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明笑今朝 第244章 朝鲜使团

“那子都兄打算怎么办?现在我们既杀不掉他又拿他没有办法,如果我们现在就将粮价恢复原样,还可以保留实力以等待日后的机会,如果我们再这样继续下去,就算能将苏家整垮,在下也不好受啊。”苏青枫说道。</p>

他们苏家的实力远没有秦、朱两家雄厚,苏青枫原以为杨趣这般的将资金赌在粮食上是坚持不了几天的,可是杨趣先是对外出售粮劵,后有夫子街的诺大工程,结果这一个多月下来杨趣不仅仍在屯粮卖粮,而且生意还越来越红火,反观他们家,倒是快要支撑不住了。</p>

“我觉得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既然杨趣喜欢屯粮,那就让他屯去,我不信他还能无穷尽的屯下去,就算他杨趣能够一直弄到银子,但是他屯下的那些粮食总有个保存期限吧?咱们现在要忍,等忍到杨趣积压的粮食发霉的时候,便是咱们最后的大胜之时。”朱韶岳道。</p>

“可是朱兄,我们苏家可比不得你们两家财力雄厚,我怕到时候杨趣还没垮台,我们家就先垮台了。”苏青枫直言道。</p>

“苏兄不必担心,既然我们现在是坐在一条船上,我们两家岂能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当然咱们现在也没有必要与杨趣硬碰硬,现在就有这么一个机会,说不定咱们能将杨趣研制出来的那个蛋糕、蛋挞的配方弄到手,只要有了这一些东西,到时候咱们也开几条夜市街,我就不信合我们三家之力还不能将苏家的生意抢过来。”朱韶岳冷哼一声,说道。</p>

秦子都和苏青枫皆是眼前一亮,几乎同时问道:“韶岳兄,现在有什么机会?”</p>

朱韶岳嘿嘿一笑,神秘的说道:“秦兄、苏兄莫急,时机到了两位就知道了!”</p>

在接下来的五六天里,杨趣的生活过得很是安逸,因为秦、朱还有苏青枫那边安静的有些不像话了,而且夫子街也没有出过什么事,尤其是夫子街每日的盈利,已经稳定在一万七千两左右了。</p>

每日的毛利一万七千两银子,这已经不能用暴利来形容了,就算当年的沈万三复活,也要自叹不如。</p>

杨趣知道这样的赚钱速度在这大明朝绝对不是好事,因为眼红的不仅是同行,以后还会有朝廷。当然现在的杨趣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的,因为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瓦剌的铁骑就要攻到北京城下了,谁还管远在金陵之外他这只小小的蝴蝶究竟是如何发财的?</p>

终于,到了第七日的时候,金陵苏家又迎来了两位贵客。</p>

“表少爷,表少爷,应天府府尹夏大人和应天府北镇抚司衙门锦衣千户徐千户上门求见!”萍儿从杨趣的小院外匆匆跑进屋来,有些慌张的说道。</p>

应天府尹夏大人和徐千户求见?杨趣一怔,这两人代表的可是两方势力,他们怎么会走到一起了?</p>

杨趣看着有些紧张的萍儿,说道:“萍儿你紧张什么,咱们是做正当生意的商人,你不要看见当官的就害怕,再说了,今天来的除了夏大人之外,不是还有正义的锦衣卫千户徐大人吗!”</p>

“啊!表少爷,你确定锦衣卫是正义的吗?”萍儿怕的哪里是夏大人,她怕的就是这位锦衣千户徐大人。</p>

杨趣看着萍儿胆小的样子,呵呵一笑说道:“萍儿你要是害怕,就在院里等着,你让子依跟我去前院一趟。”</p>

萍儿咬了咬嘴唇,有时候她的确痛恨自己胆小的毛病,就是因为她的胆小,表少爷最近好像都不怎么喜欢她了。</p>

杨趣带着子依来到前院,大老远的就看见应天府尹夏大人与徐千户在品着茶聊着天,远远看去,两人聊得倒是挺热闹的样子。</p>

“夏大人,徐千户,没想到上次一别之后短短几日的功夫,咱们又见面了!”杨趣走进客厅,在距离两人三四步远的地方就抱拳笑道。</p>

这位应天府尹夏大人虽然是正三品的官,可是这次前来苏家,却是他请求徐千户为他引荐的,因此这位夏府尹并没有摆官威,因此当杨趣热情的与他打招呼时,这位应天府尹难得的从椅子站了起来,同样抱拳笑道:“杨小公子,别来无恙!”</p>

杨趣让了让,在夏大人与徐千户面前坐定,这才说道:“两位大人大驾光临,可是找在下有什么事情吗?”</p>

夏府尹看了徐千户一眼,呵呵一笑说道:“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本官这次前来,确实有事要找杨小公子。杨小公子,在下与令尊同是在朝为官,在下称呼杨小公子一声贤侄,不过分吧?”</p>

无事献殷勤,有事套近乎,看来这位夏大人来者不善呢!</p>

“夏大人与家父乃是同一辈分的长辈,当然可以称呼这般称呼小侄,夏大人这次与徐千户光临寒舍可是有事?”杨趣道。</p>

夏府尹道:“不知杨贤侄可听说过朝鲜使团?”</p>

高丽棒子使团?杨趣不屑的撇了撇嘴,说道:“怎么,高丽又来朝贡了吗?”</p>

又来?夏大人稍稍错愕了一下,随后便明白了过来,洪武二十五年,高丽王朝由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建立以后,对大明奉行的是“事大以诚”的外交政策。</p>

明朝与李氏朝鲜之间的交往远远超过高丽,使节之间的往来情由主要有:颁诏、封典、告哀、进贺,其中的这个进贺就包括登极、尊号、尊溢、册立、贺正、冬至、圣节、千秋节等等,往往朝鲜派出的第一波使团还没有返回去,朝鲜第二批的朝贡使团就已经在路上了。</p>

洪武五年,那个时候的朝鲜还是高丽,太祖皇帝制定的朝贡贡期是三年一贡,当时太祖皇帝被高丽每年都派来的几波朝贡使团弄得实在是不堪其扰,因此太祖皇帝便派遣官员前往高丽颁布谕旨,要求按照三年一贡的期限前来朝贡。</p>

但是高丽仍然强烈要求“每岁人贡”,或许是太祖皇帝也被高丽使者的诚意所打动了,因此便答应了高丽使团要求的每年一贡的规定。</p>

可是当李氏朝鲜建立以后,朝鲜对朝贡的次数大幅增加,先是一年三贡,既贺正、圣节、千秋节,后又改成一年四贡,就是在前三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冬至节的朝贡。</p>

可是你以为一年四贡就完事了吗?这简直大错特错,因为除此之外,两国使者往来的次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p>

因此,当杨趣说起高丽朝贡的时候,才会说了个“又”字。</p>sxbiquge/read/69/69888/ )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