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后重生 第8章朝会

庄严辉煌的大殿上,朱棣高坐龙椅之上,意气风发的看向朝堂下遏拜的众人,四年的时光,自己终于坐上了这个梦寐以求的位置。

“诸位爱卿,请起”

众臣闻言,拜谢道“谢皇上。”

看见起身的臣子们,朱棣起身说道“永乐开元,朕初登大位不免诚惶诚恐,诸位爱卿皆是靖难之功臣、朝廷之栋梁。朕望你们秉承太祖遗训,精忠为国尽心尽力,辅助朕躬排除万难继往开来。当前朝廷万般要事百业带兴,当如何着手,请众卿各抒高见。”

慷慨陈词后,朱棣坐在龙椅看着众人,并没有如自己料想的那些有本奏上,而是都安静的低下头。

朱高煦看着这针声耳闻的殿堂中,自己那位平时足智多谋的十七叔,此刻也左看右看莫不做声,望着皇座上有些不悦的父皇,朱高煦内心一横上前一步说道“父皇,儿臣有本要奏。”

看见二子朱高煦站出来出声,尴尬安静的局面被接触,朱棣心中极为高兴,笑道“准。”

“父皇,新朝开元百事待做,然朝中空位居多,主事能人者甚少。儿臣认为永乐新年当重开科举,广收天下贤才,来铸大明新盛之业。而且,在靖难之役中我大明也阵亡了诸多忠诚将领,也急需一些人才来补充。儿臣以为,这次科举不仅要有文试,还要举办武举。”

听完朱高煦的呈奏后,朱棣沉思起来。这的确是个好的建议,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后,大明到如今就再也没有举行过科举。五年的时间,大明境内的读书人都应该等急了。新朝初开,举行科举不仅可以收揽人心,更能抹去一些对朝廷不利的因素。

想到这些朱棣嘴角微笑,满意的看了一眼朱高煦。望着朝中交头接耳的众臣说道“诸位爱卿对于二皇子的建议,以为如何呀?”

看见平时有勇无谋的二弟,此刻却提出了谁也没想到的科举,朱高炽心中也很吃惊。

宁王朱权领着众位王爷站在文臣前列,惊讶的看着一脸从容,又把眼光看向高坐上的四哥,但从他有些诧异的眼神中,宁王能看着这并不是他的授意。事事都会询问自己的朱高煦,这次怎么没有提取通知自己,突然宁王感觉自己有些不了解这位二侄儿了。

听见皇上问话了,文臣都安静了下来,把头低下都不想做出头羊。文臣安静了,可武将听见要举行武举,心中可都沸腾了。在场的武将那个没有后辈子孙,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当然会把握住。

想起昨天和朱高煦的商议,丘福率先走出队列说道“臣,赞同二皇子的意见。陛下,这次靖难之战中,军官将领确实损失过多,的确需要人员来补充。”

朱能看见好友丘福都赞同了,加之身后的将领都把眼光看向自己。为了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军中为国效命,朱能出列走到丘福的身边,拱手说道“臣,也赞同。”

有了两位主心骨打头阵,武将们都纷纷出声表示同意。

而文臣中,通过科举中状元进入朝廷的夏元吉、谢晋,都知道读书人多么希望举行科举,也出声赞成。有了领头的,其他文臣也都相继同意。

望见朝臣们都赞成,朱棣把目光看向宁王,问道“十七弟,你的意见呢?”

“臣弟,也赞成恢复科举。”

科举一事,事关朝廷,事关读书人前程的重要大事,如果不想被口诛笔伐,被天下读书人唾骂,谁敢不同意。

“既然众位臣公都同意了,那本朝第一件大事就定下了。”朱棣停顿了一下,把目光转向朱高炽朱高煦身上。最后决定让朱高煦去办这件事,这也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和锻炼。

“朱高煦,听旨。”

“果然,如壑所说的”朱高煦心中一动,脸色严肃跪拜道“儿臣,在”

“朕,封你为此次科举的钦差大臣,着你全全负责此事。这是我永乐开元第一件大事,你务必办好办全。”

“儿臣,领旨。”

众目举望的目光,让朱高煦非常享用。站起身来就看见父皇表扬的眼神,朱高煦心中非常痛快,而脸上却是宠辱不骄,一脸平静的走回原位。

朱棣看见朱高煦的表现,心中也为之感到高兴。脸上笑意不断,转身坐回龙椅之上,点头示意随侍正监李忠可以宣旨了。

“李忠,宣旨吧。”

皇座前,身着杂色葵花胸背团领衫、头戴乌纱帽、腰系犀角带的李忠,闻声向前一步宣,读手中早已备好的圣旨。

“众臣听旨”

