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零五十七 诸葛亮觉得在这里可以实现他的价值

延德四年十月中下旬,桥蕤一行人没有给青州官方递交任何照会,打着普通办事吏员的名义就抵达了青州。

十月二十一当日就住进了临淄城。

按照魏帝国的规定,人员流动需要官方开具路引,没有官方开具路引是不能随意流动并且住进当地旅店的。

郭鹏不让桥蕤等人提前泄露真实目的,所以他们就打着普通中央办事吏员的旗号来到了青州。

青州是郭某人的起家根据地,重要的基本盘,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生产种植基地。

同时青州也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水旱灾害很多,蝗灾啊,土地盐碱化啊,海水倒灌啊之类的事情,在青州也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题。

所以历年来青州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去应对这些灾害。

为了应对这些危害农业生产的灾害,青州也有大量基层官员战斗在一线,为了保障青州的持续产出、不停地为魏帝国的各大战场输血而战。

可以说青州这些年来为郭某人建立帝国、平定天下、征讨外国这些事情立下了汗马功劳。

没有青州持续稳定的高输出,也就没有魏帝国如今的稳定疆域。

同样的,没有郭某人持续不断的为青州的灾害防治添砖加瓦,青州也没办法维持这样的局面。

中央办事官员长期和青州基层官员有紧密联系,彼此之间的往来相当频繁,用这样的方式抵达青州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说到底,青州的问题和糜竺的关系搞不好还真的不是很大。

糜竺主政青州期间当然是立了大功的。

他接替郭某人的职位主政青州数年,在任期间把青州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治理蝗灾的应对机制和青州水师的打造给搞定了,也不枉费郭某人对他的栽培。

糜竺主政青州的这些年,青州的产出也持续增长,经济持续繁荣,每年在税收比例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是其他各州难以超越的。

而在吏治方面,青州官员的数量很多,但是爆出贪官污吏贪腐事件的次数却不多。

魏帝国建立四年来青州主动上报的贪污案件只有六起,平均一年都轮不到两起。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临淄营这些年整理的关于青州的资料郭某人一直都没有时间看,前段时间抽空看了看,看到了不少触目惊心却不曾通过正常渠道上报朝廷的事情。

郭鹏提升了州刺史的级别,但是为了确保不会出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情况,他大大限制了州刺史的权力。

州刺史负责行政,不负责管理吏治,在人事方面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这是郭某人特意规定的。

从提拔到降职,人事方面的权力不属于州刺史管辖。

魏帝国的吏治在中央主要是三司分别管理,官员经济上的问题则主要是刑部负责惩处。

地方上官员的主要问题当然也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这方面则是刺史府、郡守府和县府三级政府内重新架构的法曹负责管理。

法曹名义上隶属于一地主官,但是在处理贪腐问题上并不受主官干预,反而是和中央刑部关系紧密,有直接将案件上报给中央刑部的资格。

郭某人这几年来不断扩张中央政府规模,已经成功把吏部和财政部扩张到了全国范围。

接下来,也有把中央刑部和地方法曹的联系搞得更加紧密的打算。

但主要还是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没有来得及优化地方针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体系。

要办的事情总要分个轻重缓急,官员贪污这种必然性事件在帝国体系内实在不能算是第一重量级别的事件。

只有当皇帝重视或者需要乃至于引发民变的时候,才会被看做头等大事。

当然,真要到了那种时候,往往为时已晚。

人们吃不到饭饿得快要死掉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揭竿而起的事情从秦末开始就不是新鲜事情,这一点,两汉的统治者深有感触。

郭某人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防患于未然,定时定量定点处理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这场风暴行动于是正式拉开了帷幕,开始波及地方。

而在这个时候,帝国的地方官员们还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

诸葛亮不知道,所以司马懿也不会知道。

两人外放之后,经过月余跋涉,抵达了帝国西陲中的西陲——凉州敦煌郡。

敦煌郡是凉州最西边的一个郡,真正的边境,地广人稀,环境恶劣原始,比起开发完全的中原之地,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诸葛亮高兴,诸葛亮觉得在这里可以实现他的价值。

这里缺少房屋。

那就修建。

这里缺少水利。

那就修建。

这里缺少可以耕种的土地。

那就开垦。

这里缺少人口。

那就去郡里面抢。

诸葛亮是魏帝国第一任敦煌县长。

同理,司马懿也是魏帝国第一任广至县长。

原因很简单,在他们抵达之前,这里只有敦煌郡守,没有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根本没有必要存在。

魏军攻克敦煌郡以后,摧毁了地方豪强,收拢了当地人口,发现也就那么几万人,郡守完全管得过来,而且当时也没有那么充裕的官员人手能够分配到敦煌郡来。

直到郭鹏决定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建设河套之后,因为引入了大量人口,才有了恢复县级政府的必要。

诸葛亮和司马懿携手抵达敦煌郡之后,立刻开始了繁重的工作。

他们都是在内阁经历过行政训练的成熟官僚,知道该怎么处理政务,拥有一定的基础行政能力,不是政治小白。

不过第一次深入地方,直接接触黎庶百姓家,要亲自去安排他们的生活和生产,这的确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诸葛亮在敦煌,司马懿在广至,两个年轻官员在各自的辖区内忙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他们借助了敦煌郡府的一些吏员的帮助,才堪堪把敦煌县和广至县这两个县的基础居住问题给安排好。

居住好了,还要生产,要生活,不能让这些人口靠着救济粮过日子,要开垦土地生产粮食,这样才能自给自足。

好在敦煌郡也并非是完全的蛮荒之地,之前也有开垦成熟的土地,只是没有人去耕种,荒废了。

现在重新开垦,辛勤劳作,还是能很快恢复生产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行家里手,本身天赋也很高,经过最初的手忙脚乱之后,很快就安定下来,逐渐能上手处理好县中事物。

在内阁里他们很少需要自己做主,都是听上官的安排办事。

现在需要自己做主,为千万人的生计做主,这种感觉就完全不同。

所以最开始诸葛亮和司马懿都觉得手足无措。

不过他们到底还是接受了大规模理政训练的成熟官员,技能优秀,只是熟练度不够,稍微上手操作一番,熟练度就上来了。

尤其是诸葛亮。123xyq/read/1/1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