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第63章

贾放认出了那一页《万物之理》之后, 心里登时觉得拨凉拨凉的。

他从“天一书局”订购了不少《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所以知道刊印一本书的成本究竟有多少。昨夜四皇子使人五文钱一本地将这书散出去,那简直就是腰包大出血。

可是这才刚刚过了一夜, 这《万物之理》的书页, 就已经出现在了市井货摊上, 印着力学三大定律的书页,此刻正被用来包裹着货物商品。

卖水菱角的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妇人,见到贾放正呆呆地看着那些菱角的包装, 登时笑道:“这位小爷,可是怕这纸张沁水之后容易破?其实不是啦,挺好的纸张, 怎么浸水都不容易破……”

贾放心想:那可不是么,水宪开“天一书局”的时候,一早就说过,他们书局里用的纸, 绝对是全天下最好的纸。

印数最好的纸,包货也是一流, 这实在是太讽刺了一点。

“你若是不喜欢,俺给你换荷叶来——”

贾放摇摇头,说了声“不用”又尽量平心静气地问:“这位大婶, 你这用来包菱角的纸,是从哪里来的呀?”

“害, 你问这个呀, 都是咱家那口子, 昨夜在东门市, 被人哄骗, 稀里糊涂就花去五文钱买了这个。”

贾放心想:果然……

“我们两口子都睁眼瞎, 拿去给街上认字的先生看,说是和关扑一点关系都没有,生生被骗去了五文钱……”

昨夜四皇子散发《万物之理》,确实曾说好好研读这本,将来再遇上宝塔实验这样的赌局,就一定能赢。这导致了很多人是因为贪图小利,才掏钱买了这书。

“但我瞅着这字纸是真的好。我就是买干荷叶,也少不了要五六个大钱,就干脆拿这个出来用,就当昨晚那个死鬼拿了钱去买了一叠干荷叶回来,这样一想,心里头气就也平了。”

贾放到这时候已经完全不生气了,很平静地回头,让赵成数了铜钱给摊主,自己将那用“万物之理”包裹着的水菱角交给李青松捧着。

在任何时空,想要扭转观念,推动变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像昔日庆王那样,自上而下地推手,兀自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在他身故之后被彻底清算;四皇子昨夜选择了自下而上的手段,想用散发书籍的方法开启民智,让百姓们自发地领悟,这一步子迈得太大,其中必然会有与这摊主类似的,完全不能理解这背后的深意,只道是这一切与他们无关……

贾放尽力调整心态,告诉自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四皇子昨夜做这样的事,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并且做好了承受损失的准备。散出去这么多本书,哪怕只能引起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注意,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可是真遇上了这种事,贾放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沮丧——这原也难免。

他转身去了位于打铜巷的百工坊,熟门熟路,直接进后院去找他熟悉的那些工匠们。

谁知以往热闹的院子里这会儿静悄悄的,人都不知去了哪里。贾放转了一圈,方才发现工匠们都聚在他们日常议事的大厅里——这座大厅,也是贾放惯常给他们讲解构造图和原理的地方。

贾放进厅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留意到他,相反,工匠们人手捧着一本书,有的正皱着眉头看书,有的趴在桌面上写写画画。

但贾放知道他们的老底,这百工坊号称聚集了天下最好的工匠,但这些匠人里,有一半是半文盲,大字识不了一箩筐——让他们看书,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贾放也没吱声,悄悄靠近铜匠老童,看他极其笨拙地拿着一枝秃头笔,将一张纸铺平了放在一本书跟前,正在纸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奇奇怪怪的图形。老童也是识字不多的匠人之一,看起来他正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别人讲过一遍的书上内容,画成一个个“鬼画符”,以便自己记住。

贾放再一看,老童面前的书,不是别个,正是《万物之理》。

悄悄地看了一圈,贾放发现,这些匠人竟然人手一本《万物之理》,人人聚精会神地阅读,似乎都在啃“硬骨头”。

“三爷,贾三爷!”突然有人发现贾放进屋,这大厅里登时热闹起来。

“三爷,俺在这书上看见了你说的摩擦,摩擦!俺懂了,俺都懂啦,为啥三爷一定要整那铜轨!”

“哈哈哈,当时觉得好稀奇,现在俺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啦!”