看见堂下跪拜的众人,李忠继续诵读手的圣旨。

“朕,在大明社稷倒悬之即,江山危难之时,于北平靖难起兵,历时四年之久终平定战乱。对于此次靖难功臣,不管是行军打仗的将领士卒,还是替朕运送钱粮的普通百姓,朕都将给予奖赏。

特此,

封右军都督佥事朱能,为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

“臣朱能,叩谢皇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封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丘福,为淇国公,获赐铁卷,食禄二千二百石。

“臣丘福,叩谢皇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

朝中功臣封赏过后,朱棣看向右边的五位皇弟,漫步走向他们一边说道“周齐代珉四王,皆都恢复封号番地,兵马钱粮照旧。”

四王一听心中大喜,感激拜道“臣弟,叩谢皇上大恩。从今往后,臣弟定当忠心已国,报答皇上大恩。”

“都起来吧。”

最后把目光看向宁王,朱棣亲切的拉着宁王的双手,笑着说道“十七弟,靖难三年朕未尝取得进展,后面多亏十七弟你的鼎力相助,靖难之战才能取得成功,你的功劳甚大。朕要给你大大的恩典,随朕来。”说完就拉着宁王向高台走去。

看见马上踏上皇座帝道上,宁王心中非常害怕,又不敢用力推脱,只能连忙推迟说道“皇上,臣弟不敢臣弟不敢啊。”

朱棣可不在意宁王的说辞,一股脑的把他拉上了皇帝宝座前。李忠心领神会的搬上准备好的龙头座椅。

被四哥强硬按在上面坐下,宁王俯视堂下震惊的众人,心中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只感觉浑身像是被刀割一样难受。

把手搭在宁王肩上,朱棣望着众臣笑道“朕,现在就要兑现靖难之役中的承若。十七弟,从现在开始,你就和朕平起平坐,受朝臣跪拜。”

这一席话让宁王朱权心惊胆战,魂都差点吓出来了。急忙站起来说道“四哥,小弟真的不敢。你就不要折煞小弟了。

臣弟只愿为皇上镇守边疆,或者尊祖制返回封地就番”

“不,正要给你前所未有的恩典。”说完,示意一旁的李忠可以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彰显宁王功德,特赐西宫为宁王府,宁王永住京城。”

圣旨一出,宁王就知道自己这位四哥是铁了心不让自己返回封地,心中惊叹他的心计“四哥啊,四哥。小弟本以为靖难成功后,你能放我回封地做个逍遥快活的王爷。如今你要禁我于京城,那就不要怪小弟我搞事情了。”

随即,宁王眼角看向台下的高炽高煦,眼珠一转跪道“皇上,臣弟有一事禀奏。”

“说”

得到应允后,宁王抬头说道“皇上靖天垡祖恢复旧制,将建文更改的官名官职律法制度一一复原,使天下臣民有法可依,太祖在天之灵必敢宽慰。为了防止建文之乱重演,臣弟恭请皇上早立太子,以安天下。如此是臣子之幸,大明之幸,更是天下苍生之幸。”

听见十七叔的奏言,朱高炽朱高煦内心一惊,不约而同的看向对方。随后紧盯着台上的父皇,都希望能从他的口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朱棣深深的看了一眼跪倒的朱权,接着看向朝堂的其他文臣武将。似乎都看出皇上现在心情跌下冰点,众臣都不敢对上目光,纷纷的低下脸庞沉默不语。

看见这样的情形,朱棣也没有什么心思上朝了,大袖一挥心情不悦离开了殿内。

“退朝“

想起壑儿的话,朱高煦望了一眼台上的十七叔。随后,走到朱高炽身边,搀扶着双手,说道“大哥,这次举办科举你得帮我。”

也不知道今天他吃错药了还是怎么得,平时什么都会和自己争,现在怎么舍得让了。朱高炽侧身看向朱高煦,并没从他的脸上看到炫耀的成分,但在他的眼中看到了真诚,这让朱高炽有些错不及防。

“说吧,你想让我怎么帮你。”

看见大哥答应了,朱高煦露出了笑容,将他的手放在自己肩膀上,一边走一边说道“大哥,你是知道我文的不行。这次父皇让我全全担起整个科举,我想了想。最后想让富有文采的你来负责文科,我负责武科。你看可行不?”

“二弟,这次恩科关乎父皇统治的威望,更关乎大明未来,可不能马虎不得。这得容我想一想。”朱高炽深知这次科举的重要性,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缓和一下兄弟之间的关系。

“怎么,你想拒绝呀。我现在可是父皇任命的钦差大臣,我可以强制任命你.”朱高煦哼声笑着打趣道。

“哎,你呀。”听见这话,朱高煦颇有些无奈的,摇着头笑着说道“得得,算大哥怕你了。走吧,我们会府邸好好探讨这次恩科该如何着手。”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