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因为身体还是不怎么好,周六仍旧是空出来的休息日,为了避免大家无聊等的太久,今天照例放一个资料章。明天晚上会替换掉。不用担心买了费钱,不用掏两次钱的,而且替换的内容总归要比这章多,只会赚不会赔。
替换之后,使用app的用户,安卓系统可以前进到前一章,回来就直接换掉。ios系统则是清一下缓存,或是到目录页重新下载即可。
前两天看人讨论宗教问题,想了想就说上两句吧。关于中国的宗教政治影响。
----醒目----
如果你不花钱看到了这章,那么看的就是盗文。本文仅在晋、江发布,这样的一章用app客户端购买只用花1毛钱,而我能拿到其中的5分钱作为报酬。写到这时花了将近八个月时间,全部购买也不足一顿肯德基套餐。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这篇文,请不要从我手中夺取这一点赖以生存的东西。
码字不易,如果喜欢这文,请支持正版。
———正文的分割线———
可以说人人都知道中国有儒道释三家,对于三家也各有认同和喜好,但是对其地位和发展未必了解的非常清楚。所以一看到梁少重用和尚,难免担心生出宗教乱政的想法,就像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那样的情况。
这里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发生。或者说,类似的情况,早已发生。这也是中华文明异于其他文明的关键。
这里先说佛教的影响力。汉代,佛教就传入东土,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既然官方都允许译经传法了,自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就像之前文里提到的笮融,东汉豪强,佛教信徒,大兴寺庙,办法会,甚至成了扰乱徐州的祸害。
曹魏时,曹植也对佛教很有好感,还是梵乐的创始人(《广弘明集》言:“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为之响,故世之讽诵感弘章焉。”)。上行下效,佛教必然也会进一步发展,到了东晋,可以说佛教已经融入清玄之中,成为上流社会的雅好。
南北朝隔江而治,北朝那些胡人不用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大家总该听过,不难想象当时佛教在南方的兴盛。
因为上层着力推广佛教,最终影响社会根基,导致了“三武灭佛”发生。
所谓“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位。在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有讲究的,“武”是标准的美谥。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只是从谥号,就能看出这三位皇帝的成就。而灭佛,就是中兴的起始。
这三场宗教革命,都是由皇帝亲自发起命令,自上而下灭佛、毁寺、清理佛门,把僧尼重新编户。最多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让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可以说为日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然而不论灭佛的成效多大,功绩多足,造成这种情况的,无一不是乱世和前面帝王对于佛教的推崇。而不论佛教发展的有多势大,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几百万信众还俗编民,财产充公。这要是放在铲除世家,争夺佃农上,百来年都未必能搞定。可见佛教在古代中国的根基究竟如何。
它只是一种宗教,真正的僧人战斗力和战斗意愿始终也是薄弱的,更未曾占据什么显耀官职,只能依附在当权者身上。
而佛教真正具有战斗力,是在南宋以后,出现了一个叫白莲教的东西。明代的唐赛儿和徐鸿儒都是以白莲教起事,但是真正轰轰烈烈,还是在清代。
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前后持续了九年零四个月,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徒。参加的人数多达几十万,起义爆发于四川、湖北、陕西边境地区,斗争区域遍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甚至还波及到湖南省的龙山县。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9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清朝府、州、县、厅、卫等204个。
这危害性看起来真不小了。但是再看看其他宗教,黄巾起义开始就是8州36万信众,随后席卷全国,最终导致东汉灭亡。太平天国更是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都自己建了国。可以说到了王朝末期,没有佛,也有会道,没有道也会有上帝,甚至什么神佛都不信的黄巢、李自成,也能搅的天下大乱。
这是阶级斗争,本质和宗教无关,有关系的只是社会矛盾激化。不过是看发起人来自哪方而已。
这么看下来,不难发现任何宗教,在中国都没有真正占据过统治地位。其实原因很简单,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另有其人,正是儒教。
这里要先牵涉一个问题,儒教是宗教吗?对于这个,史家众说纷纭,观点并不统一。但是可以肯定,在儒家设立之初,是有宗教身影的。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天人感应”和《白虎通义》。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主要学派有孔子学说、墨子学说和董氏学说等。董氏学说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罚理念,在其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作用。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白虎通义》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只是看介绍,就不难发现其宗教化的影子。而先圣、孔庙、三纲五常等等,更是固化了其神圣性。这一点,无疑有着宗教特质。所以有些学者把儒教视为宗教,是说得过去的。
但是儒教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止针对世界观,更重视方法论。
所有宗教的本质,都在于神。而儒教,关心的是人和社会,重视的是生前而非身后。只是这些,就让儒教和通常意义上的宗教有了区别。可是区别是有,意义却也重大。因为有儒教的存在,任何外来的,非本土的东西都要被其吞噬改良,按照其固有的特性来适应这个社会。儒教控制着整个古代中国王朝,从汉武开始,到清末结束。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推翻它的地位。
在整个官僚体系,整个知识系统,整个民族传承中融入一个学派,是何等的力量。而这力量,也成了文明血脉的一份子。其他宗教只能在它的影响下,融入这个社会,同时也对它产生微妙的影响。
道教向来是儒教的补充,出则仕,退则隐的思想,从魏晋流传下来。甚至黄老之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力补充,未曾真正消退。而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让儒道的善恶体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成为教化的一大利器。
宗教是善还是恶,是福音还是罪孽,这种讨论其实与人性善恶一样,没有太多意义。唯有看信奉宗教的人,是如何行事。而在人类没有探索完所有未知之前,宗教永远不会消失。
未知是可以探索完毕的吗?
总之,若把宗教当成一个话题来说,始终太过复杂,它不会是文章的重点,也不会出现一些读者担心的情况。梁少毕竟是梁少,不是真正的古人。
好啦,今天的资料章大概就是这样,明天晚上会替换掉的。sxbiquge/read/28/28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