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也要谈恋爱 第10章八旗骑兵来袭

第10章 八旗骑兵来袭!

“哼~你以为我看中这个!”

像是影视剧里,一把推开反派的手,拒绝贿赂的伟光正主角,马泽宇也是冷哼一声。

但话虽这样说,身体却很诚实,他是一把接过,很熟练的将那沓银票拿过来,流利地揣进胸前的荷包里。接着他将箭镞扔在了祖庆山的面前。

少年勾着右手,笑容“温暖”,他盯着祖庆山胸前铠甲深处那个鼓鼓的荷包,呶了下头,意思是:把兜里给我掏干净……

其实不是马泽宇贪钱,他素来不爱慕这些,只不过本着积少成多,苍蝇再小也是肉的原则,将末世三大法则:票子、谷子、马子、三者徐徐图之。纵有心中万千沟壑,也得点滴聚起,积流成河,以泽心中帆海。

在这个足有八万多人的辽西军团里,本地派祖家吴家那帮人,经营多年已然成势,势力网已生生扎根在军中每一个基层单位,且因为上辈的原因,他身上已是被打了重重的标签,与上层的本地派势力间隙不少,如若想在这里,振翅耀芒,做番功业,以实现自己十岁那年的理想,已经不太可能。

这是顶层环境的原因,个人能力再强,终究会在周围层层制约中,消耗太多心力和时间,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从十五岁,第一次能在父亲手里,扛过十招后,他的眼光就不止放眼在这辽西片隅之地。

广袤天地,何处不能有所作为,对于当前的人生,他自是另有一番规划。

这边事情处理差不多了,人墙也解开了。

在一片杂兵营的关内派补丁们不可置信的目光中,马泽宇带着祖庆山,将那名老卒所在堡所,有亲属关系的同行补丁好好安慰了一番,脸上还挂着清晰鞋印的祖庆山看起来变得很和善,亲口答应报战时抚恤,还个人捐赠了三十两银票。然后带着几个怏怏的下属,灰溜溜地走了。

一众七百人的队伍有些沸腾起来,口中皆是“吼吼吼!”地呼喝不绝,被欺压了这么久,少有的一次这么提气,今日发生的这一幕,无疑大大增加了马泽宇的威望,在四周满眼信服的目光中,马泽宇仅是淡淡一笑摆摆手。

旋即他一挥手,示意众人收拾家伙事儿,准备完工回中军营地。

“没事吧…泽宇。”

这时刀牌手列队前,那名骑着战马一直注视着这里的军官驱马走了过来,他身着精甲,身长五尺五寸(1.76米),体貌魁梧,五官端正,浓眉大眼,不过这一脸络腮胡子,倒是把今年刚好三十三岁的年纪拔衬了好几岁。刚才人墙第一时间结阵时,正是他让底下刀牌手收拢阵型,暗暗拦住了那两个准备回身喊人的亲兵。

马泽宇纵使武艺再高强,也不可能明着在七千人的营阵前,将挂着六品官衔的祖庆山慑服在地。

马泽宇回头看了一眼,心中了然,笑了笑,微微抬起手,示意没事。

很奇怪,本来营阵前,刚刚那差点演变成械斗的哗变,为什么没人制止,中军营帐离得远,人墙又隔得密,看不清发生什么,但数丈近的刀牌手列队可是不少人看的一清二楚,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均无人制止,事态的主动权一直在马泽宇手里。为什么,这是因为马泽宇清楚,起码这个步兵营营阵的第一排的指挥官,是自己人。

那人身着正五品武官腰带,是这一、三排共一千一百人刀牌手列队第一排的指挥官,官职副千总,关内京师人,是仅有的因为才干出众还能在本地派军官中,担任前线要职的关内派军官了。

他武艺高强,兵法韬略多年研习,极善练兵。当然,以他的品级本就能担任正职千总的,甚至要是满桂在世,以其资历和战功,这会说不定都能挂上参将的四品武将腰带了。

无奈,本地派祖家势力在这锦州地带一手遮天,他也不是主死就望山媚骨的人,只得委身当个副千总,其实境遇也是不好。好在为人正派,深受下属士兵敬爱,一身练兵所长放眼整个辽西军团,也是没有几人能替代,祖家将领也一直有将且用之不重的想法。

