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和高句丽主力在萨水南岸激战了三四个时辰,最终高句丽军坚持不住,先后有几个高句丽将领不顾曹操严令临阵脱逃,致使全军大败。
完颜阿骨打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曹操也达成了他的战略目标,将女真军的粮草辎重悉数焚毁。完颜阿骨打虽然从高句丽大营中夺取了一些粮草,但很明显,这点粮草已经不足以让他继续南征,攻克平壤征服高句丽。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高句丽的请和,率军退过萨水,双方约定每年女真以战马狐裘貂毛鹿尾等交换高句丽的粮食盐巴等物。高句丽和女真陷入了短暂的和平当中。
巴蜀,宣汉县。
此时已经进入孟夏,气温回暖,暑热既盛。
夜晚,黑沉沉的夜晚笼罩着县城,万籁寂静,城门早已经关闭,城头上几十个乡兵靠在城垛上酣睡正香。
隆隆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城头上的乡兵顿时被惊醒,他们从城墙上探出头望去,只见远处一条长长的黑龙以极快的速度奔来。
“不好,这是有大股军队来袭!”
一个已经年过五旬的老兵头经验极为丰富,率先反应过来。蜀中的军队不是北上剑门就是南下清溪关御敌,来的必然是敌军无疑。
“当!当!当!”
闷重的钟声被敲响,整个县城都惊醒了,乡兵们纷纷跑到城墙上。
远处的那支军队已经逼近县城,透过城墙上的火光可以依稀看出他们打着唐军旗号,中军处竖着高字战旗。
来的正是唐军大将高仙芝,李世民以高仙芝率军巩固长安为名,实际上却是让高仙芝率军走子午古道偷袭李靖后翼。
子午古道其实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荔枝古道,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
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
不过现在还不是天宝年,子午古道也还没有荔枝道这个带着爱情色彩的名字,没有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的修缮,道路崎岖,高仙芝从剑门撤退又改道绕路,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杀到了宣汉县,比起历史上七天七夜就将荔枝送到杨贵妃口中,这速度确实相差甚远。
两万余精兵在县城下摆开阵势,高仙芝拍马上前,朝着城头大喊:“请县令出来答话。”
不多时,刚刚穿戴整齐的县令谢必疾步匆匆地走上城墙,强自镇定心神道:“下官便是宣汉县令谢必,不知将军乃是何人?”
高仙芝在马上大声答道:“我乃大唐秦王麾下右一护军府高仙芝,奉陛下和秦王之命收复巴蜀击退暴隋。谢县令,请你速开城门,我保你日后官运亨通!”
谢必是寒门子弟,多亏朝廷对他的津贴补助才能完成学业,参见科举走上仕途。闻言当即拍了拍官袍,脸色一正,高声说道:“高将军此言差矣,我谢必饱受皇恩,岂能做那不忠之人!倒是高将军,伪唐大逆不道,及时回头才是正道!”
“攻城!”
高仙芝见谢必不肯开城门,也不愿意多费口舌,当即下令攻城。
随着高仙芝一声令下,中军鼓声咚咚急响,两万唐军顿时如潮水般向着城墙上涌去。
“放箭,放箭阻敌!”
谢县令拔剑在手,指挥着手下乡兵衙役在城墙上御敌。但是乡兵和衙役不仅人数稀少,战力也很难和正规军相提并论,实在难以阻挡唐军攻势。
“越兮在此,挡我者死!”
唐军猛将越兮挥舞着一杆三叉方天戟拨打箭矢,率先登城。画戟四下横扫,拦路的十几个乡兵衙役都被他扫落在地。
“叮咚,检测到越兮进入奋勇状态,武力 5,基础武力100,当前武力上升至105。”
“越将军勇猛果敢,率先登城,赏金百两!”
高仙芝见状在城下高呼一声,闻讯的唐军士卒纷纷两眼放光,个个登先,不过片刻功夫就有上百名唐军士卒爬上了城头。
得了百两赏金的越兮更是兴奋,他知道高仙芝没有升官只有赏金的权利,等到战报传到秦王还有朝廷手里,他必然还能升官晋爵。
“哈哈哈,狗县令受死吧!”
狂笑声中,越兮直奔谢县令杀来,县令身旁的亲信纷纷舞刀拦截。越兮手中画戟出手如风,只见寒光闪烁间,鲜血喷溅,几个亲信纷纷倒地身亡。
“叮咚,检测到郭尊进入当先状态,武力 5,基础武力99,当前武力上升至104。”
另一员唐军勇将郭遵亦是爬上上城,长枪上下翻飞,将拦路之敌尽皆被其一枪扫落刺杀。他径直冲到城口,砍断绳索,放下吊桥,大开城门。
“杀!”
眼看城门已破,高仙芝当即举槊一指,催促胯下战马,如离弦之箭一般飞奔而出。上万唐军紧随其后,蜂拥而入。
“陛下,微臣尽力了!”
谢县令大喊一声,拔剑往脖颈间一抹,鲜血喷出,身体踉踉跄跄的挣扎了几下,最后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跌落下去。
高仙芝取了宣汉县,在县城稍作休整,马不停蹄,挥军直奔成都而去。沿途州县纷纷紧闭城门,急遣信使飞马报知李靖。
出人意料的是,得知高仙芝率军入蜀威胁成都的李靖并没有多少慌乱,反而面露冷笑。
“这李世民的反应比我预料中还晚了那么半个月,不过好在他终于注意到了子午古道这条路,也不枉本帅之间的一番布置。”
堂下众将一齐抱拳说道:“大将军料敌如神,末将佩服!”
李靖微微一笑,沉声说道:“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吧?”
周德威当即拱手代众将答道:“大将军,一切介意准备就绪。”
“好!”
李靖拍了拍自己的帅案,直立起身:“众位将军,依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