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开局签到悟性逆天 第529章 推广杂交小麦(十五)

几天后,在李向明的倡议下,资源共享机制正式建立。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每个人都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李向明站在会议桌前,目光坚定,语气有力:“同志们,杂交小麦的推广是我们共同的任务,资源的合理调配是关键。我们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才能确保种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一位来自北郊农场的负责人率先发言:“李厂长说得对,我们农场在种子培育方面有一定优势,愿意优先保障其他单位的种子供应。”

李向明微微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很好,北郊农场的种子质量一直有口皆碑,这下大家就放心了。”

接着,会议转向肥料和农药的调配。东郊公社的代表站起来,手里拿着一份土壤检测报告:“我们公社的土壤偏酸性,需要大量石灰和有机肥来改良。希望其他单位能在这方面给予支持。”

西郊农场的负责人立刻回应:“我们农场今年储备了不少有机肥,可以分给你们一部分。至于农药,我们也有一些库存,可以根据你们的病虫害情况调配。”

李向明认真记录着每一位代表的需求和承诺,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些资源的合理调配,将为杂交小麦的种植提供坚实的保障。

最后,话题转向农业机械的共享。南郊农场的负责人自豪地说:“我们农场有几台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愿意在农忙时与其他单位共享。”

李向明兴奋地站起身,走到南郊农场的代表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太好了,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种植效率。我们一定会合理安排,确保每台机器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会议结束后,各公社和农场迅速行动起来。种子、肥料、农药和农业机械等资源开始在各地区之间有序流动。在种子调配方面,北郊农场的仓库前车水马龙,一袋袋优质的杂交小麦种子被装上卡车,运往各个合作单位。负责运输的工人脸上洋溢着自豪:“这些种子可都是咱们的宝贝,一定要安全送到。”

在肥料和农药的调配中,东郊公社的仓库成了一个繁忙的中转站。工人们忙着装卸货物,将一袋袋有机肥和一箱箱农药分类堆放,然后按照调配计划分发到各地区。一位工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虽然忙点,但看到这些肥料和农药能帮助其他公社提高产量,心里就踏实。”

农业机械的共享更是让农忙时节的田间地头热闹非凡。南郊农场的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在各合作单位的田间穿梭,机器的轰鸣声成为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农民们站在田边,看着这些先进的农机设备高效地完成作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了这些大家伙,我们的农活可就轻松多了。”

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各公社和农场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

又过了一些天,李向明站在公社的晒谷场上,望着眼前聚集的农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为了提升农民们的种植技能,各公社和农场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

今天,又有一位农业专家应邀而来,将为农民们带来一场关于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培训。

“乡亲们,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张教授,他可是这方面的权威。大家要好好听,有问题尽管问。”

李向明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回荡在晒谷场上空。

农民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张教授走上前,清了清嗓子,开始了讲解:“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病虫害。”

他拿起一张放大的病虫害图片,展示给农民们看:“这是小麦蚜虫,它们会吸取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生长不良。防治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黄色粘虫板,蚜虫对黄色有很强的趋光性,会自动飞到粘虫板上被粘住。”

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一位老农举手问道:“张教授,要是蚜虫数量太多,粘虫板不够用怎么办?”

张教授微笑着回答:“那就可以使用化学农药,但要注意用量和时机,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民们围坐在张教授周围,个个神情专注,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张教授站在简易的讲台前,手中拿着教具,声音温和而坚定,他正详细讲解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乡亲们,这小麦锈病可是个麻烦事,一旦发病,麦穗上的籽粒就会变得干瘪。”张教授拿起一张病叶,展示给农民们看,“大家看,这叶片上的红褐色斑点,就是锈病的典型症状。”

农民们纷纷凑上前,伸长脖子,仔细观察着病叶。

一位中年农民皱着眉头,轻声问道:“张教授,这锈病怎么治啊?我们这儿去年就有几块地发病,损失了不少。”

张教授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同情:“防治锈病,关键在于提前预防。大家要在小麦抽穗期,及时喷洒杀菌剂。而且,要选择抗病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们听得认真,不时地点头。一位年轻农民举起手,兴奋地说:“张教授,我听说有种生物防治法,用瓢虫吃蚜虫,这方法靠谱吗?”

张教授微笑着点头:“这方法很环保,也很有效。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可以在田间释放瓢虫,让它们自然捕食蚜虫。不过,这种方法需要提前准备,确保瓢虫的数量足够。”

周围的农民们听后,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如何在自家田里尝试生物防治。

一位老农感慨道:“以前我们只知道用农药,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自然方法。这下可好了,既省钱又环保。”

张教授继续讲解,不时地用教具演示,让复杂的农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农民们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发出惊叹,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每个人都在为能学到实用的知识而兴奋不已,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将直接影响到自家麦田的收成。

培训结束后,农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围在张教授身边,继续请教各种问题。张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直到夕阳西下,人群才渐渐散去。李向明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农民们的种植技能,更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学的热情和信心。在这片土地上,杂交小麦的种植技术正逐渐深入人心,为丰收的希望播下了坚实的种子。

培训结束后,大家围在张教授身边,久久不愿离去。一位年轻的农民感慨地说:“今天学到了好多实用的知识,以后种地心里更有底了。”

除了专家培训,各公社和农场还鼓励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在一次农闲时,李向明组织了一场经验交流会。会场设在公社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农民教农民,技术共分享”的横幅。

几位被推选出来的“土专家”坐在前排,他们都是当地的种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