他姓俞,名祖铭,祖籍福建,是的,就是那个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位列四大名将之一的俞大猷,俞家一个姓,是旁系五代孙。万历时期家中第三代直系子孙,其祖父在北京京营世袭百户,他这一脉也就在北京落户了下来。他年龄小马元侠四岁,和马元侠关系极为要好,是性情高傲的父亲,在辽西军团中为数不多,能看得上并与之交好的朋友之一,平常没事就会去马元侠那里喝两盅。

“泽宇啊,我刚才还为你捏把汗,要是真打起来,元侠兄不在这,仅我可保不住你啊。那人是祖家一个亲信家丁,正妻还是祖家一位远方亲戚的女儿,与祖家后辈嫡系子弟能论上兄弟表亲,不可小觑,以后还得留心。”

那名军官走上近前,下了马,扶着马泽宇的肩膀,好生嘱道。其人卫所军籍在北京顺天府,是天启年间的武举人出身,当年就被授予京营卫所正六品级的副千户官职,听说要不是当年家族已经没落,无法继续花钱买到会试的名额,或许能中武进士前甲。

这人是马泽宇父亲看重的好友,马泽宇自是十分尊敬,他躬身作了个揖,这处人多,有些话好不好多说,旋即从怀中拿出了另外一个箭镞递给俞祖铭,然后朝远处的祖庆山等人呶了呶嘴。俞祖铭为武官多年,素有谋略,自是不需要马泽宇明言多说,他接过箭镞,只看了一眼,就明白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唉…这帮营中败类!”

他先是对远处的祖庆山等人叹了口气,然后把箭镞还给马泽宇,在马泽宇一个嘘声的手势中,他已明白,原来马泽宇是将祖庆山的把柄握在了手里,才敢有此番令人大呼过瘾的威慑之举,他跟马泽宇的父亲关系莫逆,知道这要是马元侠的性子,那个祖庆山半句话还没说完,早就被那把长剑给捅成片片。

话说当年北京保卫战的第二年,八旗兵大举挑衅,仅以五千人就敢来犯锦州。第一战就是包围了左屯卫,马元侠当日深陷重围却仍然在边墙外杀得性起,有个前锋营参将因为见敌兵人数太多,督战压阵却畏敌,竟然带着本部人马先跑了,让前线将士军心顿散,数以千计的兵士直接被重骑来回突死,元侠兄当时一怒之下,在数千敌阵之中人马浴血杀出重围,在擒杀了一名八旗参领(扎栏额真,管着五个三百户人的牛录,相当于明军参将级)后,杀退了敌兵的嚣张气焰,后提着滴血不止的长枪追着此人一路追到了当时的左协中军营帐前。

当时的副总兵,是万历时期前任辽东副总兵,祖家祖大寿父亲的愛将,资历比祖大寿还深,马元侠当天就在这中军营帐前,将那名参将一个飞枪,钉死在帐外,帐内众将领无不骇地大惊。后来这事左协高层都觉得太不光彩,让左右亲兵闭了口,才没有流传出来,知道这件事的人,现在也就寥寥几人,那个祖庆山是资历轻,还不知道这事。

而这元侠兄唯一的嫡传儿子,虽一身武艺学个大半,但性子比元侠兄要稳持很多,说话行事也像素锦嫂嫂,修养不凡,真不像个17岁的少年,平素他也时常留意此郎,知晓此子心坚善谋,明明一身文武艺,却不轻易展其长,性情真挚煦人,不喜浮华虚荣,极能凝聚人心,身边才能少年,无不以彼为首。

要是将来有番大机遇给其一展所长,那必将龙跃浅滩,一飞冲天,成就一番大功业!

心中暗叹未久,在阵列的正前方,隐隐约约的听见了,数里外,一阵庞大的人马奔袭而来的呼喝声,呼呼喝喝的传来……

这声音太熟了,自从他来到关外辽东,每闻此声,就像是听见了身体里血液沸腾的声音,是骑兵,八旗骑兵!

时值正月大雪纷飞,地上覆雪,无法匍地通过马匹的奔蹄来判断对方大概人数,他转头看向了远处,视线的尽头,一道腾地而起,直径二十多米,绵延三里多,犹如滔天巨蟒般的雾雪,正随着最前面十骑并行呼啸而来的骑兵,在广袤的大平原上,迅速袭来!

