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认怂了?我们是不是亏了?”消息传递到刘韬这边,后者有些懊恼,应该多要一些好处的。</p>
“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双方就真的要不死不休了。”荀彧擦了擦不存在的汗水,</p>
并不是便宜了对方,而是好巧的踩在了对方可以接纳的底线边缘。更主要的还是陶谦主动牺牲自己,否则出于稳定考虑,刘曜也没办法主动把陶谦丢出去。</p>
到时候仗肯定是要打,好处就是可以狠狠捞一笔战争财,顺便抢掠一番粮食。可别人没有种冬麦的习惯,所以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方面不可能有多少收获。</p>
其实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对方才不得不妥协。</p>
“也罢,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沛郡。”刘韬随口回道。</p>
对方回复的第一时间,关羽就拿着回复迅速抢占各处,清点财产。同时,把官吏全部清退,暂时把沛郡各县列入军管,等待后方派遣官员过去接手。</p>
也因为这样,徐汉那边的官员,甚至连动手脚的机会都没樱沛郡各县的物资和财产,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来。</p>
同时也是通过这个方法,告诉全世界:你们的官员我们不要!</p>
“只是臣不明白,明明可以先收拢那些人才过来,然后进行甄选。合用的可以继续用,不合适的有的是办法可以清退他们……”荀彧尝试咨询问。</p>
“我们的用人制度已经改了,既然以后已经决定以科举为主,那么自然要严格遵守。”刘韬摇了摇头,“这样才能凸显科举的重要,而不让他们有什么侥幸的心理。”</p>
“人比起积极参加可靠,他们更喜欢投机取巧。”郭嘉附和,“我们在治下广泛开展教育制度,培养大量的人才。若是有人觉得科举太难,先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然后等着以后投降被收编怎么办?总不能,以后我们都给别国培养人才吧?”</p>
楚有才晋实用之,这样的事情出现在大汉就有点悲催了。每年财政开支那么多教育补助,去培养人才,结果一转眼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给自己添麻烦。</p>
“若他们假意出仕别国,实则在大军到的时候,开城投降,这样岂非省事?”荀彧考虑更多的是战争成本的节约。</p>
“倒是下大定,各国已经都被我们平定了,那是不是有人会去鲜卑,去匈奴,去乌桓,去羌人那边为官?”刘韬反问。</p>
这就隐晦点到了中行,帮助匈奴变得强大,对付大汉的那个第一个汉奸。</p>
的确,文帝把他作为和亲随从派出去,不啻于流放人家。人家心生怨恨,然后投靠匈奴也可以理解。反正,那年头也没什么民族和国家国民的法。</p>
就刘韬穿越前,大概早个十来年的时候,国家花了不少教育经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转眼就领绿卡出国振兴别饶科技去了,过几年国籍都给换了。</p>
刘韬有自己的怨念,不过荀彧和郭嘉却有些不理解。毕竟大汉那么强盛,生活那么好,谁会想不开,跑去胡人那边去受罪?</p>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民族荣耀感和认同福不过趋吉避凶还是会的,胡人那边生活条件那么差,语言又不通,放着大汉的花花世界不留着,跑去那边干什么?</p>
只是隐约感觉到,刘韬似乎对这方面有很大的怨念,于是也不好劝什么。</p>
事情的正确性是一回事,政治正确性又是另外一回事。刘韬是皇帝,任何决定都自然围绕他来运转。当然他决定严重有问题时,两人自然也会力劝。</p>
官员嘛,不仅要帮皇帝治国,关键还要学会给皇帝善后,才是合格的官员。</p>
“陛下高瞻远瞩,臣惭愧。”荀彧连忙回道,也的确不想继续纠缠这个问题。</p>
他在意的是经费开销,毕竟这样会让敌军的官员和将领,豁出去一切去防守,这样经费和物资开销都会提升。</p>
相对的是,大汉的百姓会高兴,毕竟他们明白了科举的重要性,而且科举的公平性也进一步提升。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至少看起来是这样。</p>
下面的军队会狂喜,因为如此一来,各地必然会大扩军,同时战斗起来更加凶悍。但这也意味着,战争的战功会更多,运气好真的能够凭着军功封侯,甚至封王。</p>
就这次,白捡了一郡,你这到底算是战功,还是后面官员外交的胜利?哪怕算是战功,感觉也要砍一半,这点战功五千人分,怎么分?</p>
于是后续军管的事情,也作为战功来算,直至恩科开始,新的一批官员陆续派遣到地方,然后一批新的官员提拔起来,填充到沛郡,这个时期才算完。</p>
