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十年半年的天下形势,又是风云突变。请百度搜索</p>
朝廷在山西刚刚转好的形势,随着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出潼关而又变得危急起来,李自成同样在陕西西安汇聚更多的兵马,但他还没有所动作。</p>
高一功、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在山西一带的攻势节节胜利,大明朝廷又开始不断失利,官军被不断击溃、歼灭,各地相继陷落的消息不断传回。</p>
这使得没有崇祯坐镇的大明朝堂,变得人言可畏起来。</p>
很多官都看得出来,陈瑜的方略似乎在初期并没能体现应有的效果,而张献忠在取得了重庆之后,很快第二次拿下了忠州城。</p>
相第一次与守备刘道贞的血战而言,这次显得极其轻松,不仅守城的明军大部分都直接投降,而且大西军几乎没有伤亡,再度将大西的旗帜『插』到了忠州城头。</p>
张献忠现在的野心已经不止于游走各地,他要建立一个足以取代大明,和大顺相足而立,甚至最终统一天下的新政权。</p>
这样一个政权,不能和原本那样,攻破一个城池抢光转向它处,需要新型的官员团队,正巧,张献忠有自己大西的官员团队。</p>
正在张献忠忙于置官备地的时候,重庆失守,游击李占春与贼将冯双礼双双战死的消息传到了石柱。</p>
秦良玉心十分吃惊,但长久的戎马生涯,却使这位老将军显得异常平静。</p>
正是秦良玉一成不变的镇定自若,让白杆军与其余撤退到石柱的四川官军都逐渐放下心来,紧接着,她下达了重庆、忠州相继失守后的第一道总督檄令。</p>
这道檄令的意思很简单,是让曾英放弃保宁府,带着所能带的所有兵士与物资,用最快的速度赶回石柱。</p>
很多人都看不明白,辛辛苦苦夺回来的保定府,为何要直接让给西贼,但秦良玉的职责不是向他们解释自己做事缘由。</p>
由于重庆已经失陷,朝廷刚刚派到四川的一批重庆府官员没了任地点,只好临时被安排到石柱,巡抚陈良谟也只能留在石柱。</p>
对于秦良玉的檄令,四川巡抚陈良谟和东厂带队的郑千户都十分支持。</p>
在这之后,秦良玉亲自挑选了三名久经善战的白杆军骑兵,为防消息传不到,她又让这三名骑兵分走三个方向,连夜向京师递送急呈。</p>
.....</p>
京师现在颇有些崇祯十七年时的感觉,这几天从西北和四川传回的没有一个是好消息。</p>
各地相继失陷,无数官军英勇战死,抚恤轮番发放下去,但却丝毫不能阻止到贼军的前进脚步,这更使得朝臣们又惊又怕。</p>
实际,身在抚宁卫一带的崇祯皇帝,已经不止一次的接到厂卫密奏,说是某某朝堂大官,已经秘密的将家产和家人向江南转移。</p>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免有人要调转矛头,将目光从贼军转移到自己人的身,一些六科廊言官和御史,已经开始激烈的抨击五省总督陈瑜。</p>
皇极大殿,太子临朝,皇后坐朝,一场特殊的朝议正在举行,因为在前不久,四川总督秦良玉和武昌的左良玉一齐传来告急书。</p>
两人一个声称石柱难守,一个声称武昌告急,这更加剧了近日以来京师的紧张气氛,实际,作为大明朝廷的权利心,京师往往都不会是最安稳的。</p>
“启奏太子、皇后,臣要弹劾五省总督陈瑜十二条大罪!”</p>
寂静的朝堂之,陡然出现一道雷霆霹雳般的喊声,却见是已晋为礼部侍郎的高尔俨,他将连夜拟成的折子递送到王德化手,喊道:</p>
“第一条大罪,陈瑜纵容下属,扰民辱民!官军乃护民之用,陈瑜却百般纵容如宣镇高杰、大同白广恩等部劫掠乡里,坏事做尽,实为国朝毒瘤!”</p>
