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把倭国船队的情形,提前探查清楚!

“宁波的番舶,有多少是番人、倭人,多少是沿海的士绅与豪强?”

听到藩台这样的质问,施文德浑身颤抖,惊惧地无以复加。作为海商中的一员,他其实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十艘倭船中,有七艘是假的明船”,“十船海船里,则有九艘,用的都是不能查的堪合”!

而宁波港海贸利益分润的背后,则三成归管着市舶司的中官,四成归坐地虎的士绅望族,两成归往来运货的海主,一成归提供堪合挂靠的倭商,并无半分交给朝廷!

这是一条极为庞大的利益网络,源源不断地向着大明江南腹地,流入了大量的奢侈品与银钱。沿海士绅的财富急剧扩大,对土地的兼并也在与日俱增。若是一个江南出身的布政使,对于沿海这种私贸情况,自然耳熟能详,也不会真的下什么狠手。

浙、闽、粤沿海三省的市舶海贸,各家沿海的士绅望族都参与其中,不过或多或少的问题。没有那一家大族真的**干净,也没人会把刀,砍到自己身上!

可眼下,这一位山西出身的布政使,从陕西调任到浙江,是真的和庞大的沿海海贸利益,没有半点的瓜葛!

倘若他真得要要代表朝廷,整顿浙江官场,收紧海禁,开始清算“普遍违法的海贸”。那这样一位备过北虏的北地进士,可是真是圣人手中一把锋利的铡刀!

这样一把朝堂大刀挥下来,且不说能不能真的砍死那些“坐地虎”,至少冒头的蛇鼠,是必然要身首分离的。而他施家都在藩台这挂上了号,都“颇有豪名”了,还能幸免吗?一个普通的举人名号,可庇护不了这种大场面…

这就是大明海商的悲哀。哪怕他们能凑出几百上千人,纵横南洋倭国,也依然只是大明“食物链”的底层。除非,海贸继续扩大,海商的力量继续膨胀,直到能强行从这个“食物链”中挣脱…但到了那时候,朝廷的目光望来,恐怕就不仅仅是一把铡刀、死几百人的问题了!…

“大人!藩台大人!…”

施文德再也坐不住,直接“噗通”一声,跪倒在布政使王哲的面前。他战战兢兢,汗水涔涔,努力辩解道。

“藩台大人!…海贸虽然确实是…违法颇多…但毕竟…始终依托朝廷允许的番舶贸易…从不敢公开打出旗帜违逆…”

“而这些番舶贸易,也确实给了许多无地的浙省小民,一条养家糊口的活路啊!…”

“本朝宁波四大望族…西湖陆氏、槎湖张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都是进士之族!这二十年里,他们荫庇的田地数千上万亩,驱赶了数以千计的小民入城…”

“若无番舶贸易雇佣人手,那这数千没有生计的小民…就只能变成流民,饥寒冻饿而死啊!…望藩台大人抬一抬手,留一条海贸的缝隙,放小民们一条生路吧!…”

“嗯?西湖陆氏、槎湖张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无地小民,变成祸乱的流民?…”

闻言,布政使王哲捋着胡须,久久都未曾说话。士大夫们满口“以农为本”,但真提起土地兼并这种事,就很难回答。按照朱子之学,这答案毫无疑问,自然是要大力抑制兼并,惩处豪强,保证小民活口的耕地!

但实际情况上,现在大明真正占地的,从来不是豪强,而是有功名的士绅望族,是士大夫的自己人。在这种现实下,真的很难清查田亩,砍一刀到士大夫自己头上。

哪怕,王哲是个没有利益牵扯的北人,可若是没有朝廷的大力支持,他也没法下定决心,对“陆张屠杨”这些望族动刀的!

若是不解决根本的兼并问题,不提供耕种的土地,就单纯禁绝海贸,不给无地小民活路,逼他们变成流民…对王哲这个布政使而言,就是弊远大于利,很容易弄出民变来。

而在这弘治中兴的年间,他也没法像一百多年后,崇祯年间“士风堕落”的士大夫们那样,说出“杀尽流贼”这种混账话来的。

“宁波东西,尚有滩涂丘陵…若是勉力开垦,也可得薄田些许…哎!”