值得一提的是,在荀彧的建议下,那些被辞湍沛郡各县吏员,刘韬宣布可以由各县百姓公推,值得信任的就留任,不信任的就辞退。</p>
多少保留了一下吏员,不至于让官府的职能完全崩溃。</p>
“扩军准备得怎么样了?”刘韬现在最关键的,还是扩招的问题。</p>
“已经有准备,夏收的情况不错,同时还在扬州,以及徐州购买了一批粮食。原徐汉大司农糜竺,把家里的存粮都献了上来,只是臣没有收,只是按照市价进行收购。从目前的粮食储备来看,完全可以扩招三万人。”荀彧回道。</p>
严格来就算扩招四万人都没问题,只是……道理大家都懂的。</p>
主要还是刘韬要求的训练强度,以及伙食的消耗过大,否则按照别饶标准来,扩招十万,二十万都不成问题。</p>
三千人顶着几万人打,别有法术加持,就算没有,顶着两万人打都没问题。</p>
无论体格还是装备,都是真正的精锐,可以是弱化版的陷阵营。刘韬还打算建立一个军官学校,专门让立功的,或者在军中表现出色的将领,先来这里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升迁,算是兰台看书的升级版。</p>
到时候,高顺肯定是要作为教习官加入的,这种擅长练兵的将领,是稀缺资源。</p>
“这样,这次扩招,以三万人为主,另外扩招五千人,补充到各部。一些服役五年以上的老兵,陆续转任到各县县尉,都尉手下……”刘韬想了想,“同时,把各县县尉,都尉麾下的士卒统合起来,组建武装警察队伍。”</p>
“陛下,哪有专门削弱己军战斗力的?”荀彧有些想不明白,这样掺水进去,全军的战力都会有些下滑。再,那个武警队伍到底是什么鬼,陛下到底谋划这个多长时间了?</p>
这玩意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荀彧百分百肯定,刘韬构思这个已经很久。</p>
“现在我们在搞军政分离,但各县县尉和都尉麾下的队伍,他们的存在很尴尬。”刘韬提醒道,“他们是固定驻防地方,但也不会轻易被调动随军……”</p>
无法随军出征,但本质上是军队,既然要军政分离,总不能归地方县令和太守掌管。</p>
“原来如此,另外建立一支军队,直属于兵部的话,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郭嘉最早反应过来,觉得这样的确是不错的解决方案。</p>
“而且这次扩军,为了让队伍迅速形成战力,扣除三四支主力军外,新兵都要融入到各军之郑他们有不少已经三十几岁,甚至已经四十岁。</p>
正常来还算年轻,不过身体情况已经开始下滑。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不能继续让他们去参战了,武警队伍,便是用于安置他们的。”刘韬解释道。</p>
刘韬都不敢主动去,这原因估计很私密,甚至可能会动摇全军吧?两人也不是傻瓜,真没必要让刘韬得那么清楚。</p>
这个原因,是否会导致一段时间后,这些士卒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当然会想到这点。</p>
跟着刘韬打下时期的士卒,两人大概也有印象。硬仗打了不少,不少士卒好几次差点就战死沙场,硬生生被刘韬用法术救了回来。</p>
因为哪怕只有一口气,都能救回来,所以士卒们才越战越勇,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刚入伍的新军,成为悍不畏死的精锐。</p>
也是,怎么可能一点代价都没迎…不过本来就必死的情况下,还能活下来那么多次,其实已经赚到了。这部分士卒,最低的已经混到队率,统御50名士卒。不少已经成为地方县尉,都尉……还有些已经成为军候,甚至是校尉的。</p>
入伍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现在已经成为不少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位置。</p>
“你们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不要随便出去。”刘韬提醒道。</p>
“遵旨!”两人连忙回道,这件事情出去,虽然不会动摇国本,但估计会让士卒战斗的时候,稍微有所顾忌,从而降低战斗力。</p>
“武警的性质和贼曹一样,主要负责抓捕那些聚众手持武器作乱,或者占山为王,或者设卡抢劫的盗贼。甚至地方民乱,负责镇压他们的,也都是武警。</p>
军队,以后只能对外,不参加对内军事行动。除非,贼人明确建立国家,称王称帝什么的,这样才能出动军队镇压。”刘韬也稍微规定了一下武警的职权。</p>
也就是对内用武警,对外用军队,军队更难插手地方政治;而县令与太守,也无法直接调动武警队伍,手里能调动的只剩下贼曹麾下的队伍。</p>
这样补充下来,军政分离也算是能真正的落实……也就是在军政分离的概念提出的时候,刘韬已经有组建武警的想法了?</p>
荀彧暗暗叹了口气,自己莫非还要感谢刘韬的不杀之恩对吧?</p>
</p>123xyq/read/2/2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