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743章 春天来了

杨连高向韦苍灵送上了礼物。

这都是他去吐蕃和去大宋期间购买的。

看到丰盛的礼物,韦苍灵黝黑、削瘦,满是沟壑的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

于是,杨连高安排自己两名亲信去凉山州做官的事,韦苍灵一口就答应下来。

大理各地的官,基本上都不是大理皇帝任命的。

大理各地的官,都是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

他们已经实质上拥有了统治该地的能力和权力,只是再由大理国皇帝颁发一个任命书,名正言顺而已。

大理国皇帝若不颁布这个任命,也不影响他是实际控制这一地区的人。

因此,安排一些小土官、小土吏,完全就是这些地方上的大土官一句话的事儿。

如大宋这般帝国,是完全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哪怕是个九品官,哪怕是杨沅这种封疆大吏,也是不能私相授受的。

吏部不颁发任命书,这个人就是不能居其位、执其政。

杨连高是在探望、送礼期间,顺势提出这个请求的。

事情已了,他们才真的聊起家常。

忽然听韦苍灵说舒窈表妹也在这里,杨连高登时大喜过望。

舒窈表妹在这里?

哪怕是没有世袭宰相高家女的身份加成,杨连高也是最中意由舒窈表妹做他皇后的。

和他一样,舒窈表妹拥有一身密宗神通。

而且,舒窈表妹修习的是“明妃六相大品般若心法”,在修行上,将是他的最佳伴侣。

舒窈表妹天生狐眼,妩媚天生,艳丽无双,姿色上也完全配得上他六宫之首的位置。

这么多年以来,他始终没有娶妻,就是为了等舒窈表妹长大。

杨连高马上就坐不住了。

又捱片刻,他便以去拜见姨母为由,匆匆下楼,向后边竹林赶去。

……

潭州(长沙),知州衙门。

春雨绵绵。

枝头杏被雨水冲过,显得娇艳欲滴。

年逾六旬、一身儒雅的刘锜,将一位蓑衣人让进书房,掩上了房门。

门外,蓑衣人带来的八名蓑衣侍卫,立即有两人按刀在门前肃立。

其余六人,分别沿游廊向左右巡弋过去。

室中蓑衣人掀下雨帽,露出一张白面无须的中年人的脸庞。

雨水顺着他的蓑衣滴到青砖地面上,很快积起了一片小水洼。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油纸层层包裹的密札,高高捧在手中,沉声道:“天子密诏。”

刘锜退后三步,撩袍跪倒在地,虽是年逾六旬,动作依旧矫健。

宋朝时候,皇帝的一般诏敕,在京官员只需听宣,不用跪接。

但到了地方的诏敕,官员是需要跪接的。

另外就是,如果是涉及人事任免的重大诏命,那么即便是亲王、宰相,也需跪接。

刘锜如今在地方任职,自然无需询问诏敕级别,下跪就是了。

蓑衣人将密诏郑重交到了刘锜手上。

这密诏,连他也不知内容。

刘锜捧着密诏,向天使微微欠身,恭声道:“天使请坐。”

那宫中太监矜持地点点头,在客座上坐下,端起茶来。

刘锜走到书案后,先冷静地检查了火漆封印,才拿起裁刀,小心地裁开。

室中光线其实足够用了,但刘锜还是先点了灯,把灯移近,这才淡定地取出密诏。

那太监喝着茶,眼角余光也在扫着刘锜的动作。

见白须飘飘的刘锜如此冷静,不由暗赞一声,此人果然有大将之风。

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省静宁县)人。

他和西军三帅臣吴玠、杨政、郭浩都是老乡,而且都是一个县的。

这位老哥任陇右都护时,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胜,西夏小儿夜啼,还真是被母亲用“刘都护来了”,恐吓他闭嘴的。

张浚巡视边军的时候,对他甚为赏识,进一步提拔了他,曾长期任职于川陕甘一带。

绍兴十一年,与金兀术一战,主帅张俊(注意不是张浚)为争功遣开刘锜,自己与杨存中淮上耀兵。

结果因为轻敌,杨存中、王德被金伏兵所袭而大败。

张俊仓惶南逃渡江,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只在刘锜部没有发生。

刘锜“按部位,整旌旗,最后徐行”,驻军历阳,奏请准许后,才从容渡江回归太平州。

这一比,愈发显得张俊无能,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不久,高宗在秦桧谗言下,罢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位大将的兵权,张俊见势不妙,果断投靠秦桧。

刘锜心灰意冷,自请退闲,被罢了军权,改任荆南府(今湖北江陵)知府。

十年前,他就以提举江州太平观的身份退休荣养了。

不过,三年前魏良臣认为如此名将,不应久闲,所以举荐刘锜任潭州(长沙)知府。

于是,老刘就蛰伏在潭州,做了三年知府。

如今,眼看任期将满,本也料到朝廷对他必然另有安排,只是如何安排,就非他所能知道的了。

那中官看着,就见刘锜认真地看完了密诏。

这份密诏不像是一份普通的任命诏书。

因为,他看的太久了。

刘锜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看完长长的一篇密旨,将它轻轻平摊在了桌上。

质料最佳的黄绸,在灯光下闪着黄金一般的光泽。

黄绸上隐纹的蟠龙图案若隐若现。

加太尉衔,任夔州路经略安抚使司,协同潼川路经略安抚使司杨沅,迅速解决利州东路温、郭两家内耗争端,对利州中路驻军进行全面整顿……刘锜把密诏的重点提炼了出来,思量了许久。

