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三〇七章 南方

“我与杨勾使看过了,虽是山区,不过有一条山谷可以引水过来。但前者必须要凿穿一座土山,开出燧道,后者甚至要凿穿两个土山。可成,但用费很多。”侯可说道。

他们也知道经费紧张,然而反正已经玩大了,不如索性玩得更大一点。

水位提高三丈多,那得灌溉多少耕田哪。

主要是火药给了他们底气,否则炸山开燧道,他们以前敢想么?

“走,我们骑马过去看一看。”

这是正事,王巨也不顾得回家看望家人了。

一行人骑马冲向仲山。

实际起初他们选定的渠首已经属于山区,但情况稍好一点。当然,在洪口下囤水,那个不属于山区,即便有山,也不过是零星的小土山,能绕过去,所以用费很少,只是泾水水位低,灌溉面积有限,最后大家放弃了。

大家先来到侯可说的第一个地点。

王巨站在泾水边,也不用量,看着水流的情况,便能判断出来了,略有一些落差。

事实侯可与杨蟠所挑定的两个地点,现在这个地点也是明朝王琚所选择的地点。到了明朝时,泾水恶化更厉害,水位线低,宋朝所建的三白渠不管用了。

因此只好再往上选址,然后开山,建石渠,但就是如此,灌溉面积也压缩到了九千顷。

侯可所选择的第二个地点,便是后来民国时,在杨虎诚支持下的水利大师李仪祉的泾惠渠的选址。不过那时泾水恶化得更厉害,如果说现在泾水流量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那时的泾水水流量只能算是一个只能爬行的孩童。因此那怕几十年后现代化施工,灌溉面积只有135万亩。

折成宋朝的顷是多少?

宋朝的顷不是一公顷的十五亩。而是一百亩,但也不是后来的亩,而是一百宋亩。因为宋朝丈尺比后来的小。一宋亩相当于九点一分后世亩。一顷是九十一后世亩。也就是那时的技术与生产力,灌溉面积还不足一万五千宋顷。

但也不是完全吻合。毕竟那么多年过去,山川地形都略有所改变。

侯可带着王巨往前走,指着一座山说:“只要打通那座山,便可以将水引向山后的山谷,而且因为地势较高,可以作引水渠,以后清除蓄水池的河沙。”

这个蓄沙池,最早见于王巨与章楶的那个折子。

但没有王巨提出。侯可在史上也建起了这个蓄沙池。

它的出现也是迫于泾水恶化所逼,古人说泾清渭浊,后来由于在泾水上游开屯,泾水恶化,到唐朝时反过来了,变成了渭清泾浊。到宋朝时,由于汉人大肆在渭水上游砍伐木材谋利,包括赵普在内,渭水也开始恶化,这个环境保护问题。还引发了后来的冲突,包括宋军在河州的一场惨败。

因此王巨到了泾渭合龙处看了看,也没有看到什么清浊的奇景。反正大家差不多,都是泥河滚滚,黄得刺眼。

王巨又好气又好笑,这使得他想起前世的评价,泾渭变成了什么?是黄泾水,地沟油,黑渭水。黄黄的泾水,黑乎乎臭烘洪的渭水,泾渭又开始分明了……

如果不置蓄沙池淀沙。即便将所有引水渠修好后,泥沙沉淀。最后沟渠淤平,整个水利又失去了效益。

所以才有了蓄沙池。

从泾水引过过来。这段沟渠叫渠首,这里不能淀沙的,水流有时候会很急。渠首继续向前,然后选择一处山谷做水库,但这个水库与蓄水无关,而是淀沙。经过一段时间流淌后,水势平缓,再到水库,水流静止不动了,它还在流,但会以很慢很慢的速度流向这个水库各处,陡门放开的水,仅是包含了一小部分新入的水流,大多数是沉淀后的河水。然后再经引水渠流向第二个水库,基本八成半的泥沙就沉淀在这个水库里,还有一成会继续沉淀在第二条引水渠里。

