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来到这里,杨萧便开始在心中盘算这些势力。
这些大势力也都是各有来头,如果让杨萧现在算一下,第一个就是以李世民为首的大唐掌权势力,这也是现在这些势力里占尽了天时、地利、银河的最大势力。
不用说别的,说说这大唐势力手下的人物,就够别人吹牛逼吹一阵子的了。
韦挺、虞世南、褚遂良、段志玄、孙伏伽,除此几人之外,还有一些在初唐不得不提的唐太宗的死忠。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秦琼……要文有文要武,绝对可以说是最强的T队,这样的阵容估计就算是踢世界杯,也是可以混个前两名的。
然而,这个看似庞大的势力,其实也是有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太上皇李渊。
其实说起李渊这个人,杨萧还是觉得历史记载是有问题的。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的书籍,大多是夸赞李世民,奉承李世民的,而相比之下,建立大唐的李渊则是被完全的忽略了,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晋阳起兵,其实都是李世民逼李渊这样做的,才会有现在的大唐。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李渊如果没有雄才大略的话,又怎么可能建立大唐这样一番如此强盛的帝国呢?
证明李渊才能的证据多的很,杨萧也是看过很多关于给李渊平反的文章,说的都很有道理。
那么,如果李渊真的是有着极高城府的人,那想必他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将自己玩的那么惨。这一点之前在易牙墓的时候已经证明过了,这样就是说,李世民其实除了外患之外,还有内忧,这就是大唐集团的不稳定因素。
……
那么说完大唐,便不得不说这个已经衰败的势力,大隋。
大隋从建国到亡国只有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亡国的速度与秦朝不相上下,如果按照逻辑推理,这其实是不靠谱的,这大隋的国运应该不会这么短。
那么大隋的灭亡难道真的是因为杨广的昏庸吗?通过杨萧与孙嫂他们的一番谈话,杨萧觉得似乎并不是,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广这人也是有着雄才大略的。
首先,杨广本身就是个天才,同时又是完美主义者,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十八岁领兵灭南陈统一全国,然后整理皇家典籍,安抚南方军民,做的头头是道,非常老练。南陈士族原本看不起北方来的大老粗,见到杨广后都跪了。
后来杨广掌权之后,开始修建大运河,有人认为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的事,可真的是这样吗?并不全是,后人的确是受益了,而且受益匪浅。
再之后,杨广开辟丝绸之路,建东都,复长城,立科举,几乎每样都是颠覆性的东西,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后来,杨广巡视全国,被称为东方的亚历山大,然后三征高句丽,肢解突厥,几乎每件事都是惊世骇俗的壮举,几乎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行动。
虽然最后因为一些事情,杨广掉下神坛,但不得不说,杨广所做的这一切,即便是汉武帝当年也无法做到,与杨广比起来,汉武帝的所有功绩,不过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不值一提。
当然了,杨广也有他的问题,杨萧认为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急躁。他可以感觉到,杨广本身是想做一个让世人都称赞的明君,称为一代大帝,名留千史,但后来的结果却是不好,恰恰相反,变成了昏君。
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值得杨萧深思,因为杨萧现在就处在这个时代,而且他居然还活着,而且还与自己扯上了关系。
杨广是杨坚的二子,而杨坚的第五个女儿,杨琼花,现在是自己认的姐姐,如果这么算的话,杨萧还真成了前皇室的人。
当然了,这个并不代表什么。杨萧最在意的是还活着的杨广和宇文化及,要知道这可是个风云人物,他的一生足可以写成一本非常厚的书。
而这两个人还活着,就生活在大唐的核心长安,你认为他们会安生吗?如果他们真的找到了那所谓的“道”,那故事会不会翻转呢?
所以,这第二个势力,大隋,也是不可小觑的,他们究竟能掀起多大的风雨,也让人期待。
至于这最后一个大势力,其实就有一些神秘了,他们就是——北匈奴。
匈奴人其实是一个非常好战的民族,可能是因为地域的关系,匈奴一直北称为蛮夷之地,人也都是以汉子为莽汉为主。
虽然这个北匈奴在分裂之后,北汉朝打压,渐渐销声匿迹,可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卷土重来呢?
就与大隋的势力一样,北匈奴似乎也是一直在夹着尾巴做人,毕竟大唐才是这天下之主。可与大隋中的一点不同,那就是这北匈奴是未知的。
他们虽然不见了踪影,但在这么多年之后,他们在草原上阴翳了这么多年,难道就没有囤积一些兵力吗?
要知道,当时匈奴人可是非常善战的,他们的仗甚至打到了欧洲,据说现在欧洲一个叫做匈牙利的国家,他们的祖先就是匈奴人。
当然了,这些其实并不是杨萧最在意的,杨萧最在意的还是在易牙墓中发现的东西。要知道这个秘密,获得讯息最多的人就是易牙,而这个易牙就与匈奴有些关系。
因为易牙的妻子就是一个匈奴女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女子的死才是触动了易牙对齐恒公的报复,从此这一场翻天覆地的秘密之争便开始了,而且一下子就持续了七、八百年。
那么,这个匈奴女子似乎就成为了这件事情的关键,或许深入匈奴,才能获得更多的讯息。
想到了这里杨萧也是想到了柳云潇,于是从怀中拿出了柳云潇留给自己的那封信件,然后握着它看向了天上已经北乌云遮住了一半的月亮,然后淡淡的道。
“云潇,一定要等着我,我很快就去接你。”sxbiquge/read/38/38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