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全球都是基地车 第二百一十五章 最后的反扑!

法国人虽早早掌控了印度**地区,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表现得极为吝啬。

整个地区的公路建设屈指可数,至于柏油路或混凝土路,更是如同沙漠中的甘泉,少之又少。

即便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公路建设依旧进展缓慢,难有起色。

究其根源,这里广袤无垠的热带雨林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在热带雨林中修路,其难度超乎想象。

潮湿的土壤、频繁的降雨以及茂密的植被,都给修路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威严,抗拒着人类的改造。

仅仅是路面硬化这一项工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

再加上法国人来到这里的初衷是掠夺财富,对于耗时耗力且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自然是避之不及。

在他们眼中,这片土地只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而不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家园。

自由军口中的“道路”,与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相去甚远。

这些道路不过是能勉强通过牛车的小道,有些地段运气好的话,汽车也能艰难通行。

但一旦雨季来临,整个地区就会陷入一片汪洋泽国,道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任何车辆都无法行驶。

那些平日里看似坚固的小道,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松软易陷,车轮常常陷入深深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我们必须赶在雨季来临前,把弹药送到战士们的手中!”陆裕华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前,望着远方联绵起伏的山脉,神情坚定而决绝。

他深知时间紧迫,雨季的到来将会让运输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可能导致前线弹药短缺,从而影响整个战局。

于是,他迅速组织起后勤部队,争分夺秒地向前线运送弹药。

尽管油料十分匮乏,但为了争取时间,汽车还是被派上了用场。

这些汽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引擎发出阵阵轰鸣,仿佛在诉说着对恶劣路况的不满。

陆裕华还特地生产了一批摩托车,这些小巧灵活的交通工具成为了运输后勤物资的得力助手。

它们穿梭在丛林小道上,如同一群敏捷的猎豹,快速而高效地将物资运往目的地。

除此之外,上千辆不耗油的自行车也组成了运输车队。

这些自行车队宛如一条条灵动的溪流,在茂密的丛林中蜿蜒前行。

骑手们身着简易的军装,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他们不畏艰辛,不惧危险,只为了将物资及时送达前线。

不仅如此,自由军还征召了 12头大象。

这些庞然大物在丛林中如履平地,它们迈着沉稳的步伐,驮着沉重的物资,成为了运输重物资的关键力量。

大象的主人与自由军并肩作战,他们熟练地驾驭着这些温顺的巨兽,为自由军的后勤保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连同五千多当地人一起,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而特殊的运输队伍。

这些当地人大多来自附近的村寨,他们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在他们的带领下,运输队伍能够避开危险的沼泽和陡峭的山坡,选择最为便捷的路线。

在古代,运输物资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消耗,运一车粮食可能就要消耗半车甚至更多,所以古代更依赖水运。

而自由军采取的运输方法,至少有一半跟古代差不多,主要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一路上,人吃马嚼,耗费巨大。

马车的车轮在泥泞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辙印,拉车的马匹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它们的皮毛。

运输队伍中的士兵和当地人,也在漫长的旅途中疲惫不堪,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将物资送到前线。

正是因为交通的糟糕和后勤运输的低效,法国人对自由军的突进并没有太过在意。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自由军能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快速推进。

在法国人眼中,自由军不过是一群装备简陋、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根本无法对他们的统治构成威胁。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由军在半路上设置了众多供粮点。

这一路上,有不少当地村寨。

法国人由于兵力有限,根本没能力做到坚壁清野。

相对于法国人,当地人对自由军并没有太大反感。

自由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们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百姓相处融洽。

而且,自由军不缺钱,他们的情报部门硬生生用钱砸出了一条粮食补给线。

他们与当地的村寨首领进行谈判,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粮食和物资,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这使得自由军的后勤运输物资主要以武器弹药为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有效运输量。

凭借着这些法国人意想不到的策略,自由军创造了一个奇迹。

仅仅两天时间,他们就突破了法国人认为无法通过的森林,成功绕到了法国人的后方。

法国人的防御阵地主要集中在河流之间,他们自认为利用河流建造工事,可以有效地阻挡敌人的进攻。

河流成为了他们天然的屏障,河岸上修筑的坚固堡垒和战壕,构成了一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

但由于兵力不足,他们的防线前实后虚。

法国人原本考虑得很周到,万一前方败退,还可以退到后方巩固防线。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由军居然放过了前方,直接攻打后方,而且推进速度如此之快。