布政使王哲说了一半,又轻叹一声。国朝都立国一百五十年了。像这种人口阜盛的江南腹地,又哪里还会有没开垦的田地?那些滩涂丘陵,根本开辟不出来,稻、麦都很难成活,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罢了,罢了!朝廷不与‘民’争利。我在这浙江布政使的位置上,最多也就呆个两三年。有些事,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深究…”

布政使王哲摇了摇头,眼中的杀意消失不见,只剩下无奈的苦笑。

大明朝确实不与“民间的士大夫”争利。这都一百多年了,一没有订立贸易关税、征收海贸商税,二没有控制铜银、铸造银元货币。海贸利益的大头,一直以一种官僚体系默许的、视而不见的姿态,流入到沿海士绅的腰包中。

这些年间,不是没有士大夫上书,倡议市舶司改革。朝廷也认识到“番舶”商税的流失,内部争论不休。但在这大明朝发达的文官体系中,想要做出一番改革,又是何等的艰难?只要想要真的改革些什么,变动些什么利益的分配,就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而那些明里暗里阻拦的朝廷官员,还都是万万人中科举选**,**与文化水平都点满的人精。他们互相连成紧密的网络,有许多反对的理由和办法。如果没有王安石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或者土木堡那样外界出现的大变,大明就会像《楚辞》中的龟蛇玄武一样,“始终不变,不动如山”!

“呼…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布政使王哲吟了两句诗,意兴阑珊,对于跪地的施文德,不想再多费什么口舌。他站起身,把那本《黎文僖公集》,彻底收到了书柜里。然后,他就这样神情冷淡,站在案前,俯视着跪下的施文德。

这一刻,好为人师的“师长”消失不见,只剩下一位大明的二品大员,掌控十三省之一的藩台,俯视着一个官场最底层的举人海商!

“施文德,我这次和你见面,是有一件事要交给你。事关浙江大局,你得仔细听好!…”

“按照朝廷的规矩,明年四月,会有倭国使节,率领大股船队,前来正式朝贡。这种大朝贡,十来年才有一次,规模不小,届时会出现的倭人船队,恐怕有两三百人。而我翻阅记载,每次大朝贡出现的倭人,都是些什么佩刀的‘背旗武士’,类似北虏的精骑…”

“每次北虏各部前来朝贡,北地都会派出斥候探查,动员起沿途卫所,时刻进行‘备虏’。而在这些倭使船队抵达前,浙江也需得‘备倭’,像是‘备虏’一样严格防备!”

“江南承平太久,卫所需得好好整治!这一点,我随后会严厉处理。而眼下,你崇明施氏与倭人打过交道,又经营倭国商货的海贸…就作为这次‘备倭’的斥候!…”

“把倭国船队的情形,提前探查清楚!有什么重要的消息,需得第一时间,立即向我回禀!等倭船抵达后,你施氏也要作为翻译,全程陪同沟通!…”

“明年倭人船队的大朝贡,必须风平浪静。要是弄出什么乱子,朝廷的责罚下来,我就只能按大明律执法,好好抓一批勾结倭人的‘贼匪’了!你要晓得,通倭私贸,可是掉脑袋灭族的罪过!…”

“是!是!遵从藩台的旨意!…学生…小人一定把倭人的情形,全都斥探清楚,绝不让倭人生事!…”

听到藩台的严令,施文德深深俯下身来,以头触地,汗水都打湿了地面。而布政使王哲垂下眼眸,瞥了这个畏惧颤抖的海商一眼,足足好几息后,才淡淡开口道。

“好好做!思诚,你来见我的用意,不用你说,我早已知晓…我会递一张藩司的帖子,给几处沿海的巡检司和卫所…只要我在任浙江一天,你崇明施氏,就出不了大的岔子!…”

“不过,我年岁已高,在浙江不会呆太久。只要安稳做完这一任,我也要向圣上上表,告老还乡了。你施氏还是要早做打算,当断则断…不要在我致仕后,生出什么事端来!…”

“来人!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