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御味 穿越厨子的皇朝梦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丰收的喜悦

做了书院院长一段时间之后,张启愈发觉得古代的教育方式缺陷太明显。

经、史、子、集固然是文学经典,可如此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千篇一律的。

而且百姓们对这些学子们的期望,就是当官。

当官就是为了发财,如此一来,这也违背了张启建立书院的一些初衷。

他希望启明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不仅仅是为了做官,还能在其他各个方面有所建树。

为此,张启苦想多日,召集了书院的教书先生。

“诸位先生,我们长话短说,从今日起,书院除了教授基本的经典之外,还需要加上诸多其他学科。”

“敢问张院长,您所说的其他学科是那些?”

张启伸出手,掰着手指头数。

“算术就不必说了,这个是必须学习的;我张某是从商起家,所以商学也极其重要;鉴于西夏和辽国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并州又处于边境前线,还必须加入相关军事学科。”

在座的教书先生教了一辈子书,离不开四书五经,了解算术的也是寥寥无几。

更别说商学和军事了,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张院长,算术自古就有,虽然我们无法教授,但好歹可以招聘相关人员前来教授。这商学和军事怎么弄,我们真的是无从下手。”

张启似乎早就想好了应答之话:“天下商人众多,就是我们并州城的商贾,那真是多如牛毛,可以定期请他们来学员讲述他们的经商之道。”

“什么?商人也能登堂入室的讲学?这怎么可以?莘莘学子若沾染太多铜臭之气,这传出去岂不是笑话。”

这位先生之言也算是代表了众人的心声。

张启并没有因此恼怒,耐心的说道:

“这位先生,刚才我说了,我张某就是从商起家,若没有这些铜钱,这些学子们安能净心求学?你们安能尽心授课?”

“商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一个商人,而是运用相关商业知识来获取财富,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若是我们培养出一批有良知有胸怀的有钱人,他们是不是可以回馈百姓,回馈国家?”

张启的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逐渐的打动了这些先生的心。

“张院长如此胸怀,到底是我们浅薄了!”

“诸位先生不必如此,论学识你们远在我之上,如何让学子们学习商学的同时守住本心,还得靠你们。”

众先生赶紧起身,表示定当竭尽全力。

“至于军事学科,我也是看到有部分学子们身体健壮,若能培养出一批有头脑、有才能的将领,我大宋日后面对西夏和辽国的时候,也有一战之力。”

在场的先生们听完之后,更加羞愧,他们没想到张启的每一步都是为国为民着想。

而他们却一直固守成规,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张院长,那这军事课程该如何进行?”

张启哈哈大笑,他故意问道:

“莫非你们忘了?这保安军离我们这么近,他们实战经验丰富,定期让他们来给我们授课,不是正好么?”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拍手称赞。

“既然大家都同意我的意见,那启明书院就按照这个来重新制订教学计划,由我牵头,你们负责监督和执行。”

会议结束后,张启开始制订学院的相关教学计划。

数日后,学院贴出了布告,公布了最新的教学计划书。

一时间在并州城掀起了一股大浪,与哪些先生一样,绝大多数的百姓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

他们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其他的都是外门邪道。

特别是军事这一块,大宋的士兵地位极其底下,连商人都不如。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是宋代民间流传的一句话,足以证明宋代百姓对当兵的态度。

为此,许多百姓竟然要让自家的孩子退出书院。

张启知道百姓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召集了书院的所有先生,在书院门口开始了耐心的劝导。

一连三天三夜,并州城的大部分百姓们终于在张启和先生们的苦口婆心下,暂时接受了现实。

可还是有一小部分百姓依旧坚持己见,将自家的孩子从书院接了回来。

对于这一部分人,张启的态度也很宽容,表明他们如果日后想通了,可以随时回来。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并州熬过了冬季,在春天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度过了炎热的夏季。

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季。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自并州地震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灾害,一直风调雨顺。

商业的繁荣,让并州的人口已经从四五万增长到了七八万,足足翻了将近一倍。

赵祯也是说到做到,在夏税过后,在秋收之前,如约把钱运到了并州,这让张启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

紧接着,张启又收到了好消息。

并州所有良田全部大丰收,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了两石,比灾前的一石半足足多了半石。

并州新建的粮仓已然爆仓,还有数千石粮食竟然找不到存放之处。

实在没法子,张启将这些粮食分别存放在保安军军营和城内的禁军军营里。

并州城的百姓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幸福。

为此,百姓们自发的组织了一场大型的庙会活动,整个并州城张灯结彩,敲锣打鼓。

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张启的府衙连门槛都被踏破了,前来感谢的百姓络绎不绝。

送来的礼物,堆满了整个府衙大院。

千里之外的京城,赵祯也因为并州的事情而高兴,正准备在早朝上拿此事好好说道说道。

一封西夏来的国书,却让赵祯差点掀翻了桌子。

原来是李元昊终于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在西夏大臣的支持下,他在兴庆府登基称帝,国号大夏。

国书中要求大宋承认其国家以及国号,并且自动放弃了大宋给的赐姓和官爵。

“还真是被张启说中了,李元昊狼子野心,朕说他这一年怎么如此消停!来啊,传旨,在京四品以上官员立即进宫,商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