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远以前阅读过“三言二拍”,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印象深刻,考虑到韩家情况,选择了“初刻”中的第一篇故事。
“三言”,即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即明代文学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后来的《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作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一些故事,如“唐解元一笑姻缘”、“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被后世不断改编成戏曲、电视、电影等。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是周星驰出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和赵雅芝出演的《新白娘子传奇》。
而张思远选择文若虚这篇故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故事内容写的是泛海经商,韩家同是商人,自然熟悉易懂。
第二,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此故事非常新奇:出海、南洋、蛮夷、鼋化成龙的龟壳和夜明珠。
第三,故事里透露的对命运的看法:要知足、随缘、豁达。
老夫人已经重病在床,病痛缠身,此时讲这样的故事、这种命运观有助于安抚她的心态。
乐观祥和的心态,有利于病情好转。
眼看离午餐还有些时间,张思远又说道:“老夫人,我这儿还有一个段子,您可想听?”
“哦,想听,想听。”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阶前。人人夸我潘安貌……。”【注1】
这是黄梅戏《女驸马》经典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很多名家名角唱过,很多比赛参赛者以此作为参赛作品。
黄梅戏经典唱段很多,但喜庆性的经典唱段并不多,所以黄梅戏上春晚时,十次就有七次是这一段,从而成为黄梅戏里上春晚次数最多的唱段,故而也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又因为这曲戏比较喜庆,且是圆满结局,韩老夫人重病在床,听听这种喜庆又离奇的这部戏,有助于愉悦心情,所以张思远提前推出来。
黄梅戏形成于皖西南,正是这儿的本地戏,用的是当地方言,所以韩家一听就懂,听着亲切。
幸运的是,此时已经开始了科举,如果穿越早几年,这一段还真不好唱。考状元?什么状元?科举状元?——没听说过!
第一位科举状元产生于唐武德五年(注:622年),离现在才4年多。
所以,这戏赶上了。
当然,唐代状元不是皇帝钦点,所以不像后世那么受尊崇,影响力不高。别人询问时,还需要圆一下——经典戏不想修改。
至于张思远这一段唱得好吗?
“味道不够清新自然!”
这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张思远自己的评价。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黄梅戏是用真嗓演唱的,所以这一段要用纯正的女声演唱才更加好听。张思远是收着嗓子,用女声演唱,自然是假嗓演唱的,相当于男旦。
黄梅戏早期时候,是有男旦的,男性扮演女性角色进行演唱。但张思远觉得真嗓更自然,更有韵味。好在张思远的假嗓演唱,是县剧团里当家花旦教的,有较高的专业水准。
真嗓,也叫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就像我们平时唱流行歌曲一样,只不过戏曲要求更高而已。
假嗓,也叫小嗓、二本嗓。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京剧旦角、小生的演唱用假嗓。
当然,一些人,京剧、黄梅戏、越剧等都分不清谁是谁。
但如果听过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刚好遇见你》就能瞬间分清。两首歌里都用了真嗓和假嗓,戏曲女声那部分,声音尖尖的,那就是假嗓演唱。
“小郎君,这是什么戏?怎么从未听闻?”老夫人问道。韩家人也全是好奇不已。
他们没听过黄梅戏,自然不知道女性真声才更好听。
但当下,只有张思远会唱黄梅戏——除非还有其他人也穿到初唐了。
“这是我琢磨出的一个唱段。”张思远只能厚颜无耻地说道。
“那小郎君你再唱些。”
“老夫人,小子还在琢磨中,还需要些时日。等后面有新段了,到时再唱给您听。”
“好,好。——二郎啊,你要多些赏钱。”张夫人对韩武说道。
“儿知道。”韩武回道。
谈了一会儿,到了午餐时间,众人散去。
出房门后,韩武热情地跟张思远说道:“张郎,你刚才唱的那个好听——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你一定要早日把这部戏全部编出来啊。”
“韩公谬赞了。不过,实告韩公,这戏已有全版,我之所以说还在琢磨,尚未完成,是想让老夫人多些期待。”张思远说道。
韩武听后,沉默一阵后,拱手弯腰道:“韩某拜谢。”
张思远赶紧还礼。几个月来,张思远对这个时代的礼仪也熟悉了一些。
“张郎,如果不嫌弃,以后你就叫我韩二叔好了。”韩武说道。
“韩二叔厚谊,小子岂敢不从,小子给韩二叔见礼。”张思远拱手行礼道。
“哈哈,贤侄,这边走。”
在后世现代化社会,戏曲上升到艺术,不再流行,成了少数人的爱好。而在这古代农业社会,戏曲才是流行的,才是最受欢迎的。
到了下午,韩武——现在要叫韩二叔了,送给张思远一贯钱。
离开韩园,张思远打道回山。说书唱戏这块,基本稳定下来,酒肆和韩家两边跑就是,其他的就不接了。毕竟收入可观了,想赚大钱就算了。县城只有这么大,消费能力只有这么多,说书唱戏赏钱的空间有限。要想赚大钱,需要换个方式,或者去更广阔的空间。
唱戏这块,先专注于黄梅戏,毕竟黄梅戏是本地戏,易于接受。
昆曲、京剧、越剧就算了,唱了他们未必听懂,昆曲、越剧如果改用青龙山方言演唱,那是什么味道?
张思远没打算试。
越剧曾经尝试普通话演唱,但味道差了很多,后来放弃了。
有时,戏曲演唱所依赖的方言,既是它的灵魂与味道所在,也是它传播的难点所在。
注:
黄梅戏《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唱段,推荐马兰、韩再芬等名家名角演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