但这个引水渠与水库地势比较高,若是沉淀得厉害,通过泄水渠在秋天水位低的时候放水出去,下游陡门关上。再组织民夫将河沙担出去就可以了。

现在这个选址,落差更大,更适易做蓄沙池。

王巨走到那个土山前观看。

“这座山石质软,缺点就是容易倒塌,因此我们又想出一策,将燧道开凿好后,引水渠建成一个倒瓶口,下大上小,再合上石板,堆上乱石,那么山体就是倒掉,也不会影响引水渠。”

实际这就等于变成了地下河。

“那不行,如果那样,万一维修,还是很困难,”王巨摇头否决,他又登上了土山,后面是有一座山谷,山谷的边缘有十几户山民,确实适宜做引水渠与蓄沙池。

于是走下山来,又看着这座土山,他也搞不清楚,山体的外面是石灰岩,但里面是什么岩石呢?

看了一会,又看了看其他几座山,然后说道:“我们再去下一处。”

几人再次骑马奔向第二处地点。

侯可指着山河再次说明,但王巨看了一会,立即摇头:“不妥,用费会很多的。”

不敢再大了,大大大,炸炸炸!

侯可也没有失望,现在总共出现四个渠首,七八种选择方案,当然,在这处选址,水位最高,好处最多,甚至能将水送到北洛水处,恢复秦国郑渠。

但为什么出来这么多渠首选址,还不就是钱。钱多,办大事,钱少,办小事。

杨蟠这才说了一句:“那我们就将渠首位置定下来吧。”

渠首乃是关健,它位置定下来,后面的才能商议,它不定下来,后面的也没办法商议。

一行人又返回,继续察看了好一会。返回泾阳县,已经是日暮时分。

一家人重新见面,格外欢喜。

陆平忽然一拍脑袋说道:“大郎。我们走得快了,不如再呆几天。说不定也能榜下捉婿。”

他指的乃是二妞,如果按照宋朝多数人的婚姻,二妞也到了谈婚论嫁之时。

王巨说道:“急干嘛,还早着呢。”

“对,对,不急,再过两三年新科举,那时大郎官职更高。现在捉,也不过捉一些小虾米。”

“胡说什么呀,二妞的亲事我不打算太替她做主,她以后就呆在我身后了,能看到很多人,只要她看中的,那怕是乞丐我也会同意,顶多在人品上替她把把关,不会问家世门第,不过问其功名才学。人好最重要。”

许多宋朝大家富贵希望女儿嫁一个士大夫。

这是干嘛呢?

试问有几个士大夫能做到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这样?

那个不是三妻四妾,若是遇到寇准、韩琦、小宋与柳永这样的人物,那才叫惨。还不如嫁给一个农民,夫妻两还能做到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就是嫁给范仲淹,也未必快乐,那个生活太苦逼了,不是一般人能熬下来的。

“我才不急呢,”二妞在边上说道。

葛少华道:“子安,荔原堡那个姚雄也隐然有子安之风。”

“姚雄怎么了?”

“你将胡全带到身边,姚雄感到过意不去。指着胡全的弟弟胡丰说,我有一小女。等她长大后,将她嫁给你。”

实际胡谦之死。也不能怪姚雄,那一个时辰里,他只能等,否则会坏了整个大局。

不过胡谦死得太惨烈了,身上挨了无数刀,就是这样死了,还屹立不倒,姚雄听后,心中感到万分惭愧,这才与胡谦妻子有了这个约定。

“这样啊,”王巨喃喃一声。

有这个约定也是姚雄的心意,但未来未必能执行,别人不知道,王巨可是知道一些的,未来姚雄多次镇守熙河,甚至武职能升到从二品。那时两家悬殊太大了,大到能是自己在王家寨与李家悬殊的十倍以上。说句不好听的,若是姚雄女儿进入皇宫做皇后,都有那资格。

那时姚雄还能遵守这个约定吗?

