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第三日,距离末日还有短短的十天,即使物资的不断充足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时烟眉头还是充斥着难以解开的忧愁。
景季同从身后抱住烟烟的身体,炽热宽大的手掌轻轻抚在对方的手背上,毛茸茸的脑袋紧紧地贴在时烟的耳侧。
浓郁**的香气弥漫再鼻尖,“烟烟,别担心。”
他温柔地蹭了蹭,低哑的声音浓浓的安慰,“我们都会好好的。”
在时烟面前,景季同永远是温柔无害的,他不想将骨子里的霸道与锐利显现出来,以免惊到性格敏感的烟烟。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脾气,既然烟烟已经选择来到他身边,景季同就绝对不会放手。
死也不会。
等到正午十二点多,景季同忽然收到了奶奶的电话,老人家想要上山去给死去的丈夫孩子清理墓碑。
这种事情没有办法拒绝。
景季同的父母早在他初中时就偶然出车祸去世了,只剩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现在老人家的身体越发的羸弱,想要去看看死去的亲人很正常。
即使不说,时烟也会考虑将奶奶接过来。
两个人没有犹豫,两个人当下便开车回到了老家。
景季同从小生长在A市附近的一个小山村,依山傍水的风景很美,直到高中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才离开县城,前往繁华的市里。
开了两个小时的高速在下午三点多到达了乡下的小院子,景季同拉着时烟的手走了进去。
很典型的乡下农家小院,右侧肉眼可见的一片茂密的菜园和石子路铺满的小道,隐约能够听见几声鸡叫。
正中间是宽敞的砖瓦房,门口有几个后来砌上的水泥台阶,避免下雨倒灌进屋里,房檐上攀爬着满墙的爬山虎,风轻轻一吹,留下哗啦哗啦的响动,有种静谧悠然的美感。
“奶奶,我回来了!”景季同抬头冲着房里大喊道。
一个头发花白,满目慈祥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体态偏瘦,眼角的皱纹分明,流露出来的满是岁月的痕迹,隐约能够看出年轻时候的貌美,令人心生好感。
“季同回来了?”景奶奶面带笑意,她将视线放在时烟身上,笑意更深,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孙子喜欢的姑娘。
景季同松开手掌将车里的东西搬进屋里。
景奶奶上前拉住时烟的手掌,干燥温热的掌心顿时将冰凉的指尖捂住,她眼底闪过心疼,先前早就听说过孙子有个喜欢很久的女同学。
似乎是当父亲的不作为,让女儿独自在外孤苦伶仃这么多年。
“孩子啊,来了这里就当做自己家。”
时烟点点头,难得感受到来自长辈的关怀,景奶奶带给她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个和蔼的老人。
景季同将东西收拾妥当后,随意坐在客厅聊天。
景奶奶像小时候那样问了几句在学校的情况,有没有受欺负之类的,景季同乖乖地回着,没有半点不耐烦的深情。
祖孙二人的聊天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时烟乖乖在旁边听着,时不时地被景季同塞过来一瓣削好皮的苹果。
上辈子很少听过阿同谈起关于景奶奶的事情,两人也从未见过彼此,本来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对方的交谈,结果话音一转直接落在了她身上。
“烟烟,”景奶奶笑眯眯地,“这样称呼你可以吗?”
时烟赶紧点点头。
“奶奶您说。”
“中午打电话知道你要和季同要一起回来,我这心底可高兴了。”景奶奶面带笑意,握着时烟的手掌,眼底充满了欣慰,好像是放下了什么大事。
“季同这孩子从小心思就重,自从他爸妈去世后就此过不少的苦头,勉勉强强走到现在,本来还担心等我走了之后没人管他,没想到还能见到烟烟,这样我给他爸也算是有了交代。”
话里话外各种托孤的意思,时烟心中诧异,“阿同在学校里也帮助了我很多,景奶奶,能够和阿同在一起我很高兴。”
景奶奶笑眯眯地,没有在说什么。
等到吃过晚饭,时间已经不早了,几人随意地闲聊了一会儿,商量好明天早晨起来上山去祭拜亲人就打算睡下了。
景季同就带着时烟来到他之前的卧室,从柜子里拿出新的床单铺好。
时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眉头轻蹙忍不住发问,“阿同,奶奶的身体还好吗?”
景季同微顿,他摇摇头,自从回到家后他已经全部看了一遍,原本后院养的猪卖掉了,只剩下两只下蛋的母鸡,菜园的菜也被摘了个大概,估计是送给了邻家的婶子。
奶奶是个利索的老人,即使每个月景季同都会打钱回来,景奶奶也很少挥霍,甚至担心城里的孙子过得不好,每次打电话都是笑眯眯的,很少提起生活上的难处。
如果不是必要,根本不会主动要求景季同回来。
他站起身,摸了摸时烟的脑袋,“别想太多,早点休息。”
时烟伸手抱了抱对方,闷闷地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早。
景奶奶从鸡笼里拿出两个鸡蛋全都放在了锅里煮,配上些自家的酸豆角,清淡的米粥别有一番滋味。
三人顶着蒙蒙亮的天色往山上赶,树林茂密,两侧的山路在人类的踩踏下明显少了很多的植物,露水凝聚在草木之间,走动难以避免地沾染在衣物上。
景季同走在前面,手里的棍子不停地敲动,避免周围的虫蛇靠近。
直到温度渐渐上升,额头挂上些细密的汗珠后三人才勉强赶到了坟头前,四周人为竖起一层薄薄的石头围墙,中间隆起五六个厚实的土堆。
景家祖上是抗战年间逃荒过来的,在这里刚站稳脚跟不久就去世了,只能在山上专门开辟一块地盘作为祖坟,让家里的后辈时常过来修缮。
景季同将坟头周围重新长出来的野草和碎石都扔了出去,又将贡品摆上,最后结实地跪在前面磕了个头。
“爸爸妈妈,爷爷我来看你们了,恕孩儿不孝,未能堂前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