“第二条大罪,陈瑜枉顾圣恩,与贼寇互通有无!这陈瑜早年曾失计车厢峡,至今吾等仍存不解,请太子明察。”</p>
“是时,贼人已尽数被围,只需一声令下,便可还天下安宁,而陈瑜却与贼党顾君恩私通,置国家大局与不顾,专横招抚,以致日后群贼降而复反。若非当日他放走了闯、献二贼,我大明又何至于今日之祸!”</p>
“其三,臣要弹劾陈瑜通虏卖国,法理难容!其四,臣要弹劾陈瑜仍遵虚荣北孔,不循正派南宗,视当今圣明旨严令于无物!”</p>
“......”</p>
高尔俨的嗓音颇为洪亮,回『荡』在殿,久久不绝,这让第一次临朝的皇太子朱慈烺有些畏惧,还不等他回复什么,却见下列的御史和言官交章相出。</p>
这些人的口吻出地一致,那是建议撤掉陈瑜,另用贤能之人。</p>
头的周皇后虽然坐朝,但按大明祖制,她一个皇后,虽然掌管后宫,但是却不能过问任何政事,此时临朝已是逾制,更别提说什么话了。</p>
更何况,当今的崇祯皇帝对后宫干政早有训诫,算是周皇后,也不敢无故妄议。</p>
第一次站在大殿之,面对群臣的朱慈烺,实际刚穿越过来面对“众正盈朝”东林党的崇祯,更要显得手足无措。</p>
不仅周皇后看着揪心,连一旁侍立的王德化都为这位皇太子捏了把汗。</p>
不过他是太监,属宦官内侍,别说现在区区一个秉笔,算是掌印太监高时明站在这里,『插』一句话,都是足以问罪杀头的罪名。</p>
下面群臣见到朱慈烺竟是这种唯唯诺诺的模样,皆显得有些兴奋,因为他们赌对了,这位皇太子可没有他父亲那乾纲独断的手腕。</p>
按高尔俨设想,只消稍微一吓,朱慈烺必定会按着自己说的行事。</p>
“高卿所言,本宫觉得......不甚妥当!”</p>
朱慈烺这第一句话,虽然显得略微稚嫩,但却透『露』着坚定。</p>
这个时候的他,想起了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离京前不久,父子二人共同散步在内廷的那个夜晚,当时崇祯对他说过的话,说白了只是出自于心可怜,不过朱慈烺一直都清楚地记得。</p>
“父皇曾对本宫说过,陈总督是国朝栋梁,是南平献贼,西灭闯贼的不二之选。”说着,朱慈烺拿起高尔俨递来的折子,想了想,直接将其扔回去,背手说道:</p>
“高卿这十二条罪证,无凭无据,究竟是胡编『乱』造还是确凿属实,现在都不能定论,本宫奉父皇圣旨临朝,但却决定不了如此重大国事。”</p>
“依本宫看,高卿莫不如原样向父皇再进呈一份,本宫听凭父皇圣断,如何!”</p>
朱慈烺这一番话,既体现了对朝堂众臣应有的尊敬,又高高在地表达出了自己身为皇家太子的身份地位,可谓不卑不亢,连周皇后都是暗自点头。</p>
听到这一席话,王德化一旁松了口气,看来自己适才是瞎了狗眼,看错了这位太子爷。</p>
“不不不,臣不敢,臣...忽然才想起来,这内罪证有不少都未曾定论,还请太子允许臣回去详细查验,再向圣进呈!”</p>
听到身在山海关外那位皇帝的名号,朝堂群臣都是抖了三抖,高尔俨更忙不迭的出列拾起折子往回缩,看来是害怕了。</p>
不过朱慈烺微微一笑,却摇头说道:“高卿为国为民,本宫深慰之,若这份折子不呈到父皇手,本宫于心何安,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p>
“奴婢在!”</p>
“将这份折子抄录一份,连夜送出京师,呈交父皇御批,切记,一定要一字不落的交到父皇手。”</p>
听见这话,高尔俨一屁股坐到地,心“咣当”沉了下去,若是这个折子传到那个皇帝手,自己只怕被砍了都是轻的。</p>
这太子看着老实,怎么一副如此狠辣的心肠。</p>
</p>sxbiquge/read/6/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