“该死的,他们简直疯了!”德古总督听到前线传来的消息,一时间呆若木鸡,等回过神,便是满腔的暴怒。

他猛地站起身来,一拳砸在桌子上,桌上的文件和地图被震得散落一地。

自由军不按常理出牌,却成功了一半。

虽然法国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但自由军的突进速度还是让他们措手不及。

自由军此次轻装上阵,整个前突的突击队只有一半人携带枪支,携带的重武器,除了苏制 82mm迫击炮,其他不过是些 50迫和机枪。

若不是破译的电文和实际观察到的情报,陆裕华绝不敢如此大胆地派出这么单薄的力量。他深知,此次行动风险巨大,但机会稍纵即逝。

如果成功,他们将打破法国人的防线,为印度**地区的解放事业开辟新的道路;如果失败,他们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法国人防守的力量更加薄弱,防线中大量充斥着殖民地伪军。

这些伪军大多是被法国人强行征召入伍的当地人,他们对法国人的统治心怀不满,毫无战斗意志。

自由军一冲,他们便瞬间溃散,如同惊弓之鸟般四处逃窜。自由军几乎是一路奔跑着,一路接收着防线。

除了几个难以攻克的硬钉子,仅仅半天多的时间,法军构筑的防线就半数落入自由军之手。

这让德古总督怎能不生气?

那些丢盔卸甲逃亡的土著兵,不仅把阵地丢给了自由军,还拱手送上了法国人大量的后勤补给物资。

这些物资本是放在后方准备随时补给前线的,可前线败得如此之快,快到德古总督连自毁掉那些物资的命令都来不及下达,只能指望前线指挥官自行采取行动了。

自由军得到了这些物资,最起码后勤不稳的隐患堵上了一半多。

这个时候,德古总督反而开始担心前线的法军官兵了。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几个熟悉的词,眼前的情景,总让他感觉似曾相识。

“根本不一样,自由军守不住的,我们早有准备,前边我记得有两个要塞储备了大量的粮食物资,支撑一年也没问题。”他在心中极力说服自己。他来回踱步,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内心的焦虑却如潮水般涌来,难以平息。

在自由军攻打到安南南部的那一天,法国人就已经开始准备防线了,物资也储备了不少。

但由于殖民地的复杂形势,物资只供应了部分重点地区。

此时的德古总督,心中依旧惴惴不安。

他心里明白,除了那两处要塞,其他地方的储备根本不足,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后方那些物资储备仓库被自由军占领的情况。

这意味着,若是不能消灭这些自由军,打通前线的补给通道,前线恐怕真的要守不住了。

“打还是不打?”德古总督心中不断地犹豫着。

这个时候抽调兵力,不仅时间上有些晚了,而且他也没有把握能否顶住自由军的冲击。

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军事地图上,地图上的标记仿佛在向他诉说着战场的严峻形势。他知道,一旦做出决定,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派出的使者跟自由军商谈时的一些话。

当时,使者带着德古总督的期望,前往自由军的营地。他试图以谈判的方式,了解自由军的意图,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

在与自由军的会面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你们应该清楚,法国的实力不容小觑。继续抵抗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人流血牺牲。”使者坐在帐篷里,看着对面的自由军代表,表情严肃地说道。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威胁,试图让自由军认识到与法国对抗的后果。

“我们不怕牺牲,为了自由和独立,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自由军的代表毫不退缩地回应。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仿佛在向法国人宣告,他们追求自由的决心不可动摇。

双方的谈判陷入了僵局,最终不欢而散。

如今,德古总督回想起这些对话,心中满是无奈。

他知道,自由军的决心十分坚定,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此时,战场上的局势愈发紧张。

自由军在占领了法军的部分防线后,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们继续向前推进,试图扩大战果。

陆裕华站在前线,望着眼前的战场,心中充满了斗志。他深知,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但他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而法军则在慌乱中重新组织防御,试图挽回败局。

前线指挥官们不断地调整兵力部署,加强防御工事。

他们在阵地上设置了更多的障碍物,布置了密集的火力网,试图阻挡自由军的进攻。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安南的上空。

德古总督坐在指挥部里,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心中焦虑万分。

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如果选择进攻,他需要迅速调集兵力,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以应对自由军的攻势。

但他也清楚,自由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贸然进攻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如果选择防守,他需要加强要塞的防御力量,确保物资的供应,等待时机进行反击。

但这样一来,前线的法军官兵可能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德古总督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各种方案和可能的结果。

他想到了法国在印度**地区的利益,想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想到了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官兵。

他深知,自己的一个决定,将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德古总督终于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

他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对自由军进行反击。

他命令前线指挥官,集中力量,夺回被自由军占领的防线,同时加强要塞的防御,确保物资的安全。

他希望通过这次反击,能够给自由军一个沉重的打击,扭转战局。

然而,他的决定能否如他所愿,还犹未可知。

自由军已经做好了迎接法军反击的准备,他们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信念,等待着法军的到来。

法军的反击部队迅速集结,向着自由军占领的阵地进发。他们沿着狭窄的丛林小道前进,心中充满了忐忑。

道路两旁的茂密植被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危险,每一片树叶的沙沙声都让他们心惊胆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