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省试原先比较松散,考的场数不定,有时候七八场,有时候几十场……一句话,弄不死你算我输。</p>
范仲淹秉政时,发现这种考试的方式太过随意,就干脆定了规矩,从此省试就只考三场。</p>
三场考试,第一就是策。</p>
马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下,他抬头看看左右,看到了两名太学的同窗。</p>
三人微微颔首,此刻今科知贡举范镇已经弄完了那些礼仪,近前说道:“科举乃伦才之道,三场策、论、诗赋,皆为你等所学。当今官家仁慈,求才若渴,于是开科举,重人才……今日之省试,过了即是官员,你等勉力。”</p>
以前殿试还会黜落考生,到了仁宗中后期时,省试一过,就算是彻底的过关了,殿试只是排个名次而已。</p>
所以范镇这话一出,考生们都兴奋了起来,传来些嗡嗡嗡的声音。</p>
“开始吧。”</p>
范镇微微点头,有人开始报题,同时还写在纸板上到处传示。</p>
瞬间,太学的考生们都呆住了。</p>
马英也呆住了。</p>
这题……怎么这么熟悉呢?</p>
一篇文章顷刻间就在脑子里成型了,速度之快,大抵能吓尿那些所谓的天才。</p>
马英不是天才,速度那么快是因为这道题他做过。</p>
这一刻他想起了以往在太学学习时,教授们出的题目。</p>
这是运气吧?</p>
马英觉得多半如此,但依旧是欢喜不胜。</p>
他看看左右,那两个同窗也是在欢喜。</p>
考场内,太学的考生们都在欢喜……</p>
他们疯了?</p>
其他考生见状只是冷笑,有人还干咳一声,引得监考的人过来查看。</p>
“不许交头接耳,否则算作弊。”</p>
范镇满意的看着秩序再次回归。</p>
他回到帘后,和几个同僚说话。</p>
“太学的考生看着整齐划一,这是沈安北这几年的成果。”</p>
“那些学生每日闻鸡起舞,行武人之事,恬不知耻!”</p>
“只是强身健体罢了,何必这般刻薄。”</p>
“刻薄什么?你不知道他们不但是跑步,还要操练长枪和长刀,这不是行武人之事是什么?”</p>
“他们又不上战阵,行什么武事?”</p>
“罢了罢了。”</p>
范镇皱眉压下了他们之间的争执,有人说道:“沈安在太学不但行武事,还弄了那个什么……题海之术,引得天下效仿,有识之士皆斥其媚俗,然其势已成……奈何?”</p>
“哎!题海之术已然成了气候,压是压不住了,不过可以压住太学!”</p>
众人交换个眼色,都微笑起来。</p>
范镇知道他们的意思,却也乐见其成。</p>
太学……沈安……</p>
他的眸色渐渐多了沉郁。</p>
近几年的学风不大对劲,必须要扭转这个势头,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体现出来。</p>
比如说坚持传统学习方式的考生在省试中胜出,这是不是证明?</p>
范镇想起本科的那几个人才,不禁微微含笑。</p>
……</p>
考试在继续,当第二场的题目出来时,考场里再度响起了低喝声。</p>
“噤声!”</p>
“安静!”</p>
又一次镇压成功,范镇心情更不错了。</p>
可太学的考生们却有些懵逼。</p>
这个题目怎么还是眼熟呢?</p>
马英想起了相似的一个题目,那是去年年中做过的,虽然不一样,但却类似,可以引申许多。</p>
卧槽……</p>
他有些懵逼了。</p>
他看看左右,发现其他考生都是愁眉不展,或是冥思苦想,显然并未做过类似的题目。</p>
他再看看左右的两个同窗,他们的眼中同样是充斥着不敢相信。</p>
这特么谁弄的题目?</p>
竟然连续两道题都蒙对了……</p>
我的神啊!</p>
……</p>
贡院外重新挤满了人,沈安也在其中。</p>
一群太学考生的家长围在他的身边,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小子的勤奋,大抵有考不上的担忧,想给沈安留个好印象。</p>
若是考不上省试,那多半还得继续读书,还得在这位待诏的手下,所以先讨好没错。</p>
而作为相对的,周围的那些人却离得远远的。</p>
汴梁本地的考生家长们来了,他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大声说笑。</p>
“有了题海之术,考科举再也不是难事,沈待诏功莫大焉。”</p>
“是啊!这是他的功劳,不过如今四处都传遍了,太学再无优势。”</p>
“就像是流星闪烁了一瞬,看似漂亮,可也只是那么一次罢了。”</p>
“但还是要多谢他。”</p>
众人冲着沈安拱手微笑,沈安颔首回应。</p>
感恩的人还是有的,这个发现让沈安很欣慰。</p>
“他看着风度不错,并没有沮丧。”</p>
