积成山,百姓苦不堪言。无数家庭因为摇曳妻离子散,农田荒芜,尸横遍野。这般下去民心和安国本何故?”

李齐说完便从扶苏那里掏出了他们共同编撰而成的与民书。

“这是草民与扶苏公子,从长城修建之地返回咸阳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之话语没有一处有造假之嫌,这天下真真是……”

李齐想起之前自己见到的画面,激动到无法言语。

他稍作停顿,深吸一口气,接着说着。

“还有,军中看似兵强马壮,实则确实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

“此次匈奴来犯除了蒙恬将军,军中竟然连一个能指挥作战的将领都没有。”

“长此以往,若有外敌来犯,我大秦拿什么去抵抗?”

秦始皇的脸色愈发阴沉。

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紧紧盯着李齐。

他并没有立刻发言,而是一直在手中把玩着徐福前些日子给他亲手磨的檀木珠串。

“李齐,你所言虽大胆,却也并非毫无道理。”

秦始皇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我大秦初定,百废待兴,诸多事务都需要人力、物力去推动。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阿房宫的建造,是为了彰显我大秦的威严。这些工程,又怎能轻易停下?”

李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说道。

“陛下,臣深知这些工程的重要性。但百姓已然不堪重负,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徭役,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至于军中将领,我们应广纳贤才,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来统领军队。如此,方能内外兼修,保我大秦长治久安。”

就在这时,大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嘈杂的人声。

只见一个年轻的身影大步走进大殿。

此人正是胡亥,秦始皇的幼子。

他身着华丽的锦袍,头戴镶满宝石的冠冕,面容白皙,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急切。

胡亥刚要进入大殿,便高声说道。

“儿臣拜见父皇。听闻兄长扶苏归来,儿臣特来请安,顺便也想向父皇汇报一下近日的学习与见闻。”

胡亥听闻扶苏回来,心中便十分不安。

他深知扶苏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也清楚扶苏向来深受大臣们的敬重和百姓的爱戴。

他担心扶苏此次回来,会在秦始皇面前大出风头,从而进一步巩固他在皇位继承上的优势。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赶来,想要在秦始皇面前表现自己,以免被扶苏抢了风头。

然而,胡亥还没来得及走到咸阳宫内,就被一个身影拦住了去路。

此人正是听到声响从大殿之内出来的赵高。

他身形瘦削,脸上挂着标志性的谦卑笑容,可那眯着的眼睛里,却闪烁着精明与算计。

“公子留步。”

赵高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

“陛下此刻正在与扶苏公子商议国事,十分繁忙,还请公子稍作等候。”

胡亥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至极,他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恼怒。

“老师,我乃父皇之子,如今前来拜见父皇,难道还要被阻拦不成?”

赵高却不慌不忙,依旧保持着那副谦卑的姿态说道。

“公子莫要误会,老奴只是担心打扰陛下议事。公子的孝心,陛下自然知晓。待陛下议事完毕,老奴定会第一时间通禀。”

胡亥心中虽然极为不满,但也知道赵高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深受秦始皇的信任,更是自己的老师,自己一时也拿他没办法。

“老师,咱们千辛万苦才将扶苏那人给赶到了蛮荒之地,如今他回来了,我的地位恐怕是要不保啊!”

“您为何不让我进去!”

赵高将胡亥拉到一边,轻声安抚道。

“公子,既然您认老臣为师傅,其实定不会让你吃亏。”

“刚才没有过来,并不知扶苏公子前来使徐福正在里面跟陛下探讨东渡一事,扶苏公子向来最是讨厌陛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如今他们在里面高谈国之大事,只要老臣进去随意挑拨几句,便能让扶苏公子再次说出那些离经叛道之话。”

“这等杂乱之事,老臣认为公子还是不要进去掺和为好。你且在外等着,只等着做收渔翁之利便可。”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只能咬咬牙退到一旁,满脸不悦的站在大殿之外。

眼神却时不时的望向大殿之内。

他明白,赵高这个人精于算计,扶苏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哪怕蒙家两兄弟也不可能斗得过赵高。

想到这儿他便释然的笑了。

扶苏你再怎么受父皇喜欢,你也抵不过父皇心中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大殿内,秦始皇与李齐、扶苏等人的讨论仍在继续。

秦始皇的态度逐渐有所松动,他开始认真思考李齐提出的建议。

而扶苏则在一旁,不时地补充着自己的观点,支持李齐的主张。

“陛下,李齐所言,儿臣深以为然。百姓乃国之根本,若百姓生活困苦,大秦的根基也将动摇。”

扶苏诚恳地说道。

“我们可以先暂停一些非紧急的工程,将人力和物力集中到民生和军事建设上。”

这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指着李齐说道。

“陛下,此人大言不惭,不过是一介平民,怎懂得朝堂之事?他所说的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用处。陛下切不可轻信。”

“再者说,老臣听闻这个人可是行刺扶苏公子的要犯,他说的话怎能当真?”

李齐看向这位老臣,不卑不亢地说道。

“大人,我虽出身平民,但正因为我身处民间,才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朝堂政令在民间的实际施行情况。难道大人认为,只有出身朝堂的官员,才有资格谈论国家大事吗?”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