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镇长等人拿到杨子建“家乡系列文化散文”的作品清单后,吩咐他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将新发表的作品清单寄一份给镇政府。
杨子建当然答应。
时间很紧,火车不等人,马镇长三人就向李闵老师和杨子建告辞了。
李闵老师和杨子建送他们到校门口,那里停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
校门前一排路灯散发着明亮的银光,闽江对岸的城市五光华十色,天空一轮新月朦胧而迷离。
杨子建站在马宁老师身前,看着这位留着短发、长相很清爽秀丽的年轻女教师,他有种莫名的感情,马宁老师给他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姐姐,虽然她真正接手杨子建班级才一年半,但对他影响非常深远,初中就是在她的鼓励和纵容下,才开始喜欢上写作,最后走到文学道路,这位马老师功不可没。
他关心地问道:“马老师,你要连夜回学校吗?”
马老师很自然地拉了拉他的校服衣领道:“嗯,送马镇长上火车后,我和校长就坐镇政府的车子回南塘,明天还有课呢。子建,你身体本来就虚弱,在一中读书要注意劳逸结合,多锻炼身体,别因为写稿子,就把身子给弄垮了!”
“我会注意的。”杨子建点头道,“路上要小心一点,叫司机车开慢点。”
绿色吉普车开动,缓缓朝着公路的南方驶去。
杨子建站在那棵银杏树下不断挥手,等车子消失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之中,他才心潮澎湃地回身,却看到李老师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
“把聘书给我看一下。”李老师道。
杨子建立即递给他。
李老师翻开看了一遍,目光却有些闪烁道:“如果南塘镇开发旅游业,我投资旅游公司或其它行业,应该会很有前途吧!”
我靠,你这还是老师吗?
杨子建一边腹诽,一边点头道:“南塘镇公路虽然不行,但它有铁路干线,这是一大优势。而且随着改革开放,肯定会把国道、高速公路建起来,经济前景会越来越好,吃住行游购娱各行业都可以放心投资,肯定能发大财。”
李闵把聘书还给杨子建道:“哪天我去南塘镇走一趟,到时你给我当导游。”
“好的。”杨子建道。
李闵一边走,一边道:“明天中午到我家里来吃顿饭,你师母想见你一下。到时你把《南剑日报》的专辑报纸拿来——你放心,我已经问了报社的记者朋友,言丛编辑对你评价非常高,你不用担心会有负面评语。”
“啊?”杨子建惊愕了一下,只好点点头道,“好,我会去的,谢谢老师和师母关心!”
师生二人回到高一(2)班教室。
李老师坐回讲台前批改单元考的试卷,他想了想,翻开杨子建的试卷,里面有道数学题的小数点杨子建显然是不小心点错的,他帮杨子建改正,然后把原来的“叉”,改成了勾,分数也提高了五分。
杨子建避开同学们好奇的视线,坐回线瑾的前桌,继续做语文复习。
张瑾在杨子建转头问问题的时候,随意问了一下刚才发生的事,杨子建也简要地讲了一下聘书的事,张瑾并不怎么感兴趣,就没再问了。
不过,耳朵灵通的学生通过走廊听到了只言片语,知道杨子建被南塘镇政府聘请为顾问,虽然不知道什么事,但一个镇长和一个校长亲自过来,确实非常牛逼。
因为有班主任“坐镇”,又有张瑾这位学习委员“押场”,这个晚自习杨子建没有受到多少骚扰,做完了当天作业习题,把语文复习了一遍,还把《燃犀奇谈》最后校对一遍,这稿件明天考试前就可以交给林老师了。
晚自习一下课,同舍的唐伟权、林逸、谢小钦等七八人立即将杨子建包围着,一伙人兴高采烈地走向宿舍,那本顾问聘书也在他们之间传来传去,都非常好奇。
范龙嫉妒道:“镇长又不是什么大官,就一本聘书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他的同厂同学孟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镇长是科级干部,你爸爸是矿务局下派的副矿长,现在也不过是副科级干部。”
孟云的爷爷是嘉福煤矿的老书记,不过临退休没什么实权,只有在宣传工作方面还能拍拍板,所以孟云才会要橡树文学社去采访煤矿。
唐伟权道:“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405宿舍的荣誉,我们集资去买汽水零食庆贺一下,并预祝子建明天专辑顺利刊登出来。好了,每人一块钱。”说完,这位舍长大人当场收钱了。
所有人乖乖掏钱,包括范龙。
杨子建也取出一块钱交给舍长。
唐伟权推掉道:“子建你就不用了,我们是为你庆贺的,哪能让你交钱?而且你是为南剑市乡土文化做义务做贡献,我们为你骄傲,要向你学习!”
不愧是多年班干部,一套套的,觉悟就是高。
杨子建笑呵呵地省下一块钱。
过了天桥,经过食堂,大家一起去小卖铺买汽水,范龙看着一排新出厂的南剑啤酒,不禁叫道:“干脆我们买酒庆祝吧,我来出钱!”
唐伟权瞪了他一眼道:“你能过陈老师的关吗?他的鼻子比警犬来要灵,到时我们宿舍评分落后,你来负责吗?”
范龙悻悻地提着汽水,和大伙一起走上东坡。
晚上大伙碰瓶庆贺一番,然后洗衣的洗衣,听音乐听音乐,唱歌的唱歌,看小说的看小说,旁边406宿舍有位同学买了把吉他在练习,虽然琴声噪音很响,但在整座宿舍楼的嘈杂中,也并不起眼了……
翌日早上,第二节生物课后,《南剑日报》的样报就送来了。
南剑日报,周三特刊,“百花园”版,新人专辑“古典的荷花”——这就是杨子建写的《荷塘月色》、《我的骄傲,我的一中》和《百合花》,另外多加了一篇杨子建后面寄过去的家乡文化散文《表姐的花嫁》,写的是南塘镇传统的婚嫁习俗。
五分之一的大版面,立即吸收所有读者的注意,编辑言丛还写了四百字的评论,题目叫《古镇走出的少年,纯朴而古典》——sxbiquge/read/30/30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