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棋客 第15章建新屋

傍晚到了王家,将长方矮桌一拼,四贯多钱往上一放,王家人顿时傻了眼,怎么这么多钱?

“今天说鼓书挣的。”张思远嗓子现在相当哑了。

“挣这么多?那你收起来,后面把房子重盖下,讨房新妇。以后别那么拼,嗓子都哑了。”王姆姆心疼道。这么多年,王姆姆已经把“他”视为亲儿子了。

“嘿嘿。——这钱呢,我在路上都想好了。二兄,你100文钱,给菊花嫂子还有你老丈人家买点什物,争取年底或明年年初把婚结了。大兄,你100文钱,给大喜买吃的穿的。”张思远说道。

二柱和大柱婉拒了一下后接了。

“剩下的钱,我拿1贯,大师衣服破旧了,要增加增加。”张思远说道。王家现在有八人,自家织的布不够用。

因为是晚饭点,所以大师也在。如果不是等张思远的话,都已经吃过了。大师听后,态度倒很淡然,说道:“我出家人,有衣服就行,无所谓新旧。”

张思远也不辩驳,到时给你买布料做好就是。接着说道:

“我呢,后面要买个鼓和其他的乐器。另外我穿草鞋,脚老磨破,打算多买些布,姆姆你到时给我做些布鞋。你知道,我好动,鞋消耗肯定多。”

王姆姆点了点头。

“然后是剩下的钱。我是这样想,二兄要结婚,后面耳房小了,要重新盖。”张思远说道。

“不用盖,到时我和他阿耶去耳房,二郎在我们的房间结婚。就是你,真要盖房子了。”王姆姆说道,王伯跟着点头。

“把我的屋子腾出来,修缮一下,我和思远住耳房。”大师说道。

“大喜,你说怎么办?”张思远面对这几个长辈很无语,钱不够吗?换个策略,问大喜。

大喜自从张思远穿越以来,是收获最多的一个,有歌有戏听,有好吃好喝的。

“听小叔的。”大喜完全被张思远收买了。

众人哈哈一笑。

“我的意见,盖新的茅屋。以后如果还有钱,可以把茅草翻掉,换成小瓦。不过到时要担心那猫,猫喜欢上屋顶,扒瓦,容易弄坏瓦。”张思远指了指王家的猫。

王家人有点怀疑,猫喜欢扒瓦?没听说过。他们及周围住的都是茅草屋,自然没听说过。

这个年代,民间的瓦一般指青瓦、小瓦,后世还有大瓦、琉璃瓦、水泥瓦等。张思远目前没有兴趣自己来建瓦窑,毕竟自己只是眼睛看过,又没动手制过模烧过窑——真要烧,前期试验成本可不低,甚至烧制失败。

“不盖瓦,不盖瓦,山村里没哪家盖瓦的,也就城里一些富贵人家盖。”王姆姆说道。

“暂时不盖小瓦,以后再说。三贯钱,我后面还要去几个富贵人家说鼓书,还能挣些,肯定能把房子建起来。”张思远说道。

“建新茅屋的话,我的想法是,后面场地还空,把后面土坡挖一挖,在后面再建三间,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由廊子贯通。以后孩子多了,房间少了可不行。另外圈一个院子,里面养些鸡鸭,还有猪圈。还可以考虑一下厨房怎么调整……”张思远继续说道。

张思远提供的是一个口字型的四合院。

最理想地是把大师那个茅屋推倒,然后整体重新设计。不过,估计大师习惯了那茅屋,而且手头钱也不算多,不要一步跨大,把淡扯了。

王伯听后,心里琢磨,后面增加3间正房,东西两边各增加1间或2间厢房,从挖土料、割茅草、砍树做梁,到家具打制,总工程量可不小,不包括木匠瓦匠师傅的工,就普工,没200个工拿不下来。不然的话,可以通过换工来省钱。总体一算,是要不少钱的。不过,这钱是思远挣的,他这么决定,这么好心好意,也不好拒绝。毕竟二郎要结婚,大郎说不定要添娃,房子确实少了。

“行,就按你的,谁叫钱是你挣的呢。”王伯说道。

农忙季节即将到来,王家要先忙完夏稻收割,然后才能新建茅屋。张思远除了忙鼓书外,到时也要下田——好在这活他不陌生,再说锻炼下身体也是好事,不娇嫩。

只不过割稻不难,最多也就是天热。难的是打稻。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脚踏滚筒打稻机的,而是先要将四方形的谷桶抬到田里,稻子割好后,一束一束的在谷桶里拍打,将谷粒脱落下来。这个过程耗时长,枯燥乏味。

有人或许说,造一个脚踏滚筒打稻机呗?那山外的铁匠,手艺水平不高,打不了齿轮和滚筒等。

过了三日,张思远上街买鼓——书鼓。说鼓书,是要鼓的。前面没钱,所以找了个音质好的陶瓷片顶替,但效果哪比得上鼓呢?

进入城内,有个老丈看过张思远说鼓书,就喊道:“小郎君,过来,过来。”

张思远走了过去询问。

“小郎君,告诉你一件事,现在有人把你唱的戏,学过去了,也开始在街头摆点唱书说戏了。”老丈说道。

“是吗?那好啊。”

“这也好?”

“鼓书我一个人哪说得完?多一个人说,其他的人就有机会听。”

“你不怕他抢你生计?”

“天下的买卖天下人做,天下的鼓书天下人说嘛。”

“你,你,你心大,算我白说。”

张思远告别了老丈,向前走去,拐了个弯角,看到十字路口围着一些人。张思远向前走了几步,听到有人正在说《刘成招亲》这段鼓书。张思远想了想,转身离去。

自己都不是原创者,何必去责怪别人盗版抄袭?

再说,多一些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好吗?

张思远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乐器匠,订制了一个书鼓。

回山的路上,正巧赶上苗兰从娘家回来。

“苗兰姐,农忙季节就要来了,你到时人手可够?”

“我只有五分田,一人忙得过来。”苗兰说道。苗兰公婆只给了她五分田两亩山地,糊口都勉强。

“不行的话,你喊我一声,我到时帮你。”

“恩,好。”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