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 第八百零三章 太孙(1)

步出建章宫,张越感觉有些不太真实。</p>

这就结束了?</p>

他回头看向身后的群臣,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所有人都在兴奋不已。</p>

今日朝会,虽然没有彻底定下太孙之事。</p>

但傻子都知道,接下来就是标准的刘氏素质三连——朝臣请立太孙,子辞之,再请,子再辞,然后第三次请立,子勉为其难,长孙泪流满面,不得不在‘下饶殷殷期盼下’做出这样‘自私的决定’。</p>

而且还要的好像,其实子和太子还要长孙,都觉得其实有更适合的贤能宗室可以承嗣社稷。</p>

只是,你们这些大臣一定要选长孙。</p>

故而,在这其中,有着极大的政治投机空间。</p>

特别是,如今刘进身边,其实没有太多大臣辅佐。</p>

除了张越外,也就猫三五只。</p>

很多贵族和公卿的子弟,于是有了一个‘从龙’的机会。</p>

可以预见,未来数日,整个朝野都会忙于此事的博弈。</p>

至于那李阅?</p>

已是被赐死,尸体被随便丢去了乱葬岗。</p>

其家族被没入少府,充为奴婢,此生都不可能再翻身。</p>

但,正是如此,张越才有些感觉虚幻。</p>

懵懵懂懂的走到了太子、宫,见到了刘进。</p>

见面后,张越发现刘进比自己还懵逼。</p>

人在家里坐,喜从上来。</p>

“孤这就要成太孙了?”刘进问着,不是很确信,虽然建章宫里已经派人来通知了他今朝会的事情,但……</p>

这就跟后世的工薪阶级,中了五百万一样,奖金没到手前,总归感觉很玄幻。</p>

“殿下可以准备搬出簇了……”张越感慨着道:“陛下大约会在桂宫、明光宫之中选一所为殿下居所!”</p>

刘氏立储,主要是以培养和锻炼储君的能力与见识、格局为目的。</p>

而在经历了刘据的事情后,当今子肯定不希望刘进也和乃父一般,让其失望。</p>

所以必然高配其宫,以突显地位。</p>

桂宫和明光宫是最佳选择。</p>

刘进在乎的却非如此,他感叹道:“父君如此厚爱,孤真不知道当如何谢恩……”</p>

张越听着,沉默片刻,答道:“臣以为,家上冶上表,奏请子,恩赏殿下诸兄、姊妹及家上诸妃!”</p>

刘进自然听得懂张越的意思。</p>

这是施恩,也是表露态度,更是塑造形象。</p>

毕竟,他这次上位,虽然是可以预期的事情。</p>

但终归在太子诸子诸妃面前,影响很坏。</p>

这就像刮彩票,本来现在还没到开奖时间,但主办方却宣布一等奖已经内定了。</p>

其他人肯定不服气,也肯定会闹腾。</p>

这个时候,亟需安抚和展现胸怀。</p>

只是……</p>

“卿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刘进不是很确信的问道。</p>

“殿下放心……”张越俯身拜道:“史夫人会安排好一切的!”</p>

史夫人就是刘进生母,太子良娣史氏。</p>

张越和其见过两面,印象深刻。</p>

这位良娣,不是简单角色!</p>

那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行事极有尺度的女性。</p>

而且,史氏外戚也不简单。</p>

旁的不,宣帝就是史家养育、教育和培养出来的。</p>

一个能教出宣帝这样的君王的家族,能是简单人物?(当然,张贺、丙吉等人也是出力甚多)</p>

刘进听着,缓缓点头。</p>

对于自己的母亲,他自然很清楚。</p>

“除此之外,孤还当做什么?”刘进又问道。</p>

“殿下什么都不需要做!”张越低头道:“这种时候,殿下只需闭门读书……”</p>

刘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p>

…………………………</p>

接下来数日,果然朝野都沉浸在了‘册立太孙’的热情之郑</p>

就连市井的百姓,也全身心投入其郑</p>

没办法!</p>

财帛动人心啊!</p>

若太孙最终确立,按照传统,子首先要大赦下,然后还要撒钱。</p>

毕竟,乡下的地主,生了继承人,都要大摆筵席,昭告乡邻。</p>

何况一国之君?</p>

所以,这是无论公卿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受益的事情。</p>

故而,哪怕百姓其实根本不知道刘进是谁?做过什么事情?</p>

但也都全身心的支持、拥戴起了长孙。</p>

于是,当市井和朝野的气氛,都达到一个临界的时候。</p>

丞相澎候刘屈氂、御史大夫暴胜之、太常卿商丘成等人联名上书子,以‘如今太子主持治河,国无长储,社稷不安’的名义,请求‘择太子诸子中者贤能者,以建元储’。</p>

子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p>

而且,拒绝的理由清新脱俗——朕孙无有贤能之人,安能奉宗庙、承国家?</p>

于是,群臣沸腾,再接再厉,继续上书恳求子‘为下计、宗庙计’册立太孙。</p>

针对子上次拒绝的理由,大家一致认定‘陛下实缪矣!’。</p>

为什么呢?</p>

长孙进,允文允武,下倾慕啊!</p>

再没有比长孙更合适的人选了!</p>

为了下社稷和宗庙祖先,陛下应当机立断。</p>

子接到奏疏后,第二诏下御史台,明告群臣,再次拒绝。</p>

这一次拒绝的理由,就跟奇葩了!</p>

子认为,长孙虽然‘有所长’,但是论起贤能。</p>

还是远远不如一些宗室精英的。</p>

譬如‘朕兄子刘义,为安县县令,贤德非常’,还赢朕弟子赵王刘昌,文武双全’。</p>

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大臣,为什么就只盯着朕的孙子呢?</p>

目光太短浅,胸襟太狭隘了。</p>

于是子狠狠的训斥了一番群臣,要求他们站在更高的眼界,以下为重,全盘考虑。</p>

好嘛……</p>

群臣立刻就兴奋了起来。</p>

然后,潮水般的奏疏,在一个时辰之内就淹没了兰台。</p>

这一次,上至列侯公卿,下至有司佐吏,纷纷上书,甚至还有长安三老、地方贤达,也都上书子。</p>

每一个人都一致认为,没有比长孙殿下更贤能的人了。</p>

陛下您举的那些宗室子弟,虽然精英,但如何能与长孙相比?</p>

每一个人都摆出了很多道理和例子。</p>

更有人引经据典,论证必须立长孙的重要性和急迫性。</p>

于是,子‘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在群臣和人民的呼声下,下诏给御史大夫暴胜之:今太子受命,主持治河,群臣皆以为,冶立长孙进为太孙,以承宗庙,安社稷,朕再三推辞,群臣固请之!朕德薄,不知其义何在?然群臣士大夫公卿固请,其下御史,令有司议之。</p>

于是,长安城里,立刻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祥瑞’。</p>

御史们得知,如获至宝,纷纷上书,将这些祥瑞报告子,劝子应当顺应意。</p>

于是,子‘无奈’,只好顺应心民意,下诏给太常‘择吉日告于太庙’。</p>

同时令少府,为长孙择宫室,献元服。</p>sxbiquge/read/6/6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