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六百一十三章 小姑娘

当夜。

酒店内,许非看着几本尚未剪辑的带子,张家译、刘义君、蒋琴琴、周逊、曹影、黄海兵、王燕七位。

不看别的,看演技。

都很青涩,唯两个不错,小公子和王燕。

王燕也是天赋型选手,非科班出身,演技一向在水准之上。只是商业剧拍得多,没啥施展机会。

主要是小公子。

许非反复看一些镜头,一些细微处的表情处理,末了关掉机子。还好,没辜负自己给她找老师训练,没辜负在这些戏里打杂攒经验。

周逊成名,要等到《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太晚。而拿第一个影后的《苏州河》,1998年拍摄,2000年才参展,也太晚。

出名要趁早。

她在《苏州河》之前,没啥正经作品,一演却拿了奖。现在经验比原版丰厚,许老师打算让她踏上刷奖的第一步。

导演自然是楼烨,因为他矫情,国内要拍点矫情骚柔的镜头,还真非楼烨莫属。

小成本,不到一百万就能搞定,自己运作一下看能不能上映。

男主角么,原版贾宏声,但他讨厌这些嗑药的货色,想换一个……许老师摸摸下巴,换谁呢?

褚大爷这会也没出道啊。

………………

这年头拍电影,有专门的“置景费”,往往要占四、五分之一左右,花费甚大。

许非造了两千万,拍胸脯说不要钱,谢晋也不好意思不给,拉拉扯扯的给了一半,但把服装道具的活包给了影视城。

里外里回个本。

原版在横店,要炸山头,垫平地,都是小河沟不像珠江怎么办?还得修坝修渠,把水蓄起来,这样水面就宽了。

现实中很小的,《鸦片战争》的珠江、维多利亚湾都在此处拍摄,镜头得拉广,才能看着大气。

象山优势便在这,靠河临海,直接在海边建都ok。

那镜头一扫出去,真是波澜壮阔。

整个《鸦片战争》,群演总数达5万多人,外籍演员3000多人次,光虎门沙角部队就有4000多名官兵参与。

剧组数百人,许非把自家人员挪到镇招待所,腾出客房,又提议居民多搞“渔家乐”“农家乐”,以迎接到来的旅游潮。

不仅是旅游,电影一开,部、省、市各级领导都得来,媒体一茬一茬也接待不完。

之前老觉得酒店大的员工也不逼逼了,一家根本不够啊,第二、三家已经要动工了。隆达旗下的酒店管理公司更是欢欣鼓舞,有前途!

“滴滴!”

“轰!”

次日,在全体镇民的期待中,剧组终于到来。

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车,大客小客轿车吉普,还有大卡车,流水般涌进来。镇领导安排了欢迎仪式,锣鼓喧天锦旗招展,鞭炮齐鸣人山人海。

许非的剧组全部停机,帮忙接待。演员们跟小影迷一样,凑在里面看热闹。

谢晋下车,黄总笑容满面的迎上去,人家还一愣,瞧见站在人群中的许非,只得跟这胖子握了握手。

跟着指挥入住,乱哄哄跟打仗似的。

“小许,这俩月就麻烦了。”

“能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您预备哪天开机?”

“后天吧。”

“好,我会安排。”

两位大佬谈话,那边忙碌。

而在这剧作人员中,又有一队比较特殊,全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好奇的四处打量,还有人管理。

许非瞧见,问:“这是……”

“我学校的学生,每年我都带出来长长见识。”谢晋毫不避讳。

1994年,新上大成立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根据钱伟长校长的意见,请高水平的社会名流兼任院长,于是就请了谢晋。

挂他的名,其实没啥关系。

但老头比较负责,每年招生、毕业的时候都去瞅瞅。首届是一年制,已经毕业了,学员有赵·巴菲特·薇,陈·渣渣·思成。

“哦,知道知道。有得您慧眼的么?”

“首届有个叫赵微的,演了我的《女儿谷》,还不错。这批么……”

谢晋忽然招招手,道:“杨榕,过来!”

“谢导!”

一个十四五岁,满身稚气的小丫头跑过来,身材娇小,眼睛大大,很灵很秀气的样子。

“见过许老师。”

“许老师好!”

“她叫杨榕,我觉得还不错的。”

“嗯,是不错。”

许非稍稍弯腰,像个怪蜀黍,问:“你毕业有没有着落?想好去哪儿了么?”

“还没呢。”

“我相信谢导的眼光,有没有兴趣拍我的戏?”

“呃,可以呀。”她随口应付,满不在乎。

噗!

许非乐了,小时候就佛,长大了更佛,不争不抢万年女二,脾气还冲,啥都敢说……

赵宝钢找她试戏,说我要睡觉了,明天吧。冯裤子找她试戏,说我今天有事,明天吧……牛啊!可朕就喜欢这样的!

他没再言语,跟谢晋上楼。

同学们纷纷围过来,大呼小叫,“天啊杨榕,你知道他是谁么?”

“那么好的机会,你应该多说几句啊!”

“这下可能吹了。”

“吹就吹呗,我本来也不是拍他戏的。”

杨榕撇撇嘴。

…………

这几百人,加上原本的几百人,一千余人的体量足以让小镇沸腾。

还有不少洋人。新桥又不是京城,这哪见过啊,真跟看西洋镜似的。

休整了一天,第三日清晨。

各界领导、媒体云集,在影视城西北部靠三门湾的一个地方,搭建了天字码头。

天字码头乃广州第一码头,地标建筑。林则徐查禁鸦片,便在此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离开时也在此下船。

这景比原版气派多了。

水面上是真有船,岸上则是千余名群演。

几十个穿官服的大人,吹啦弹唱的礼乐队,静立的士兵,外围的百姓。可谓人流熙攘,樯帆林立,华洋杂处,番语盈耳。

金发碧眼的外国水手与商人随处可见,也有兜售洋烟、水果的中国小贩混迹其中。

而再外围,却是镇上百姓,好像全跑出来了,乌央央围观。

好半天才让他们安静,跟着放鞭炮。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带着硫磺味的烟混合水面上的雾,飘飘散散,刹时间添了一层历史与现实的隔离感。

谢晋居中,左右主要演员,站在“天字码头”的大牌坊下面。

“砰砰砰!”

三声礼炮过后,谢晋喊:“《鸦片战争》,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