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地理位置实在太过重要,敌人若知夷陵被围,绝不会坐视不管,问题是,援军将从何来?江陵?当阳?襄阳?……
在出兵之前,诸葛亮和刘景、徐庶、蒋琬、邓芝等人有过讨论。
他们最希望当阳出兵,如能引出张允,歼灭其军,反占当阳,便可截断襄阳与江陵的联系,到时候刘景就能够毫无顾忌的收取包括江陵在内的南部十县。
其次是江陵,若刘琦、蔡瑁派兵救援夷陵,自身必将陷入兵力不足的窘境,届时无疑会大大降低刘景夺取江陵的难度。
最后是襄阳,只能起到削弱刘表的作用,对当下战局帮助不大。
而不管敌人最终如何选择,他们都有应对之策。
诸葛亮按下心思,一面派人通知刘景,汇报战果,一边分遣斥候,巡视四方,侦察敌情。
…………
刘景军围困江陵已有近一个月之久,却始终没有攻城,对江陵的封锁也远谈不上严密,是以辅匡派出的使者借着夜幕掩护,顺利的突破了刘景军防线,进入江陵城中。
诸葛亮、甘宁一路连破数县,动静不小,刘琦、蔡瑁不可能毫不知情,如今夷陵使者前来求援,算是坐实了此前的传闻。
难怪刘景一直不打江陵,原来是在暗地里谋划夷陵。
不得不说,刘景此举可谓是一举击中了他们的要害,本来江陵、当阳防线,兵精粮足,固若金汤,他们只需静等刘景来攻即可。谁知刘景另辟蹊径,西取夷陵,攻其必救,化被动为主动。
“辅校尉忠义刚烈,誓死不降,然夷陵城中兵不满千,难敌荆南虎狼之师,请府君、军师出兵相救,迟则晚矣。”夷陵使者面见刘琦、蔡瑁,连连叩首,用力之猛,额头都磕青了。
刘琦与蔡瑁相视一眼,面有难色地道:“足下涉险而来,应不难看出,城外南贼兵力之盛,我等自保尚且艰难,实在没有余力援救夷陵。”
夷陵使者知道刘琦所言不假,可他身负任务,只能硬起头皮,一再哀求。
刘琦面上渐露不耐,对夷陵使者道:“张中郎目前正率领五千人马驻扎于北面的当阳,你不如去他那里求援。”
蔡瑁不由皱眉道:“张中郎扼守当阳,未可轻动。”
刘琦叹道:“当阳重要,夷陵就不重要了?我等为南贼所围,无力救援。而襄阳城中仅剩万余兵,再抽调兵力南下,必将不稳。军师,你说,现今除了当阳,还有哪里能派出援军?”
“……”蔡瑁一时无言以对。
刘琦又道:“进攻夷陵的南贼偏师仅数千人,张中郎完全可以留两千人守城,派三千人驰援夷陵,南贼兵少,久攻不下,见援军至,必会惊走。”
蔡瑁这次没有再反对,因为这已是现阶段最好的办法了。
接下来刘琦、蔡瑁又事无巨细的询问夷陵使者刘景军情况,直到夜浓,使者才入舍歇息。
次日鸡鸣时分,使者潜出江陵,跋涉百余里,进入当阳。
对于夷陵使者,张允一度怀疑其是刘景的人,目的是骗他出城,直到对方取出辅匡、刘琦的信笺,张允才算彻底放下怀疑。
张允看完刘琦的信后,陷入沉思,危急时刻,刘琦暂时放下了对他的私怨,言辞十分诚恳。
并且刘琦向他保证,他若愿出兵救援夷陵,刘琦和蔡瑁会配合他的行动,出城进攻刘景军军营,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刘琦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张允自然没理由不答应,毕竟双方乃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这时再因私而废公,无异于自寻死路。
张允当即召唤诸将,并于次日亲率三千人驰援夷陵。
却不知,他的一举一动,皆在刘景军谍人、斥候的注视下。
事实上夷陵使者尚未进入江陵时,就已被刘景军盯上,他之所以没有被抓,只不过是刘景想放长线钓大鱼。
如今,收网的时候到了,当张允率军横渡沮水,赶赴夷陵之际,刘景命蔡升率三千精锐,出纪南大营,奔赴当阳。又命刘亮率两营骑士,驰往夷陵,配合诸葛亮、甘宁,围歼张允。
当阳兵少,势必会多遣斥候,监视南方,蔡升未免被当阳斥候察觉,特意率军偷渡麦城,迂回至南漳水以西,再向东至当阳。
蔡升此举果然起到了瞒天过海的效果,一路有惊无险的到达当阳。攻城宜早不宜迟,每拖延一刻,都有暴露的风险,蔡升指挥将士伐木,紧急赶制了一批云梯,当夜便对当阳发起突袭。
当阳外紧内松,除了南面城墙,其他城墙守夜的士卒都不多,良久都不见士卒巡视城头。毕竟多日来,刘景军一直未有动作,他们也就渐渐放松下来。
蔡升见当阳防卫不严,放下心来,为以防万一,他又分遣千人,从北面登城。
之后蔡升大手一挥,士卒前后互搭肩膀,潜渡护城河。
待数百人成功来到当阳城下,竖起云梯,蔡升再按耐不住,快速渡过护城河,攀援而上。
第一批登城者皆为精锐中的精锐,个个身手敏捷,悄无声息间,便杀了七、八个守卒。
“啊……”一声凄厉的惨叫声,打破了当阳的寂静。
虽然泄露了行迹,不过此刻登上城头者已不下百人,以当阳守军的反应速度,短时间内绝难反扑,不出意外,大局定矣。
蔡升纵声吼道:“张允已死,当阳已破,降者免死……”
“张允已死,当阳已破,降者免死……”数千刘景军士卒共呼应,声震当阳,城中军民无不从梦中惊醒,神情大惧。
蔡升对左右道:“随我夺取城门。”
“诺。”
蔡升左举火把,右持长刀,率领数十皂衣玄甲勇士,顺梯而下,沿途所见当阳守军,很多都是衣衫不整,两手空空,惊慌失措,少有敢上前阻拦者。
直到打开城门,蔡升的刀竟然奇迹般未沾一滴血。当城外的刘景军士卒涌入城中,当阳守军顽抗者寥寥,大多选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