最后,他的思维忽然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

我是太尉,但,官家要我协同杨沅做事。

不出所料的话,这杨沅就是官家心中的储相了。

以他现在这般年纪,只要不栽跟头,他就是大宋政坛上,未来那颗最耀眼也最长久的星。

想到这里,刘锜不禁微微一笑。

他和杨沅虽然没有什么接触,但是对杨沅的丰功伟绩却并非没有耳闻。

对这个年轻人,他是很欣赏的。

……

川中建设如火如荼。

哪怕正旦期间也没有停歇几天。

当初秦国修秦直道,历时两年余。

但杨沅是在现有道路上进行平整、加固和拓宽。

而且他采用了统一标准,分段招商。

各地官府督建负责、吴渊任总监验收的办法。

同时他并不要求按照严苛的秦直道的标准去修建这条路。

因为他很急。

如此算来,一年的功夫,这条驰道工程,就能基本完工。

顶多到时候有部分路段,会因为特殊的山川地理情况再延后一段时间。

那就基本上不会影响他调动大军了。

剑州那边,也在为经略安抚使府建造新府衙。

王长生兼了“总工”,他跑去剑州府治所在考察了一圈儿,直接把原府衙加上周边三位豪强家的府邸圈并在了一起,采用了小调小修的方式。

如此一来,落成之期便快了许多倍。

至于那三位豪强,不但非常痛快地迁走了,而且只是象征性地收了官府一点拆迁费用。

杨抚帅一个人情,可比一笔丰厚的拆迁费用值钱。

你看现在的蓬州吴家就知道了。

这种情况下,谁会选择要钱?

他们只想要一样更值钱的东西:杨沅的面子。

杨沅建学宫、书院、博院的计划也获得了各界一致的拥戴和支持。

其实要做这件事很容易,只要把大家的利益绑定,满足各方需求就行了。

可是一直没有人去做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执政者的眼光见识或是思维方向问题。

能够抓住问题关键的人,他只要划个圈儿,圈里的一切就能被点化成金子。

四大学宫的计划现在已经超额了,变成了五大学宫。

这还是杨沅考虑到师资和生员的问题,禁止各地豪强踊跃报名,要扩大学宫建设的缘故。

其中,最先建成的就是“蓬州学宫”。

蜀学大家“木易先生”将在新年三月三于蓬州学宫讲学的消息,已向天下传扬开去。

官家本来就是蜀学信徒,闻言大喜,亲自题了一块匾,命人送往蓬州学宫。

也因此,蓬州学宫所需的匾额和楹联,都有各地儒家名士题写。

唯有蓬州学宫正堂的匾额位置现在还空着,那是给官家所题匾额留的位置。

至于官家写的是什么,目前还无人知晓。

和蓬州学宫匾额前后脚离开临安的,是杨沅的家眷。

在这春暖开的季节,鹿溪终于带着一家老小,赶赴川中,与郎君相会去了。

蓬州火器厂目前在建,做为吴家列为绝密的这处所在,用尽了各种保密措施。

核心制造部门的工人,用的全是可以暴力约束他们自由的囚犯,刑期至少在十年以上的。

哪怕只是在外围流水线上作业,每天接触的就是规格统一的一个部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普通工人,也是知根知底、相互承责引荐而来的。

而且每个部门的监工,全部都是吴家子弟。

当然,潼川府三台山这边,也没有干等着蓬州火器厂的建成。

在此期间,这边也在不断制造火铳、火箭、手雷、地雷等武器。

杨沅让甘泉接手了潼川府本地团练的指挥权。

而新式火器,就通过他们来学习使用、保养、装配、修理和以火器对西夏军队的操练演习。

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不断做出修正,尤其是战术战法的修正和改进。

杨沅这些日子,真的是忙的不可开交,心浮气燥。

偏偏,在他辛勤灌溉之下,嫣然和多子都有了身孕。

可大理的刀妃、蓬州的眉真,还都没有送亲过来。

也是幸亏杨沅事务太多太忙,有这些事情劳神费力,心火儿才压得住。

不然,以他所习功法造成的阳气太盛问题,没有这么多大耗精力的事情牵扯的话,怕不是要憋出病来。

吴幼瑶依然每隔几天就给自己剃一次发。

许是下山之后接触到了越来越多世俗间的东西,小师父开始懂得害羞了。

她觉得,如果在杨沅两位如夫人都有了身孕的当口儿,她突然开始蓄发,会被人笑话她不要脸。

不过,她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幻想她长出一头秀发的模样儿来了。

她甚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用眉真侄女留下的妆粉,悄悄地打扮过。

她描了眉,点了唇,敷了粉,对着镜子,好奇地顾盼。

如果只是远远看她午夜对镜的动作,颇有一点“画皮”的惊悚味道。

这还真是一个躁动的春天。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