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第171章 简史编纂和教科书

既然提到了图书编纂,朱由检就问了一下简史编纂的事情。

他在登极后不久就确定使用黄帝纪元,让黄立极、张瑞图主持编纂《中国编年简史》,施凤来、李国普主持编纂《世界编年简史》。

现在都快三个月了,自然要问一下进度。

黄立极等人身为内阁大学士,平时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忙。编纂图书的事情,他们虽然作为总裁官,却不具体参与——

别看朱由检登极以来,把内阁权力削了很多,还用常参会议直接决定很多事情。但是内阁最核心的票拟权,朱由检却几乎没动。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奏疏,需要四位大学士批复,草拟出来票旨。

尤其是朱由检确定内阁首辅必须对每份奏疏做出批复、内阁的票拟至少要有两条后,黄立极四人就更忙了,天天都忙着为那些奏疏写票拟。

这也是他们提议增加阁臣的原因,四个人处理那么多奏疏,实在是有点扛不住。

尤其是当今皇帝是个能折腾的,登极以来对朝堂事务做出很多调整。很多跨部门的事情,都需要内阁决定。

黄立极等人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也为了减少外面的弹劾,提议增加阁臣。

如今皇帝提起编纂简史的事情,黄立极想了一下,回道:

“已经用黄帝纪元与历朝年号和甲子纪年对照,正在挑选重大事迹编纂简史。”

“但是历代史书浩瀚繁杂,臣恐今年之内,无法完成简史。”

朱由检听到已经编写出年表,对此点头赞许,说道:

“能完成多少是多少,先把对照表印出来,争取再印出第一卷,让人们使用黄帝纪元。”

“另外,中国编年简史的内容,不要超过六卷,以防卷数太多,贫寒士子买不起。”

“今后科举的策论、诏诰表等涉及历史的内容,都要从简史中出题,不要超过范围。”

“要给学子减负,不要出那些怪题,故意让学子答不出来。”

大明的科举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但是并非不考其它内容。

例如乡试,除了第一场的四书五经之外,第二场考礼乐论、诏诰表选答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考策论,有经、史、时务策五道。

可以说考试内容非常广泛,阅读量不够的人,根本不可能中举。

鉴于一些题目越出越怪,有可能把买不起图书的贫寒学子筛选下去。朱由检决定划定考试范围,把简史当做历史教科书,减轻学子负担。

同时也能推广自己编纂的史书,把《皇明通纪》等野史排斥出去。

以后学子即使再好奇这类禁书,也只能忍着好奇不看,免得记错历史,考试出现差错。

作为一名在后世接受过教育的学生,朱由检对这些体会很深。可以说,只要考试不考的,学生就不会记。即使闲着没事看了,也只是作为消遣,不会用心记忆。

考试题目被确定从简史中出题后,大明的学子就会更多地翻看被定为考试相关的简史。把这些简史内容,翻来覆去记忆。《皇明通纪》等野史现在还有人热心研究,以后就可能无人理会。

黄立极听到皇帝的命令,简直要高兴坏了。他是实在没有想到,皇帝给自己送来这个大礼。

和这相比,承受些压力算什么,以后所有的学子,都要学习他编纂的简史。把这几卷简史,当成历史方面的四书五经学习——

这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才有的地位,以后他有可能成为历史方面的圣人。

皇帝送来的礼物实在太大,以至于黄立极觉得,殿中群臣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这让他开始考虑要不要把功劳分给他们一点,免得自己太被人嫉妒,被他们弹劾下去。

听到群臣纷纷出言,说是简史的编纂不能只让大学士参与。黄立极思索之后,同样向皇帝请求,应该让六部尚书等大臣,参与简史编纂。

朱由检要做的是制定历史教科书,并不在意谁获得这个名声。眼看群臣没有反对这个命令,反而积极参与编纂,当即就下令道:

“《中国编年简史》,仍旧以黄立极、张瑞图为总裁官,负责全书编纂。”

“房壮丽、杨景辰、郭允厚、孟绍虞、王祚远、袁可立、李若珪、孔贞运、薛凤翔、吕图南、张九德担任副总裁官,参与相关内容编纂。”

“这六卷简史,除了按年份讲述之外,还要按朝代讲述各朝的**、官制、财政、经济、礼乐、军事、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阐述那样做的原因,让学子知其所以然。”

“另外,袁可立作为总纂官编纂《中国军事简史》,作为独立分卷,同时供武举士子学习。”

这个任命的下达,让群臣人人欢喜。这代表着他们的名字都能写到书中,让天下士子学习。

至于学子是否愿意学习,他们觉得没什么疑问。毕竟皇帝打的旗号还是减负,划定历史方面的考试范围。学子如果反对的话,就得去学习二十三部正史。那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压力。

总之,在把编纂教科书的名声分出去后,朱由检对科举的改革,再次迈出了一步。

以后,他还打算把判语扩充为明法科的试题,再增加明算科的试题,把司法数算考试融入乡试、院试、府试、县试。

这些历史、司法、数算方面的内容,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察考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八股文则当做申论看待,考察考生写文章的能力。这个文体受到的诟病虽然多,但是它作为一个考试标准,却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根基。朱由检只是了解相关内容后,就知道八股文根本不可能废除,关系到大明选拔人才的标准。

所以他的想法是降低八股文的地位,增加历史、司法、数算方面的内容。这样就和后世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和行测差不多,只是录取的人数少,要求会更高些。

这些打算,现在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只是让群臣编纂简史作为历史教科书,以后在修订法律时,再确定司法教科书和考试案例。

数算方面,朱由检打算把后世的数学教科书回忆一下,结合现在的数学知识,编纂教科书籍。

这方面的内容,他不打算交给朝堂大臣。数学和历史、司法不一样,朝堂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对此不熟悉。

除了户部、钦天监等衙门的官员以外,大多数官员不会特意学习数学。朱由检要促进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发展,只能亲自编写。他学过的这些知识,很多方面都远超这个时代。

现在,历史简史的编纂,迈出了制定教科书的第一步。除了四书五经和大明律之外,大明学子有了新的教科书籍。

至于他们的负担是减轻还是加重,那就要以后再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