忽然他又想到了胡谦老母,那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两年之内,连连送走了两个儿子,老人家几乎都哭昏过去。

他无声以叹息一声,摸着胡全的头说:“你父亲乃是一条好汉,你以后长大了,不管做什么,不要辱了你父亲的名声。”

说完后又问:“子深兄,华池县那边如何?”

“百姓都失了魂。”

王巨走后,葛少华留下来,继续帮助着杜主薄他们。

那时候韩琦还没有想好王巨去处呢,王巨虽然人在京城,还能算是华池知县。葛少华某些方面也能代表着王巨意思。

因此继续救济,但事情还有很多,华池河畔那个作坊拆卸了,只有庆州马岭水畔那个作坊还在运转着,继续生产着大量铠甲武器。

去年年底,王巨新授命下来,那么华池县知县空缺必须补上了。然而韩琦也想不到什么好人选,差了根本不能去,否则形成强烈反差,说不定会出事,还要略懂那么一点军事。

这一拖,拖到赵曙驾崩,人选还没有决出。

直到前不久,才在无奈之下,让杜主薄迁升为华池知县。

这时候朱李两家正派人买果树的树苗,杜主薄准备带着百姓移载,树苗还未到,天气未真正暖起来,也未到正式移载之时。但必须让大家有一个准备。

授命就到了。

葛少华这才带着一大家子离开华池县。

王巨回京述职,也算正常,但现在还没有回来,那就不正常了。

实际大家心中已经感到不安,看到葛少华带着王巨一大家子离开华池镇,又将钟儿辞退了,立即涌来无数百姓,拦住道路,蕃子性子直,便捶胸顿足,不对啊,华池县地方小,不可能留王巨一辈子,但朝廷是三年一迁,那也得三年后才能调走吧。

葛少华便说,你们拦住我们不管用,王巨人在关中呢。

大家没办法了,又有许多百姓送来许多土特产,葛少华再次回绝,王子安从来不收礼,也最痛恨官员收礼,各位以后能安居乐业,平平安安,那就是送给王子安最大的礼物。

这一说,许多人都哭了。

韩琦考虑得对头,幸好让杜主薄顶上了,否则换了其他官员来,真没办法玩。

然后他们一路走一路有人送,有人差一点送到了直罗县城,连直罗知县也惊动出来,侧目而视,说:“当为吾辈楷模。”

“做官当如此。”

“子深,这样的情况在我朝很多啊,比如寇准公的岳父,所到之处,百姓都会挽留。不是官做得好,而是百姓太容易满足了。”葛少华这么一说,王巨反而惭愧了,他可没有老百姓想的那么好心,一个又一个心思,不过华池县一幕也揭过去了,他没有多想,又说:“子深兄,你来得正好,恐未来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做。”

“说吧。”

“去南方。”

“杭州?”

“不是,是真正的南方。”

“哪里?”

“广南东路。”

“那么远?”

不是远的问题,主要是北方人去南方未必习惯,所以王巨说:“去了哪里,子深兄得注意几个事顶,一是水土不服,平时最好多食一些水果,二是疟疾,少去一些烟瘴之地,虽然那些所谓的瘴气我不大相信,但哪里多是腐败物聚集之所,所以中疟疾。”

但想想这也不大可能,要办的事情,必须还得去这些腐败之所,因此又说道:“主要就是防蚊虫叮咬吧,不但你去,我还调拨一些人去。从竹纸作坊调人手过去,因此你可能要先去杭州。那边的人在杭州呆了一段时间,会比你更适应一点。但也无妨,就是去,也要秋天去了,秋后抵达广南,那时候问题不大了。到了明年,你也有了适应期。总之,这行会吃很多辛苦,但办好了,不用科举,以后你就能进入仕途了。”

“仕途的什么就算了,不过尽量将子安吩咐的事办好吧。”

“非是虚言,这一行弄不好就能成为国策。”

“国策?”

“子深兄,你过来,”王巨将他单独叫到一旁,又说道:“这时候不能再对你隐瞒了,以前那个经常到客栈来找我聊天的赵大郎,便是当今官家。”

“啊,啊,啊。”(未完待续)sxbiquge/read/29/29802/ )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