铜匠则一伸手,赶紧拉住贾放,激动无比,“三爷,好不容易看见您,讲讲,给咱讲讲,这‘定滑轮’和‘动滑轮’,究竟是啥子区别……”

贾放一挥手:“大家不要急,一个个来,我一个个解答,个个有份,绝不落空。”

刚刚在集市上被打击了一回的贾放,现在看到了工匠们不仅热捧这本书,而且渐渐能将抽象原理与日常所见的具体现象相互印证,贾放心里别提多安慰了。

“老童,你去拿绳索,轮轴,木架,铁钉,咱们来做‘实验’!”贾放手一挥,大厅里人人欢欣鼓舞,不少匠人还一溜烟地跑出去,把他们的徒子徒孙都叫了来,打算一起听贾放讲道理,做实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片刻功夫,百工坊的这间大厅里挤满了人,看起来大家都不想做生意了。贾放甚至听见有人在身后说:“是号称‘鲁班传人’的那位小爷来了吗?让我见见,让我见见!”

鲁班,公输班,战国时最有名的发明家,工匠们的始祖,据说后世木工所用的各种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都是鲁班发明的。

如今在百工坊,工匠们也都供了鲁班的牌位,求这位祖师爷保佑后世的徒子徒孙们,也能如他老人家一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难题,发明出更多好用的工具。

谁知,现在的百工坊,竟然把贾放叫成是“鲁班传人”,贾放是十足十地窘到了极点——他真不是呀!

刚刚说话的那个年轻后生话音刚落,就被他的师傅照头上打了一记,开口斥道:“你浑说些啥?人家贾三爷是国公府的贵公子,其实工匠一流可以比的人物。”

贾放赶紧摇手,说:“不不不,在下也是个人,和诸位一样的人,不过就是比诸位稍许多读了点书,平时又喜欢动手自己试试……若各位在我的这地位上,能想到的,准保比我更多……”

这下工匠们全感动瞎了:“三爷……”

国公府的小爷说他自己和工匠们是一样的人?——天底下大约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可是三爷想出了这么多点子……那,那至少是鲁班老祖在天有灵保佑的!”也有工匠坚持己见。

贾放:……好吧!正好给了我这个机会,宣传一下。

“各位,我能想出这么这么些点子,其中也多亏了这本《万物之理》,大家可以看到,它虽然不是直接教大家做出些新的物件或是工具,但是它试图阐释的是这世间万物运行的原理,把它参透,我相信各位在以往做活计时遇到的种种疑难,也许就迎刃而解。”

“就算不能迎刃而解,这些原理也能给大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贾放大声说,“我敢打包票,好好参透这本书,对各位的手艺,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这书也值得各位作为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

他不遗余力地为《万物之理》带货,顺便还提了一嘴他的潇湘馆:“另外,我家藏书颇丰,各位如果有什么疑问,这《万物之理》上没解决的,也可以来问我。我去找找,家中有没有那本古籍上提到过,可以借给你们的。”

“哇——”

“三爷,这是真的吗?”

“我们也可以?”

“说真的,我们大字也没识上几个。三爷,这书我们能看懂吗?”

贾放笑问道:“那你们这本《万物之理》是怎么看懂的?”

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一起哄笑出声。有人大声说:“去隔壁拉了个冬烘先生来给咱们一字一字地念,我们听不懂的地方,那人也不懂,说他一辈子没读过这样的天书——”

贾放想象了一下:冬烘先生……这画面感很强啊!

“后来还是坊里一个后生,认得几个字,和那先生一起合计着才把书上的字用白话跟咱解释。”老童向贾放解释,“咱们听了,也不大记得住,但大家各有各的法子——至于我老童嘛,我就画旁人不知道的鬼画符……”

大伙儿又一起笑了起来。

贾放也笑,瞅着老童说:“加把劲儿,哪天你要是识了字,能把你那些手艺都记下来,就告诉我,我帮你出书!”

话说到这份儿上,厅里的气氛就更热烈了,大伙儿笑成一片,老童直接笑成傻子,他应当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有个人承诺帮他“出书”……

但贾放确实有这个心。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多是历代匠师以师徒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这样也一定程度导致各地区之间技术缺乏流动,技术迭代的周期相对较长。

很好,这件事当真可以计议计议。

谁知这时任掌柜挤了进来,一瞅见贾放,就跟见到了宝似的,大声说:“各位先别缠着三爷,我这儿有顶顶重要的事要问三爷——”

“三爷,您看您吧,好容易您来一趟,这些工匠却总缠着您问些不相干的事。”任掌柜向贾放致歉。

“没事儿,我乐意。”贾放的回答正中工匠们的下怀,一时间一屋子的工匠都在大笑叫好,将任掌柜嘲了个满脸通红。

“罢了罢了,”贾放赶紧打圆场,“老任,您快说,究竟有什么事这么要紧?”

