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一代天骄 第七章现代的制式房屋求收藏,求鲜花

接下来的一个月,沈家村开始了大规模的烧砖。

上万块,数十万块,数百万块……

上千万块!

……

烧制红砖的工艺,其实非常简单,沈家村附近,有着丰富的粘土层。

只需将黄粘土制成标准大小的粗坯,再放入泥窑中断烧,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坚固的红砖。

用这种建筑材料盖的房舍,不怕雨淋,耐腐蚀风化。比之泥坯土墙,强了不知多少倍。

“主公,我们担来这么多石头干什么?”老村长问道。

杨皓命令村中劳力,从河滩搬来成堆的石头,弄得所有人都不知所以。

不是已经有上好的红砖了吗?难道还需要石头来建房子。

那也不对啊,搬来的这些石头,一点都不JianYing,很多经受过流水的腐蚀冲刷,风吹日晒,都已经风化了,根本不适合来建房子。

“沈公,马上就能知道了。”

杨皓昨晚就命人,将这些风化崩裂的石头,投入了泥窑之中。

纵使是风化了的岩石,本质上还是碳酸钙,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烧才行。

《石灰吟》中写道,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自深山的顽石,要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才能化为洁白无瑕的石灰。

本质上,就是用烈火断烧碳酸钙,生产出石灰氧化钙的基本原理。

当看到一块块的岩石,变成雪白雪白的石灰之时,沈有德揉了揉眼睛,确定不是自己看错了。

在这个时代,没有比岩石更加JianYing的了,刀剑都难以砍断,就算寻常投入火中,最多是熏黑了,依然坚固。

但是经过一夜的锻烧,居然大变模样,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沈公不必惊讶,早在先秦,就有炼丹方士摸索出这种方法,但发现对炼气辟谷并没有什么帮助。”

“却不知,这是绝佳的建筑屋舍的材料。”

杨皓解释道。

“主公博学多识,不知此物可有名字?”沈有德活了这么大,真正的受教。

杨皓微微一笑,“化石为灰,取名为‘石灰’,”他拿短棍敲了敲,硕大的石灰块顿时四分五裂,荡起薄薄的白色粉尘。

“沈公可找些人,将这些生石灰投入水中,等到水池中气泡散尽,沉在池底的膏状物,就是熟石灰没错了。”

杨皓所建的房屋,除了用到传统的木材,只需要三样东西,红砖、熟石灰,还有河沙。

大量的河沙被运了过来,这种东西在小河的河底不胜数,这么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在沈家村的空地上堆成了小山。

“沈安,你过来,你身上有些手艺,就由你来领着他们,正式的开始建房。”

在这种落后的县城,有手艺的工匠,比如木匠,瓦匠,还是比较少的,每一个都很珍贵。

杨皓趁此机会,正好能培养一大批工匠,这对他以后的大业,有非常大的帮助。

建造房子的工程,正式开始动工,在早已选划好的地段,沈家村的村民JiQing洋溢,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劳作。

因为这里,就是他们以后的家。

他们非常的感激杨皓,跟随着他,不仅能吃上真正的粮食,而且对以后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不出意外,屋舍建造的进度非常之快,几乎一天就能建起好几间。

一排排的红砖屋宇,非常的漂亮。像这种制式的房屋,很快就能上顶,屋子里面也用石灰粉刷,平平整整,洁白的一片。

“我听说,有钱的人家,都是用糯米熬汁,这样砌出来的墙,上几百年都不会倒呢!不过,嘿嘿……”

一个黑黝黝的壮汉,手上干的活,最终不忘唠念叨着。

“就是,哪有我们的好,主公神仙一样的人物,这些用黄土,石头,河沙造的房子,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这些村民完全的死心塌地,誓死也要追随杨皓了。

……

杨家的宅院之中。

现在已经将近五月,天气开始一点点燥热起来。

沈家村的建房运动,早早的步入了正轨,现在一切就交给了时间,水到自然渠成。

杨皓中午吃的,是丰盛的红烧鱼。

他把这道菜的做法,一五一十的交给了小萝莉,没想到小萝莉非常有天赋,桌上的饭菜看得杨皓直流口水。

“那我就先尝一下,”杨皓夹了一口,细细品尝,立马称赞道:“太好吃了,安安一点也不比那些名厨差嘛!”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皓这个家伙,倒是挺懂得生活。

在汉代,包括以后的那些封建朝代,人们都是一天两餐,早上一顿,下午一顿。

原因很简单,除了粮食缺少这一当方面,这些人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早早的就睡觉去了,两顿饭也就足够。

但是杨皓,作为一个现代人,依然坚持以前的习惯,一日三餐。

“安安,你怎么不吃啊,”杨浩道:“你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快快长大才行。”

杨浩鬼使神差的接了一句。

他立刻就后悔了,“我真是禽.兽啊,连小女孩都不放过。”

小萝莉杨安安双手托腮,静静的看着杨皓吃饭,没有意识到不妥。

说实话,在杨皓这里,伙食确实变得好多了,杨安安一头黑色的长发梳在脑后,身体长开之后,显得更加亭亭玉立。

这顿饭,杨皓吃得相当丰盛,除了鱼ròu,还有一碗素汤,喝了之后顿感清爽。

“对了,安安,以后再有村民来送鱼,你就不要收了,他们每天辛苦劳作,很耗力气。”

这些村民送来的草鱼,都是从永安湖中打捞上来的,永安湖并不是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前身,就是杨浩令人挖的深坑。

因为大肆烧砖,沈家村外围,多了一个巨坑,杨皓便引来河水,改造成为一个湖泊,命名为“永安湖”。

在古代,污染远远没有现代那么严重。永安湖中渔产丰富,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内。

现在,这些佃农,不用走上一里地,就能直接下湖捕鱼。很多人为了报答杨皓,天天来这里送上鲜鱼。

杨皓天天都能吃上鱼,就算变换着花样吃,也会吃腻。

“嗯,我知道了,”杨安安听话的点了点头,“永安湖里的鱼,真是多的数不清呢!”

这样一来,杨皓手中的存粮,省着点儿用,就能撑到秋收。

到时候撑到新粮一下来,就是十几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