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一百一十二章 轮椅

杜如晦想了会儿说道:“长乐公主的婚事,陛下一拖再拖,现如今也该到嫁娶的年龄,你可要想好了,满朝文武可都看着这门婚事,娶了长乐公主以后陛下的眷顾不可估量啊。”</p>

见李正一脸犯难,杜如晦又说道:“怎么?你还是不愿意成婚是吗?”</p>

拿起水囊往自己嘴里灌了好一会儿凉水,李正说道:“老杜,这不是娶不娶的问题。”</p>

“那是什么问题?”</p>

李正叹息道:“太小了,我下不去手。”</p>

杜如晦说道:“这有什么,早成亲也不是一件坏事,老夫的儿子像你这个年纪也该成亲了。”</p>

十二岁就成婚,这也太禽兽了。</p>

古人果然可怕。</p>

杜如晦:“你刚刚说老夫什么?”</p>

李正回过神一脸疑惑,“我刚刚说话了吗?”</p>

苦笑了一阵,杜如晦接着问道:“不过想来也对,你小子一直都在拒婚,你们全村上下都为了你的婚事。”</p>

李正叹息说道:“娶公主?我还是别想了,多喝热水少做梦。”</p>

听完杜如晦拍了拍了李正的肩膀站起身。</p>

“两万人,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了?”</p>

杜如晦笑道:“民户怎么能随便迁,何况还是两万人。”</p>

“刚刚说好的帮我,你说话不算话。”</p>

杜如晦意味深长一笑,“老夫帮你向陛下说,能不能成还要看陛下的意思。”</p>

说完杜如晦看了一眼大棚里伤兵的情况后,就离开了。</p>

等杜如晦离开之后,李正重新回到大棚给伤兵们换药。</p>

大牛在一旁细心地帮忙。</p>

断了腿的伤兵苏醒过来,抓着李正的衣衫说道:“神医,我不想活了,你别治了。”</p>

看着他的神情,李正说道:“别死不死的,你要死换个地方死去。”</p>

伤兵泪眼婆娑说道:“我不想下半辈子做个躺在床上的废人。”</p>

“我知道,我知道。”李正点着头对他说道:“放心,你不会是废人,我保证你不会半辈子躺在床上。”</p>

伤兵哽咽着闭上眼。</p>

大牛看着很有感触。</p>

没体会过战争,但看这些伤兵也可以感觉到凉州战事的惨烈。</p>

说是大捷,可有多少人丧命在凉州又不得而知。</p>

给这些士兵换药又是花了一个时辰。</p>

生理盐水已经不需要再吊着了,把这些收起来。</p>

大牛看到李正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入火里烧了有些不解。</p>

老师这么做一定有老师的道理。</p>

大牛心里想着。</p>

把遮盖大棚的黑布全部拉开,让大棚里的空气流通,这样士兵也可以舒服一些。</p>

大牛小声问着:“老师,那些伤兵还能治好吗?他们的腿不是已经……”</p>

摸着大牛的小脑门,李正说道:“当然还能好好活着了。”</p>

大牛似懂非懂地点头。</p>

到了下午,给伤兵们喂了一些米粥。</p>

看着他们睡着,李正从系统的图书馆里拿出一本书《图解木工操作技术》</p>

打开第一页是前言,再看第二页是目录。</p>

又翻过一页,安全守则。</p>

“嗯!果然还是要先看看安全守则。”</p>

见李崇义走来,李正又收起书问道:“怎么了?”</p>

李崇义低头想了一会儿问道:“我刚刚听李义府说了,你要收留这些伤兵。”</p>

李正点头。</p>

李崇义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我代这些伤兵谢过泾阳县侯。”</p>

连忙把他扶起,李正说道:“我叫你崇义哥吧,你比我年长,其实对其他人来说这些人是一个负担,可这些老兵对我来说真的有用,你千万不要这样。”</p>

李崇义依旧单膝跪地,“也谢谢你救了这些袍泽一命,以后若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p>

“客气了,客气了。”李正扶起他说道。</p>

李崇义说道:“我要回长安办一些事情,先回去了。”</p>

“崇义哥慢走。”李正送别他。</p>

等人离开之后,李正按照书上的内容开始勾勒着轮椅的图纸。</p>

手轮,手柄,铆子,锁扣。</p>

要做的东西有点多。</p>

嗯……</p>

李正看了许久收起书,术业有专攻,果然看不懂……</p>

还是先从画图纸开始吧。</p>

废了好半天劲才画了一个大致的图纸。</p>

孙思邈提着一竹篓草药而来问道:“你这画的是什么?”</p>

“图纸。”李正头也不回的说道。</p>

看李正画的图纸还有模有样地又问道:“你这画的是椅子吗?怎么还有轮子,有些不伦不类的。”</p>

李正朝着正在不远处看守的李义府喝道:“李义府,过来!”</p>

李义府急急忙忙而来,“县侯什么吩咐。”</p>

“你去帮我叫几个木匠过来,手艺要好,最好是做过马车的。”</p>

李义府点头,立刻去办事。</p>

画完图纸,李正舒展着筋骨说道:“这个叫做轮椅,孙神医没有听说过吗?”</p>

“没有听说过,倒是这种车子的模样贫道在哪一本古籍上看到过。”孙思邈思索着。</p>

轮椅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来着?</p>

李正想了想。</p>

记得是先秦还是东汉时期就有了。</p>

杜如晦回到了甘露殿,向李世民禀报道:“陛下,李正把那些伤兵治得很好,还有孙神医在,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p>

李世民稍稍点头,“应该还有不少伤兵从凉州回来,让太医署也准备出长安城接纳伤兵。”</p>

杜如晦又说道:“陛下,李正说起了一件事情。”</p>

“什么事情?”</p>

杜如晦想了一会儿说道:“李正说是要两万人口。”</p>

“两万?他要这么多人做什么?”</p>

杜如晦摇头,“不知道,他没说,不过他想要长乐公主封地里的那些民户,说是距离近也方便。”</p>

李世民思量着说道:“他还说了其他的吗?”</p>

“倒是没有了。”</p>

两万人……</p>

坊间不是没有人迁居。</p>

可从来没有这么大范围的。</p>

动辄两万人,其他郡县还要不要人了?</p>

人口的移动带来的就是赋税的变动。</p>

人口的多少决定了赋税的多少。</p>

李世民心里思索着李正到底想要这么多人做什么。</p>

泾阳县这么多人给李正造房子还不够吗?</p>

杜如晦又说道:“陛下,河间郡王的儿子,李崇义回来了。”</p>

</p>sxbiquge/read/0/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