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 第1022章 是要和平,还是要刀枪?

“聚居地之事,诸卿如何看?”</p>

赵曙显然还在火气之中,韩琦说道:“陛下,广州和泉州等地,大食人聚居已成惯例。”</p>

大家都是点头。</p>

所以萧规曹随,所谓惯例,这些都是施政的关窍。</p>

为政之道,特别是宰辅,首要便是稳重。</p>

所以萧规曹随,遵循惯例做事,这是无可厚非的。</p>

“谁的惯例?”</p>

苏轼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诸位相公,那些大食人原先垄断了海贸,获利甚丰,于是他们就在各处定居下来。那些小国自然不敢,也不会置喙,可这是大宋!”</p>

宰辅们都在看着他,觉得有些纳闷。</p>

这个苏轼外号苏大嘴,往日也没见他对朝政发表什么看法,今日这是怎么了?</p>

赵曙鼓励道:“你说说,朕听着。”</p>

他担心苏轼在自己和宰辅们的注视下会紧张,可也不想想苏轼是谁。</p>

这是苏仙啊!</p>

能写出大江东去的苏仙,大抵面对神仙也不会紧张。</p>

他从容的道:“大宋自有律法在,外藩人要想在大宋定居可以,可聚居却不妥……”</p>

宰辅们都有些不渝,苏轼视若未见,“诸位相公想想,若是到了以后,这些人想做些什么,怎么办?”</p>

曾公亮还以为他会说出些什么道道来,听到是这个,不禁就松了一口气,笑道:“他们若是要闹腾,要造反,不说汴梁禁军,只需巡检司就能压下去,这个……哈哈哈!”</p>

他觉得是个笑话,可包拯却肃然道:“陛下,臣想起了安禄山。”</p>

“前唐对安禄山不可谓不厚,可他造反却毫不犹豫,由此可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臣以为苏轼之言甚好,外藩人要在大宋定居可以,但不得聚居,否则以后一旦有变故……”</p>

他看了曾公亮一眼,“曾相,居安思危啊!”</p>

太平鼎盛的时候,宰辅就得为以后的衰弱期做准备,这才是名臣。</p>

否则就想着大宋以后顺风顺水,那等人在包拯看来,不配为宰辅。</p>

曾公亮拱手道:“是,老夫却轻浮了。”</p>

他觉得自己先前的话口快了些,没想透彻。</p>

赵曙见他认错干脆,就赞许的道:“人孰无过?有过改之就是了。苏轼……你如何看?”</p>

他问话时看了包拯一眼,显然对包拯的反应极为满意。</p>

居安思危,这思路和焦虑症、抑郁症患者的思路如出一辙。</p>

但凡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他们都不喜欢自己的环境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要马上解决。</p>

而且他们总是对未来抱着怀疑和焦虑,总是担心未来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儿。</p>

于是整日焦虑抑郁。</p>

这种病情很让人头痛,但换个想法,这种病情实际上就是居安思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p>

这一刻,精神病患者赵曙和大宋名臣包拯惺惺相惜。</p>

这是赵曙给的考题,苏轼想了想,“陛下,臣以为以后的大宋定然会物华天宝,于是引得外藩人纷至沓来。可他们来了大宋该怎么办?臣以为,大宋该敞开胸怀!”</p>

苏轼的热情仿佛是天生的,他的大气也是如此。</p>

“大宋敞开胸怀,可却不能任由他们自作主张,比如说大宋,难道要在汴梁弄一块地盘变成外藩人的聚居地?那是什么?臣以为万万不妥!”</p>

赵曙突然问道:“前唐呢?”</p>

前唐当真是敞开了胸怀,广迎各方来客。</p>

苏轼诧异的看了他一眼,说道:“可前唐也就兴盛了那些年,正如同烟火和昙花,灿烂却短暂。”</p>

“臣以为,大宋兴盛时,一切皆不是问题。可大宋未来能保证长久的兴盛吗?”</p>

苏轼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就退到了边上。</p>

赵曙微微颔首,“是啊!兴盛兴盛,可纵观史书,从始皇帝开始到汉唐,兴盛的时日越发的短暂了,外敌总是会越发的庞大,自己却越发的孱弱……这是个问题……皇子怎么想的?”</p>

小透明赵顼被揪了出来。</p>

他一脸纯良的模样让苏轼不禁低声自语,“怎么和安北那么像呢?”</p>

“陛下,臣以为世间永无恒强的国家,不可能会有。”</p>

这个回答让人沮丧,欧阳修说道:“大宋定能兴盛千年万年。”</p>

包拯干咳一声,“这等话在这里就别说了。”</p>

什么千年万年,能再兴盛两三百年,估摸着太祖皇帝就能从坟墓里扒拉出来,兴奋的拉着汉唐帝王吹嘘自己的儿孙是多么的牛笔。</p>

但凡有理智的都认可了赵顼的话,并致以赞许的目光。</p>

“大王很清醒,陛下,这是大宋之幸事。”</p>

赵曙点头,很是欣慰。</p>

什么陛下万岁,什么帝国万年,这些在上位者的眼中都是忽悠。</p>

当然,帝王老了例外。</p>

老了的帝王会昏庸,会寻求长生不老,会寻求帝国永存。</p>

但赵曙还在壮年,所以此刻的他很清醒。</p>

“至于外敌,臣以为外敌永远都不会断绝,在以后的岁月里,外敌会不断挑衅大宋,而大宋要如何应对?臣以为文武不可偏废,还有耳聪目明。”</p>

赵顼微微昂首,看着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p>

“何为耳聪目明?”赵曙问道。</p>

“就是去察觉这个世间,看看除去大宋之外的势力,不管大小都要去查明他们的实力,分析他们,若是对大宋有威胁,那么就要提前动手……”</p>

说到这里,赵顼却反过来,“从汉唐来看,中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出于自身,自身糜烂了,外敌才能得逞。所以臣以为,自身强大才是道理。至于外敌,去查清他们,然后……派出使者,去问问他们是要和平还是刀枪。”</p>

