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人性的君王

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人性的君王

苏油因为比致仕的王安石多经历了这么些年的仕途,熬死三个皇帝之后,终于在贴职待遇上,超过了王安石,也迈入了三公之职。

司徒,其职责为“以土均之法,辩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

当然,到了宋代,这一般是给退休官员的荣衔,在京官员基本上是不授的。

偶尔也有例外,有些著名的大臣,就曾经打破过这样的惯例,比如王旦,就曾以太尉贴职还担任着宰相。

除了苏油这种科举成绩极度优秀,历仕后“顺风顺水”,从来没有被贬过,而且还一直大功不断的官员,才能在二十五年当中,熬到这份上。

再往上就是太保、太傅、太尉、太师。

苏油是文官,文官一般会跳过太尉这个武官最高荣衔,从太傅进太师。

也就是说,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在贴职官上,苏油前头,只剩下三师的荣职了。

……

西京,洛阳。

司马光眼望着满眼青葱的麦苗,对送行的程颢说道:“伯淳身体本就不适,你我之间,却何必讲这些虚礼?”

赵顼升遐,司马光想要入临致哀,但是又犹豫是否该避猜嫌,因此不敢径行。

居洛十五年,著述等身,虽田夫野老,无不尊敬,俱称为司马相公;就是妇孺,亦群仰大名。

程颢这段时期也在洛阳,是他强撑病体,一力劝说司马光入京。

赵顼临终任命给赵煦的三位师保? 司马光、吕公著、苏油,都是声望崇高之人。

民间政治家们认为,太皇太后必然重用这三位? 甚至在茶馆旗亭里早都给三人排定了职务。

司马相公掌礼制、台谏;

吕相公掌都堂;

小苏相公掌军财二政。

天下必安若泰山? 朝廷必气象昂扬? 大宋必包藏宇内。

老百姓们光是想想,都不禁觉得美得慌。

程颢拱手道:“此番非为君实而来,乃是为天下苍生而来? 岂可不送。”

“出入老释之间数十年? 最近渐渐醒悟通透,还是需返求诸《六经》,方可得之。”

司马光笑道:“看来明润《伦理》之 是摇动伯淳精神了。”

程颢说道:“但此子毕竟年轻? 日后位高权重? 难免心境也会变化。”

“君实? 司徒一职? 多是虚授? 然以明润之能,难道还能让他不着实务?”

“我与之私交不多,不过他对你可是一直非常尊重,你去信告诉他,不要畏议而忧讥? 《伦理》里所言的‘责任’二字? 他理应担当起来。”

司马光摇头:“此子对我尊重? 可也不代表他就会对谁言听计从。”

“当年介甫与他同船? 论辩三日尚不能使稍屈,可见其心中义理坚持,早已通达明透? 岂是你我所能动摇?”

说完 又是唏嘘:“老夫十五年来皓首圣经,明润却是身体力行。到今日知行合一,神完 气满。”

“《伦理》一出,方知其无一日不在精进,所谓为万民发声,为天下请命,树千古风标,立万世师表。竟是要列坐于周公孔孟之侧!”

程颢道:“终乃你我同道中人,能得见如此人物出于我大宋,不也与有荣焉?君实,看顾好他,别摧折了才是。”

司马光不禁为老朋友感到好笑:“明润不过就是年轻了一些,论仕途履历,风姿气度,早就出得老夫几头地去了,岂是我能看顾的?!”

程颢却正色道:“我所言的摧折,却是他的本心而言,莫使变易啊……”

告别了老朋友,司马光一路东行,将近都门的时候,卫士见到司马光到来,均额手相庆:“司马相公来了!司马相公来了!”

惊动了沿途人民,一起遮道聚观,就有百姓高喊:“司马相公,请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勿遽归洛!”

一唱而百和,司马光见此情形,反觉疑惧起来,竟然不再入京,从间道归洛。

太皇太后闻之,诘问主者,并遣内侍梁惟简慰劳司马光,询问如今大政。

司马光上书,要求广开言路,征求直言。

他是老台谏,对朝中那些欺上瞒下的手法门清,认为光嘴上说说不行,还得有操作措施,必须公开透明。

于是上表:“谏争之臣,人主之耳目也。

太府少卿宋彭年,言在京不可不并置三衙管军臣僚。

水部员外郎王鄂,乞依令保马元立条限,均定逐年合买之数;又乞令太学增置《春秋》博士。

朝廷以非其本职而言,各罚铜三十斤。

陛下临政之初,而二臣首以言事获罪,臣恐中外闻之,忠臣解体,直士挫气,太平之功尚未可期也。”

正确的操作,应当是不管有没有官职在身,不管是不是其本职,“凡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尽情极言”。

而且要求必须全部受理,且归中央直管——“在京则于鼓院投下,委主判官画时进入;在外则于州军投下,委长吏即日附递奏闻。

皆不得责取副本,强有抑退。”

并且指出,谁要是阻挠这件事,那谁就是奸臣——“群臣若有沮难者,其人必有奸恶,畏人指陈,专欲壅蔽聪明,此不可不察。”

梁惟简复命,吓坏了蔡确,这么搞的话,首先遭殃的就是他。

因为蔡确是靠整人上的台,这么些年迭兴大狱,打击异己,仇家遍布。

他在朝中民间的声名都快臭大街了。

于是抢先创“六议”入奏,对司马光的上书提出了“改进意见”,指出一概受理是有问题的,比如“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扇摇重机,迎合旧令,侥幸希进,眩惑流俗”这六种谏议,有一相犯,应该立罚无赦。

太皇太后又遣使将蔡确的奏表转给司马光,征求他的意见。

由是“六议”之论,为天下所知,蔡确的名声,因为此事更加臭了。

……

眉山,可龙里,苏油刚刚结束守制,就收到了赵顼驾崩的消息。

还有太皇太后任命其为司徒的诏命。

自己在可龙里埋头著述,其目的就是在根本上断了封建皇权的根子,结果却收到了三公之命,而且赵顼临终之前,指定自己为皇帝的师傅,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皇帝这个群体,苏油是极度没有信任感和好感的,但是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却有了自己的领悟。

比如皇帝中的一些个体,苏油怎么都生不出讨厌的感觉来。

比如仁宗,比如赵顼。

仁宗虽然在一生里边也有些错失,优柔寡断,但是个人品行比较高尚,关键是对苏油这个小神童,是格外的关怀。

赵顼就有点搞笑了,这是一个到了快四十岁都还比较中二,心态一直停留在愤青状态的中年人。

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优秀的君王,但是他们具备其他优秀君王都没有的品质,就是其心中的“人性”,远大于“神性”。

所以苏油在心目中,一直将仁宗当做一个慈祥的长辈。

而赵顼,则有些像那种经常被降头,盲目冲动,时不时就会搞出些状况,需要有人经常给他驱秽解嗨,为他不断操心的中二朋友。

在真实历史上,赵顼的一生都在尽力拼搏,一直坚定不移地迈动着自己通往理想的中二步伐。

哪怕他是那样的步履维艰,哪怕最后路上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他的目标,从来都没有变过。

在对理想的坚持这一点上,赵顼其实值得钦佩,然而他临死前发出的那声“朕好孤寒”的慨叹,真是如雪一般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