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竹林似乎不受寒冬影响似的,总是保持着墨绿色,每当山风吹过,群群竹叶便互相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
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即使在这几年里,方长隔三差五就要从这里砍去一大堆竹子,这片竹林也没有明显的缩减或者稀疏。
都走到了这里,自然要进去看看老朋友。
方长脚下微微轻转,便偏离了一点点方向,朝着竹林中走去。
里面那只竹精似乎有着比较特别的经历,反正方长只在最初来云中山的时候,见过对方几次,而后便全然不见了其踪影,直到前不久为止。回到竹林里面的竹精,不知道因为什么经历,变得沉稳,变得安静。
最近这些日子,每当方长带着铁斧走进竹林,到处拍拍寻找几根合适的竹子,砍了带回崖上的过程中,总是会看到竹林深处待在那里不动的竹精。于是方长也很有礼貌,每次都会打招呼。
前不久,随着两阵狂风呼啸,竹精忽然便能人言,但依然不爱说话。
走进竹林里面,方长围着几根竹子看了看,心道等自己回来的路上,便选几根砍了带回崖上去。走几步来到竹精前面,方长看着这根比其它普通竹子都要高大的竹精,说道:
“竹兄好,我正要下山,恰巧路过这里,便过来看看。我走了。”
没头没脑的说罢,方长转身便要走,毕竟他走进这个竹林,也只是随心所欲罢了。按照每次来这里的经验,他不会得到什么回应,而方长也根本不在意此事。
结果这次,竹精说话了。
“祝你好运。”竹精用瓮瓮的声音说道。
“哈哈,多谢。”方长摆摆手,继续朝竹林外面走去,在他身后,竹精则恢复了那副冷淡的样子,默默用比其它竹子更为高大的身躯,迎着风和阳光挺立着。
从这里继续往东,还会路过山神章淳的庙。
许久以来,一直是章山神来崖上拜访自己,找自己下棋,而自己则太久没来上门过了,或许有点失了礼数。
今天既然路过,不如再去看看。
方长绕过石头和松树,从山沟里悠闲而迅速地爬了上来。章山神的小庙,早已经大变样,这里由于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香火,也有不少人出钱出力给章山神重新修葺和扩建这座庙。
于是原来那半人高的小庙,如今已经变成了十余步宽阔,有门有院子的小屋。原本的山神庙,变得像个神龛,被整个包进了正堂中。上面的神名也请有文化的人重新描过,还加了木塑。
这里现在唯一缺的就是个庙祝了。
与新山神庙这规模相称的,是这里的人气。由于“走官道要来山神庙祭拜”的传言,越传越广,而从山下官道路过的行人从来都不少,所以这里的香火络绎不绝。
除了祈求出行平安的,还有求财的、求子的、求姻缘的、求解惑的……按照方长的理解,山神章淳绝对没有这么广阔的业务范围,所以他不可能满足香客们这么多要求,但章山神灵验的传言是越来越盛,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原理。
运起法力到指尖,轻轻敲了敲章山神洞府的门,方长便直接走了进去。
他不是第一次进来,而且方长和章山神十分要好,加上章山神孤身住在这里,所以走进来也是正常事情。
自从章山神香火暴涨之后,章淳连自己居住的条件,也进行了不少改造,至少在方长看来,章山神这个洞府,比起之前看到的,要宽阔明亮了许多。里面的各色用具,也远不是之前章山神窘迫时候的样子。
然后方长看向正堂,那里的人比预计的要多几个。
“方先生!”
耳熟又亲切的声音响起,原来却是小狐狸胡云,正带着妻儿来章山神这里省亲。自从他的爷爷去世之后,对于胡云来说,章山神便是唯一的亲人,所以他经常来这里看望山神章淳,有了妻儿之后,更是跑得勤。
“唔,回来多久了,准备待多久?章山神可想你了。”方长对胡云说道。
“刚到这儿不久,这次我们几个回来,是准备在山里多住些日子的。”胡云看了眼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方长说道,“外面事情繁杂,让人十分疲惫,想到云中山里景好又悠闲,所以便一起来这里看看。”
“那就好。”方长笑道,“这里若是没有住处的话,可以去云中山上注意下,反正我那无名殿的客房,也没有什么人用,那里住宿条件会好很多。”
对于方长的这个说法,胡云并没有推辞,而是大大方方地应下:“多谢方先生了,如果我们这边不顺心,再去您那儿。”
几人闲聊了好一会儿,方长将自己头上的银簪拽下来,送给了胡云的孩子,看得出小家伙很喜欢这根银簪,抓住便用力不松手。
“这可怎么使得。”胡云摇头道。
方长从背包里取出之前的木簪,将头上的头发轻轻一挽,顺势便用木簪将头发固定住,务必使不要有任何一点独立的头发随风飘扬。而后他说道:“既然孩子喜欢,那便是缘分,收着吧,但记得不要将银簪当银子售卖,会太亏的。”
…………
从山神庙往南,既不是镇子,也没有府城。
出了云中山之后,方长向后望了一眼,看了看隐藏在云雾之中的险峻高山,而后朝前望去。官道上人来人往,远处有数个村子,错落分布在原野上。
田里的庄稼大都已经收割,不过有小吏正带着些人,围了块田地,正在那里鼓捣着什么。
方长眼力很好,远远地便能看出那些人的身份。
除了两个正扛着锄头,一边在田里干活一边指挥着几个人和自己用相同步调干活的小吏之外,围观的都是四外村里的闲汉,他们交头接耳喧哗不止。两位小吏对此并不吭声,只是默默干活,任由周围围观的闲汉们在一旁聒噪不止。sxbiquge/read/10/1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