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612章 【两教合流】

陈规,出身于岭南陈氏,族谱可追溯到东汉,似乎还是南朝陈的皇族。</p>

炎黄子孙,谁家祖上没阔气过呢?</p>

到了明代,陈规这一脉当官的不多,但海上贸易做得挺红火。特别是广州开海之后,陈家的海船发展到数十艘,主要从江西购买瓷器、桐油等商品,运往东南亚和印度出售,再从东南亚、印度运回香料和宝石。</p>

蒸汽机带来纺织业大型,广东商贾眼红得很,他们甚至派出子弟求学,成功仿造出蒸汽纺织机。</p>

但是,广东缺少原材料,这破地方不产棉花!</p>

江南和山东的棉花,早就被其他省份的商贾霸占。广东商人只能购买楚棉,可是楚棉的出棉率不高,纺出的棉布质量也不好。</p>

于是乎,广东商贾成为开拓印度的急先锋,他们迫切想要一块稳定高产的棉花产地!</p>

陈规作为家族嫡次子,被派到天竺管理农庄。家族花费十多万两银子,终于拿下十八万亩地,并移民上千,募私兵数百。</p>

这块地位于考维利河沿岸,土地非常肥沃,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和甘蔗。</p>

天竺的农民太过懒惰,还把汉族移民都带坏了。陈规对此焦头烂额,尝试过无数种方法,最后只能请求家族继续出银子移民。</p>

有人说帮忙提高生产效率,死马当成活马医,那就试试呗。</p>

在张尧六人的主持下,不分汉民还是土着,每人佃耕十亩地为基数。这十亩地叫做“基田”,田租高达七成,剥削得足够厉害。</p>

十亩之外,每人可多佃三亩。这三亩地叫做“增田”,田租高达六成。</p>

每年农作物收获时,亩产高于平均数的佃户,来年可多佃五亩地,这五亩地叫做“优田”,田租只有五成。而亩产最高的五百个佃户,可额外再佃耕五亩地,这五亩地叫做“自田”,田租仅有四成。</p>

以上亩产,都算每个佃户名下耕地的平均数,佃耕过多会导致平均数下降,而且种子都由庄田主提供。</p>

作为惩罚,亩产最低三百佃户,全家都将被永久逐出农庄!</p>

另外还有终极奖励,三年统计一次,累积缴租最多的两百佃户。可自己攒钱出资,由庄田主联络政府,帮他们购买五亩地,这五亩地将永久作为他们的私田。</p>

如果连续九年都被评上,那就能积攒十五亩私田,绝对算得上勤劳致富。</p>

地主敢耍花招,在统计时做手脚?</p>

那就正好,趁机发展济世派,团结起来逼地主老实。</p>

此制度一经执行,汉民欢呼雀跃,瞬间被激发积极性。他们起早贪黑打理土地,没事儿都要去转几圈,把田里的杂草拔得干干净净。</p>

本地的低种姓和贱民,则似乎没听懂一样,只有少部分变得勤快起来,大部分依旧得过且过。</p>

仔细走访询问,张尧终于搞明白原因,本地土着根本就不相信!</p>

那就来一拨“辕门立木”,让低种姓和贱民自己报名,选十人一起挖掘水井。只要能挖出水,立即赏一车粮食,由这挖井的十人平分。</p>

赏赐兑现之后,大量低种姓和贱民被调动起来,开始热情洋溢的投入农业生产。</p>

不要歧视任何种族和群类,是人都想过好日子,懒惰有着深层次原因。只要给他们希望,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抓住,希望越大他们抓得越紧。</p>

当然,也有一小撮,那是真的懒,已经无药可救!</p>

张尧六人一边学习耕种技术,一边学习土着语言。等都学得差不多了,便去义务教导土着,帮助低种姓和贱民提高种植技术,还组织他们结成互助小组,免得被汉民给甩开太远。</p>