赵曙的身体微微后仰,微笑不可抑制的从嘴角洋溢开来。</p>

这便是我的儿子啊!</p>

韩琦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他想到了赵祯。</p>

太宗留下了个烂摊子,真宗接手,这个摊子就被他弄的更烂了。</p>

赵祯登基,他曾经雄心勃勃想把这个大宋带离衰落的轨道,可惜失败了。</p>

然后就是赵曙。</p>

赵曙很强硬,而且极其的不耐烦。</p>

在对待外部威胁上,赵曙还能保持些沉稳,但却不肯退让。</p>

太宗和真宗摆烂,仁宗守成,到了赵曙则是开始了进取。</p>

赵顼呢?</p>

这位大王的姿态极为积极主动,对内他暗示要积极进取,不能容忍汉唐的内耗发生。对外,他更是亮出了狰狞的一面……</p>

“查清他们,派出使者,问问他们要和平还是刀枪!”</p>

包拯赞道:“这才是大宋的皇子,臣为陛下贺。”</p>

内部保持不内耗,主动出击。</p>

这便是赵顼的政治宣言。</p>

“臣等为陛下贺!”</p>

宰辅们躬身道贺,赵曙微微抬头,微笑道:“朝气蓬勃,这样的皇子让朕心中欢喜,你这段时日的功课不错,也要时常出去走动走动才是。多去看看外面,看看民间。”</p>

这是给赵顼放假了,而且又开了后门,让他能经常出入宫禁。</p>

这等待遇,大宋以前的皇子好像没有过吧?</p>

由此可见赵曙的满意和赞许。</p>

“多谢陛下。”</p>

终于又能出去浪了啊!</p>

赵顼看了苏轼一眼,心想要不要下午就和苏轼比拼一番酒量。</p>

可他觉得自己的胜算不高。</p>

要不……下点药?</p>

他很认真的在考虑这个问题,苏轼莫名其妙的觉得浑身一寒,有些毛骨悚然。</p>

这是谁在念叨某?</p>

他看看左右,宰辅们很是正经,赵顼更是正经。</p>

“苏轼。”</p>

“臣在。”</p>

苏轼忘却了刚才的感觉,出班。</p>

赵曙看着他,笑道:“当初你制科三等,汴梁震动,都说你是大宋难得一见的天才,朕当时也深以为然。后来你在西北也多有立功,更是让朕心中欢喜,想着好生培养一个未来的重臣出来……”</p>

这个期许颇高,关键是赵曙说一直在关注这苏轼,直接就让他感动了。</p>

苏轼哽咽落泪,“臣……臣粉身碎骨也难报陛下的厚恩,此后当兢兢业业,为大宋,为陛下效命。”</p>

“好!”</p>

赵曙看看群臣,说道:“人说盛世,必然是明君在位,名臣云集,如今看看这朝堂,再看看苏轼这些年轻人,朕觉得……大宋的盛世必然不远,诸卿,努力。”</p>

“是!”</p>

宰辅们都很是激奋,韩琦说道:“如今辽人败北,臣看到了恢复幽燕的希望,只等大宋渐渐兵强马壮,渐渐钱粮堆积如山时,就是大宋北上的那一日到了。”</p>

包拯作为前任三司使,对财政情况了如指掌。</p>

“目前市舶司的收益不断增长,各地因为金肥丹的缘故增收不少,陛下,三司渐渐有了结余,用不了几年,就会存下一大笔钱粮,到时候……”</p>

君臣的呼吸就是一紧,只觉得那种期待感猛地从心底冲了上来,让人眼睛发热。</p>

随后各自散去,苏轼一出去就和赵顼走在了一起,说道:“大王,明日出来喝酒?某最近在汴梁四处寻摸,找到了不少好酒好菜的地方,咱们且去喝半月……”</p>

边上的内侍听到了,心中不忿,觉得他是带坏了赵顼,就去告状。</p>

赵曙正在和陈忠珩说话:“那个苏轼最近很是浪荡,我本以为他就这么颓废了,谁知道竟然还知道奋发,可见颓废是假,只是寻摸弹劾官员的证据罢了,是个可造之材。”</p>

那个内侍急匆匆的过来,被拦住问话,稍后被带了过来。</p>

“何事?”赵曙心情轻松,准备回去吹一曲。</p>

内侍说道:“陛下,刚才苏轼怂恿大王……说是能出宫了,他寻摸了许多好酒好菜的地方,先喝半个月……”</p>

赵曙的身体摇晃了一下,杀人的心都有了。</p>

朕才将夸赞你是假装到处吃喝,实则是寻找证据,可你马上就原形毕露……</p>sxbiquge/read/64/6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