八旗骑兵多用蒙古马,此马种耐力好适应力极强,极限状态下能做到五六日不饮水不进食,但不以速度见长,单兵负甲携粮的状态下能日行120里(明军伊犁马,关西马一般能做到日行150里),这么近的距离,敌兵转瞬便至,他赶紧挥手示意,让马泽宇等一帮杂兵营的补丁赶紧从营阵的侧面,跑回中军,随即他上了马,扬起令旗,挥舞指令的同时,一道洪钟般的声音发出:

“敌兵来袭!御——阵!”……

这路骑兵部队,昨夜明军侦骑就已侦查到了他们的动向,因此才在这里,预先结阵等待。

不过建奴贼兵从第一代领袖努尔哈赤起家开始,对外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喜欢小股部队掩装成大部队在大路上浩浩荡荡掩作声势,而主力精骑却喜走小路摸营偷袭的行军方式,因此,明军一直还不清楚那道身后故意铺着漫漫风雪的八旗骑兵,人数几何。

金军的八旗骑兵一般喜欢,以一个牛录为单位列队,一般每个牛录的队列里,对峙摆阵时则喜欢列为三排,横排100骑,约220米,三横,列队共深十丈。当敌兵人数多时,就平均每三个至五个牛录纵向布列成进攻阵型,人数少时就每五个牛录,即一个扎栏顶在前线一个大横排直接铺开,欲要找到对方的弱点,慢慢围猎蚕食,最后一举歼灭。

八旗兵骁勇,在铠甲这等防御装备上,也普遍强于明军,自万历中后期至崇祯五年,三十多年来无数以少胜多的胜仗,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军械、物资、人畜、战马的同时,也养成了他们,凶悍无畏的作战意志和高超的战术素养,因此一般的明朝军队根本不放在眼里。

人数相等他就敢直接一个大铺面四面包围你,人数相差一倍,他也敢放掉纵深,拉长横截面,用阵型两翼远超对方防御横截面的骑兵,形成钳形攻势,随时准备从侧翼包抄你。

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天然优势,毕竟两条腿怎么追得上人家四条腿,马匹速度快,灵活,交战起来可进可退。除非他有不得不战的理由,否则步兵对骑兵,胜则无法全歼,败则全军覆没。这也是古代,令中原王朝颇为头疼的一点。

一直到近代,由于中远程武器,如大炮和机关枪在射速、射程上的提高,马背上的民族才渐渐放下了砍刀,一脸的横肉,也瞅着和善了不少,从前动不动就要砍你家人,屠你村庄,忽然跪地虔佛,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由于敌兵人数不明,所以此处明军的野战布防队列是按照金兵15个牛录的兵力,提前排列的野战防御阵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步兵营最前面一、三排是一千一百人刀牌兵列队,刀牌手,古代也称刀盾手,这一千一百人的队伍,具是左手持着五尺长,宽约一尺五的包铁镶钉木牌,右手持三尺二寸长的精铁腰刀(戚继光任京师附近的蓟镇总兵后,明军多列装于主力部队),以百人制哨(营哨制下,一哨辖三队,一队辖三什)为单位,前六后五,前长后短,每个刀牌手左右间隔一个腰刀距离,前后间隔一步(明朝一步约为五尺,1.6米左右)。分两个横排,最前面一排正好有东西六百米长。

第二、四排为两个六百人的长枪兵队列,俱是身着棉甲,挺着丈二长枪(3.85米)注视前方,擎枪矗立。

第五排是六百名火铳兵。看到身后把总的传令兵挥舞令旗后,正引信点火(点火绳,很长燃烧很慢,一个时辰才烧两指长,发射前将火绳塞进火药盘点燃火药),等待金兵到来。

第六排是六百名弓弩兵,此刻也正将六力(一力为一斗12斤,明一斤590克)蹬弩垂于腰前,正脚蹬手拉,将弩箭上弦。

弩也分多种,一般手弩拉力较小,多为软弓三力左右的拉力,三四十斤左右,蹬弩拉力大些,多为六十斤以上,而拉力大的如一千五百年前的秦弩,多为腰弩,拉力甚至能接近一石(明一石为十斗120斤,约后世142斤)重以上,射程达三百多米,作战时需要仰卧在地,口含弩箭,四肢并用拉弦上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