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取出一份报纸递给了曾秉正。
“这就是我在天津办的大明日报,你可以先看看。”
曾秉正接过细细翻阅了起来,不得不承认,这与官方的邸报确实有极大的不同。
最直白的区别,就在于大明日报通篇用的俗话俚语,就算没有度过是得人,听别人一念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书生士子看来,这文章就应该向古人学习,尽可能的精简,字越少越好、越牛叉,还有这字句必须要押韵,要和写诗词一样,必须要对仗、对偶,岂能像这个报纸上面这样没有任何的对仗、对偶。
曾秉正也是这样想的。
但他明白李祺这样做的深意。
他这大明日报,不是给官员缙绅看的,而是给百姓子民看的。
“第一步,通政司以后将邸报办成两种,一种为内刊,也就是以前的邸报,上面的内容是只能让官员知道,不能让百姓知道,比如某些该保密的朝政国策。”
李祺看向曾秉正,直接下达了命令。
既然老朱陛下给了他这个权力,他就不会干坐着看戏。
曾秉正是个聪明人,就算他心里面抵触,却是不得不去做!
“另一种为外刊,也就是如同这大明日报一样,向天下百姓发售,至于内容就是朝廷近期的大政方针,通篇采用俗话俚语。”
“内刊就跟以前的邸报一样,至于外刊毕竟是给平民老百姓看的东西,售价几文钱即可,日后你通政司需在地方设立分部,还要设宣政吏游走于乡野市井,将外刊内容念给百姓听,读给百姓听!”
听到这话,曾秉正瞪大了眼睛。
“驸马爷,这……这……不太好吧?”
李祺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有什么不好的?对朝廷不好还是对士绅不好?”
“你们不要老是想着搞神秘脱离群众,要主动走入民间,让老百姓们知道你们这些官员一天都在干什么,又真真切切地给老百姓做了哪些仁政,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让老百姓信赖朝廷!”
“如若不然,百姓一辈子被困在乡野田地里面,根本就没有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士绅缙绅说什么他们就信他们,一辈子都在士绅缙绅的掌控之中,包括辛勤耕种的产出,也大多落入了士绅缙绅手中!”
曾秉正听得眉头紧锁,但他还是一脸认真地开始做起了笔记。
“当然,这是新报外刊的主要板块,你还可以开辟一些板块,刊登一些有关百姓民生的事情,还有我大明官员将士的那些英雄事迹,都可以刊登在上面,甚至才子佳人的花边新闻也可以,或者直接跟我大明日报统一也不是不行,反正通政司的内部渠道更多一些……”
听到这话,曾秉正突然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驸马爷,这样一来新报的成本可就太高了吧?又要散出人手去获取新闻,又要安排人手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然后就是刊印发放……”
更别提,李祺还说又要设立分部,又要增加宣政吏……当然,曾秉正觉得不太可能。
“钱不是问题,父皇那边自然会提高通政司的专用资金,另外你也可以招商引资啊,在新报上留一个边边角角犄角旮旯,让那些商贾购买用以宣传打广告……”
曾秉正:“???”
卧槽?
还能这样玩?
曾秉正手中动作一僵。
“驸马爷,国家大事,岂容那些商贾掺和?”
“这大明新报一旦创办,那可就是朝堂公器,怎么能让满身铜臭的卑**商贾参与其中,请驸马爷三思!”
神特么“招商引资”!
这大明新报可是朝廷的新政!
你让一群卑**商贾参与其中,那不是变了味道了吗?
朝廷发行天下的大明新报,上面竟然出现商贾打的小广告,曾秉正只要一想起就觉得膈应人!
李祺懒得跟他废话,士农工商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改变得了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不是你们先贤说的吗?”
“大明日报确实是朝堂公器,将来它确实是可以用来刊登广告,能够卖广告,也确实是可以带来丰厚的收益。”
“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让我们可以掌控舆论,掌控大家的关注点,就像现在这样,因为我们刊登了元主遇刺的消息,所以大家都在讨论战事是不是快结束了。”
“到了后面,我们也还可以刊登其它的一些事情,用来宣传其它的东西,比如我正在做的铁厂改革,遵化铁厂经过改革后,钢铁产量暴涨数十倍不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大明日报上刊登下相关的内容,从而为其他铁厂改革埋下伏笔?”
曾秉正听得连连点头,这样一说他就能够接受了。
李祺见状笑着点了点头。
报纸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控制舆论,引导舆论,掌控关注点,特别是在这个信息不畅的年代,报纸一出,自然而然,慢慢的就会成为大家信息的重要来源。
到时候朝廷想要让大家看什么消息就看什么消息,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就能够轻松的掌控舆论和关注点。
后世几乎所有重要的新闻媒体渠道都是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些新闻媒体渠道就等于是掌握了舆论,掌握了大家的关注点。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通政司正是这把利剑的主人。
“你回去之后,就开始着手办吧!”
“我会派人过去与你接洽,先办个京城日报,只要报纸畅销,那么就不会缺少新闻,比如你可以在报纸上面欢迎投稿,一经选中便给予相应稿酬。”
“这样一来,有的人想将一些自己见过的奇闻异事分享出来,有的或者是想要借助报纸这个平台来发表自己的文章之类的,借此来扬名立万,又有的或者是有些人想要借这个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之类的。”
听完李祺的耐心解释,曾秉正顿时眼睛一亮。
这还真是个不错的法子,至少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新闻素材。
只是李祺方才提及的让通政司于各地州府设立分部,还要设置什么“宣政吏”游走乡野,曾秉正很识趣地没有提及。
且不提朝廷要为此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一旦这么做了,士绅缙绅绝对会跳出来奋起反抗。
毕竟,这是在动摇他们的根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