暂时不急着传道,等混熟了再说。</p>

……</p>

陈规看着热火朝天的景象,不禁赞叹道:“六位仁兄大才!”</p>

张尧笑道:“我是杭州匠户出身,自知小民想要什么。匠户给官府做事,都是能躲就躲,能敷衍就敷衍,能偷懒就偷懒,拿不到好处谁干啊?若换成自家事,匠户一个个勤劳得很。这些农民也是一样,只要定下制度,让他们干活越勤奋,就越能得到更多好处,他们为了自己当然会卖力。”</p>

陈规赞道:“不愧是物理学派高足!若六位兄弟留下帮忙,陈某愿意长期聘用,每人每月五两银子,逢年过节另有馈赠。”</p>

张尧说道:“月俸三两足矣,在下有一个请求。”</p>

“但讲无妨。”陈规说道。</p>

张尧说道:“办一学校,免收学费。庄内佃户子弟,不论是否汉民,七岁以上、十二岁以下,必须来学校读书。一旦违反,全家驱逐!”</p>

陈规说道:“汉民来天竺之后,虽也有子嗣降生,但都还不满三岁。诸位欲办学校,只能教那些土着子弟读书。”</p>

张尧笑道:“只要是人,管他哪族,都可沐浴圣教。陈兄,若推行教化二十年,庄内的年轻一代,可是人人都能说汉话、写汉字呢。省了你多少移民开销?”</p>

陈规仔细思索,点头说:“也可。”</p>

推行教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p>

这些天竺孩童,得从语言教起,偶有一些聪明伶俐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老师活活气死。</p>

而且孩童受家长影响,特别是贱民子弟,被种姓制度长期洗脑,自认为没有学习知识的能力。上课时各种混日子,看他们似乎在认真听讲,考试的时候各种一问三不知。</p>

半年之后,锡克教创教祖师那纳克南下,与济世派六人相见。</p>

双方深入交流之后,张尧等人被那纳克的个人魅力所感染,那纳克也叹服物理学派的各种理论知识。</p>

很快,他们达成共识,并各自修改部分教义内容。</p>

锡克教就是济世派,济世派就是锡克教,属于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别,核心思想为:众生平等,尊重知识,信仰自由,提倡节俭,热爱工作,扶危济困。</p>

教徽重新设计,一把匕首,一把长剑,斜向交叉。</p>

济世派尊王渊为大宗师,锡克教尊那纳克为上师,不拜任何神灵和偶像,只奉行天道或真理。</p>

那纳克亲自留在南印度传教,希望张尧帮忙介绍几位汉人庄园主,获得这里的汉人统治者的认同。</p>

语言文字不是障碍,因为印度有几百种语言。锡克教使用的印地语,都还未发展成熟,就算是印地语内部,也有不同的文字,吸收了梵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天城文等诸多文字。</p>

而且,不管是印地语还是汉语,在他们传教的地方都属于异族语言,因为这里的主流语言是泰米尔语。</p>

与其说是传教,不如说是传播文化,先得教这些人读书识字,再以识字者为中心传播信仰。</p>

互相改良兼容的济世派(锡克教),绝对算当世最世俗、最进步的宗教。他们甚至提出了男女平等,而且极度重视知识文化,提倡勤劳致富,禁止教徒苦修和行乞。</p>

对了,双方还共同编撰教典,估计是全世界最简单的教典,由印地语和汉语进行双语记录。</p>

大致内容为:混沌初开,阴(光明)阳(黑暗)两立。管祂神佛真主,都是天道(真理)的化身,众生本为平等,世人应当互敬互爱。有一宗教为济世(锡克),不供奉神明,只供奉这本圣典。大宗师(上师)引领信众博爱,扫除污秽,迎接光明。</p>

锡克教的《原典》,在创教初期就这么多,历代上师不断增添删改,才弄成厚厚的一千多页。</p>

双方约定,大家共同的《圣典》不能改动,只能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增加。比如《数学》、《物理》,就会被济世派扔进去,还会加入一些简单的教规。</p>

当远在北京的王渊,拿到这部《圣典》,并得知济世派与锡克教合流,简直哭笑不得。</p>

这两派都挺幼稚的,毕竟双方创建时间加起来,都还不满二十年。他们能在印度传播,全靠印度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毕竟总有一些底层人民想要摆脱束缚。</p>

</p>sxbiquge/read/4/4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