“太学如今他很少去了,所以沮丧什么?考得好就好,考不好他就说自己早就没管了。”</p>
“那他今日还来作甚?”</p>
“做样子呗!”</p>
“开门了!”</p>
有人喊了一嗓子,顿时所有人都往前涌去。</p>
“哎哎哎!别挤啊!”</p>
沈安被人簇拥着过去,奋力挣扎了许久才脱身出来。</p>
贡院的大门打开,考生们涌了出来。</p>
“大郎,这里,为父在这里!”</p>
“二哥,二哥,我在这……”</p>
“……”</p>
外面顿时一阵兵荒马乱。</p>
祝青也出来了,几个江南东路的考生围在他的身边,不时说着自己的文章。</p>
这大抵就是复盘。</p>
“祝兄,你的如何?”</p>
“还好。”</p>
祝青很是谦逊。</p>
“祝兄乃是我等之中最出色之人,此科当出人头地。”</p>
“……”</p>
祝青没有理会这些吹捧,他在默默回想着自己的文章和诗赋,觉得还行,心情就好了起来。</p>
等结果吧,结果出来,某定然不让苏轼专美于前。</p>
“太学的出来了!”</p>
祝青回身看去,就见太学的学生们在大门外重新集结,然后走向了自己的父母家人。</p>
他们的家人含笑看着,沈安自觉的走到了边上,周围空无一人。</p>
祝青看到沈安此刻的境遇,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自己隔壁家的那条老狗,孤独而可怜。</p>
然后他就看到了一场操演。</p>
太学的学生们整齐的站在沈安的身前,一如每日早操时的场景。</p>
“他们要做什么?”</p>
“不知道,兴许沈安还要说话吧。”</p>
“看着很整齐啊!”</p>
“对,行武事搞出来的整齐,让人看着……难受。”</p>
太学的学生们齐齐躬身下去,依旧整齐划一。</p>
“多谢待诏。”</p>
所有人都停住了,纷纷看了过来。</p>
这里是贡院大门外,无数考生和家人都在看着这一幕。</p>
看着太学的学生们弯腰,然后高喊。</p>
“多谢待诏!”</p>
整齐的声音震动着贡院内外。</p>
……</p>
这是什么意思?</p>
祝青觉得太学的规矩太多了些,让人有些不舒服。</p>
随后散去的太学考生们把原因也散到了各处。</p>
“考得好吗?”</p>
“好,爹爹,孩儿觉得有把握。”</p>
“真的?”</p>
“真的,孩儿此次定然能过了省试。”</p>
“别说大话,小心被人取笑。”</p>
“爹爹,孩儿真的有把握。”</p>
“……”</p>
太学的考生们都喜笑颜开,只是记得规矩,没把考题被猜中的消息放出去。</p>
这让别人有些不齿。</p>
“他们太骄傲了,上一科的成功让他们忘乎所以。”</p>
“是的,所以这一科就该给他们当头一棒!”</p>
许多人都是这般想,随着人流散去,今日贡院门外发生的一切都在散播。</p>
韩琦得知后只是摇头,对欧阳修说道:“你不是找沈安来敲打过了吗?为何太学还这般得意?”</p>
欧阳修茫然道:“说了是说了,不过……年轻人,总是要吃亏才知道教训。”</p>
韩琦点头,“是了,他的路太过顺畅,此次该摔一跤才好。”</p>
“叫上枢密院,咱们去见官家。”</p>
赵祯卧床不起,但宰辅们每日都会去寝宫外问候。</p>
等到了福宁殿的西阁外时,韩琦先问了病情。</p>
御医王翔说道:“官家在不断恢复之中,某有把握……”</p>
他很是自信自己的医术,韩琦闻言含笑道:“若是如此,某保举你的大功。”</p>
王翔退后,韩琦带着宰辅们在外面行礼。</p>
“诸卿辛苦了。”</p>
双方都没见面,赵祯在里面听着他们的汇报,或是简单说几句,或是默然。</p>
说完政事后,韩琦觉得气氛太严肃不好,就笑道:“官家,今日省试结束,太学的学生们很是自信,在贡院外就说必中。”</p>
赵祯靠在床头,闻言也笑了笑:“年轻人嘛,沈安不也经常自信满满的吗?这是言传身教。本来朕该说他们轻浮,可想着朕年轻时也曾经这样过,所以……有些向往啊!”</p>
韩琦在外面说道:“如此臣等告退。”</p>
赵祯在里面应了,等他们一走,这才喘息了几下。</p>
“帝王之道首在威严,威严而不可测,于是臣下忠心不变,你可懂了?”</p>
“是,孩儿懂了。”</p>
边上坐着的赫然是赵曙。</p>
赵祯干咳了一声,赵曙就拿了温水给他喝。</p>
喝了一口温水,赵祯看了他一眼,笑道:“宰辅要稳重,否则今日一个主意,明日一个主意,帝王头痛不堪。”</p>
赵曙点头,“从前孩儿曾以为宰辅们太过暮气沉沉,可如今看来,这不是暮气,而是稳重。大宋很大,不可轻忽。”</p>
“对,就是这个道理。”</p>
赵祯的眼中多了回忆之色:“可听到太学的学生们朝气蓬勃,我也不禁为之精神一振,可见帝王之道在于平衡。”</p>
……</p>
第三更送上,晚安!</p>sxbiquge/read/64/6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