任掌柜赶紧叫人:“把上次做的那个沙盘拿来。”

“沙盘模型?”贾放真没想到这个,他总以为古代即使是有沙盘,也是军事方面的用途为主。但他老爹贾代善那里就真没见过这种东西,他自然以为没有。

结果百工坊拿出来了一件。

贾放一看,是港口码头的模型,还做得挺精细——用蓝色的漆漆出一片水面,水面旁边是堆沙堆出陆地,以及用秸秆、硬纸做出栈桥码头和商船。

整个模型比例匀称,做工精良,贾放对这种制作模型的工艺很熟悉。

但整座模型上,最值得一提的,不是这精巧的手工,而是码头上出现的两道明晃晃的铜轨。这铜轨上还放置了一具小小的马车模型。

任掌柜见到贾放认真端详这铜轨与马车的时候,神情十分紧张,几乎屏住呼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贾放一点儿都没有流露出介意的模样,反而笑着说:“当初我忘了提醒你们一句,这种轨道安置在码头、矿山这种地方最适合不过。看来你们自己也悟出来了。”

任掌柜登时松了一口气,伸手推了推铜轨上的那座马车模型,模型十分精巧,一推之下竟然还能沿着铜轨慢慢移动。

“这铜轨在码头确实是好用,以往只能装百石的车驾,现在装个千石也不在话下。”任掌柜问贾放,“但是,从靠岸的船上向下卸货的人工却依旧省不下来,而且这装了千石货物的车驾,运一个来回十分耗费辰光,所以小人就想来问问三爷,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办法自然是有的!”贾放说,“单轨运输自然耗费辰光,但只要在这单轨旁边再修一道轨道,马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贾放随手从桌上,拿起两枚秸秆充当铜轨,放置在沙盘模型上。在这一瞬间,已经有不少脑子转得快的工匠反应过来了。

“一条轨道装货,一条轨道运货,运货的时候装货,两下里不耽搁。”

贾放笑道:“还有更复杂的法子,等下次在向你们解释。”

“至于从码头上向下卸货嘛——刚才是谁问我定滑轮和动滑轮来着的?”

铜匠赶紧举手。

“实验用品拿来了吗?”

另一头一叠声地答应。

“走,咱们先去做实验。老任,你可千万别以为我这是在白白抛费辰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贾放大声冲任掌柜解释,“另外,你们谁,去帮我准备一套烫样的工具来。”

“烫样?”

“贾三爷连烫样都晓得?”

“看样子不仅仅是晓得,想必自己也能上手。依我看,应该说他是‘精通’才好。”

“啧啧啧,这就了不得了。三爷小小年纪,什么都懂,自己还能动手做,这这这……这不是祖师爷转世,会是什么人呀?”

“就是就是,上辈子带来的宿慧。”

所谓烫样,就是建筑的立体模型,因为中国的古代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必须上呈皇家御览,所以专门作出来模型,因为制作过程中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

贾放也是因为研究过一阵子中国古建,所以才会对“烫样”这种工艺非常熟悉。

他在百工坊的院子里,向一群工匠们讲解了一下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原理与区别,并现场指导工匠们组装了一组滑轮组。

在此之后,他又提示工匠们如何将那本《万物之理》中所述的杠杆原理运用在实际之中。

在那之后,贾放又带着工匠们乌泱泱地回到了大厅里,这时所有的“烫样”工具都已经准备完毕,都给贾放放在桌上。

贾放飞快地用秫秸做了一个框架,用浆糊胶合固定。然后他用纸剪成了形状,代表滑轮组,安装在那框架上。

任掌柜和工匠们都在等待他的解释:“三爷,这是什么?”

贾放笑笑:“这叫‘起重机’……”

公元前后,罗马设计师维特鲁威就已经在他的《建筑十书》之中提到了起重机械的设计;

15世纪,意大利人发明了转臂式的起重机,使起重机械的操作得到了大幅度的简化;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为起重机械提供了新的动力,19世纪,英国出现了蒸汽动力的起重机……

现在贾放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时代。但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把今天、现在、当下,当成是呢?

贾放一口气给工匠们讲解了转臂式起重机,龙门式起重机和桥式起重机的结构要点,但是具体的烫样模型就只做了转臂式的一种,其他都只是启发、引导,让这些工匠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思考。

但饶是如此,待他说完,一屋子的工匠已经对贾放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人提出想要拜一拜贾放:“我心里就把您当我们祖师爷了。”

贾放:……这可不行!

幸好任掌柜给他解了围,这位掌柜的好心提醒贾放:“三爷,您今儿特为到我们这儿来,是有什么要紧事吗?”

贾放猛地一拍后脑:“是有要紧事,不说我差点儿都给忘了。”

※※※※※※※※※※※※※※※※※※※※

第三更送上,我试试看明天会不会也有三更。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