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980章 许老师继续没

1979年,4月。</p>

东北春暖花开。</p>

小旭在第十五中学念书,寒假过后继续上学,今年中考。</p>

原本上,她想进芭蕾舞团没进去,便进了话剧团当报幕员,混到83年应征林黛玉。现在呢,可不想演林黛玉了。</p>

她要当文豪!</p>

她要当大亨!</p>

她要去见张俪!</p>

这日午后,父母不在家。</p>

小阳挨件试母亲的衣服,在镜子前扭来扭去,小旭盘腿坐床上看报纸,新一期《中国青年报》。</p>

6千多字的小说,登了一整版。</p>

【青年习作】</p>

《喜欢你》</p>

作者:陈小旭</p>

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除了青春期那点朦胧骚动,最鲜明的有两点。</p>

一是女孩子主动追求男生。</p>

二是男生奔赴前线,女孩子也毅然成了一名军医,同赴战场。</p>

在最后,有这么一段话:</p>

“你不用劝我了,我做出这个决定不仅仅是因为你。”</p>

“我不太明白。”</p>

“我喜欢你,我热爱这个国家。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同时,还能喜欢你;或者说我在喜欢你的同时,还能做我喜欢做的事。</p>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美好的东西……”</p>

普普通通的一段话,放在谈情说爱羞于出口的1979年,就是胆大妄为。</p>

像《追捕》里,真由美骑马而来,杜丘问:“你为什么要救我?”</p>

真由美说:“我喜欢你!”</p>

哇,这句台词不知震撼了多少男男女女。</p>

保守势力顽固,改革开放却是不能回头的,这篇文章还是刊登了。</p>

小旭读着自己的文章啧啧摇头,yishi形态的东西太多了,等到80年代就好了,那真是文学的黄金年代。</p>

“姐!”</p>

她正看着,小阳忽然凑过来:“爸妈什么时候回来啊?”</p>

“你饿了?”</p>

“嗯!”</p>

“我带你吃好吃的去。”</p>

小旭心里高兴,难得姊妹情深一回,穿衣服穿鞋,又翻出户口本和几张粮票,拉着懵逼的妹妹出门。</p>

外头空气干燥的很,穿蓝色制服的随处可见,偶尔听到自行车的响铃声。</p>

先上公交车,小旭交了一毛钱,忽然想起许老师带自己坐公交的情形,不免又是一黯。</p>

下车便是一家国营馆子,穿白大褂的服务员矜持而骄傲,她给了饭票:“二斤馄饨!”</p>

“姐,吃得了么?”小阳扯扯衣角。</p>

“二两馄饨你吃不了嘛?”</p>

小旭自顾自坐下,小阳掰指头算,嗯嗯嗯???</p>

这年头的面食,是按皮儿算份量,一斤馄饨指的是一斤馄饨皮儿的量。</p>

很快,两大碗端上来。</p>

她搓搓手,哎呀,自打年纪越来越大,饭量就越来越小,过60大寿那天才吃了两只大龙虾。</p>

于是抄起筷子,气吞山河!</p>

旁人见怪不怪,这年头的人都能吃,尤其半大孩子。</p>

小阳也很努力,吃了半斤,毛干鸟净。小旭差这几两就没饱,又买了点炉果当饭后甜点。</p>

“姐,我们会不会被打死啊?”</p>

“炉果好吃嘛?”</p>

“好吃!”</p>

小阳嘬着炉果,自己忽然想开了:“打死也值!”</p>

二人走路消消食,慢悠悠到了邮电局,排队进去到柜台,摸出一张稿费单和户口本:“同志你好,我取稿费。”</p>

“稿费?”</p>

业务员扫几眼,小姑娘一只,扎俩小辫,旁边跟个更小的。</p>

“对,是我写的,您看!”</p>

小旭又取出报纸,笑道:“我是第十五中学的,听到自卫反击战的消息,就写了这篇文章,我也没想到能刊登呢。”</p>

哟嚯!</p>

业务员不再怀疑,周围人听到也凑了过来。</p>

“哎哟,太厉害了了!”</p>

“这才多大啊,十几岁吧?”</p>

“这就是报纸上说的那个,那个……神童!”</p>

“对对,神童!小姑娘,你会不会也到北京跟总理下棋啊?”</p>

话说改革开放伊始,由于之前憋了太久,显得什么都焦虑、急切。比如在1978年,国家成立了中科大少年班。</p>

当时有三个神童代表:宁铂、谢彦波和干政。</p>

万人瞩目,名噪一时,结果一个遁入空门,一个销声匿迹,一个精神病。</p>

小旭呵呵应付着,领了稿费闪人。</p>

小阳不知是做贼,还是怕贼惦记着,一路鬼鬼祟祟,进家门才哇啦哇啦乱叫。</p>

“姐,你太厉害了!”</p>

“那是多少钱啊,快拿出来数数!”</p>

“啊啊啊,真是你写的嘛?”</p>

她姐把信封一甩,小阳屁颠屁颠把门锁上,哗啦一倒:“1,2,3……48块钱!天啊!”</p>

(此处参考马卫都81年的《今夜月儿圆》,拿了65块钱稿费)</p>

小旭淡定,甚至鄙视了一下许老师:辣鸡!有这个又能成名又能赚钱的路子你不走,竟然带着我卖布包?</p>

HE……TUI!</p>

“砰砰砰!”</p>

“砰砰砰!”</p>

“干什么呢大白天插门?”</p>

小阳手忙脚乱的把钱收好,小旭开门,正是父母亲。</p>

“你俩是不是又淘气呢?饿了吧,我这就做饭。”</p>

陈母解开围巾,就要进厨房,然后听大女儿来一声:“我们吃完了,下馆子吃的。”</p>

“啥?”</p>

还没等陈父打开抽屉查饭票,大女儿又道:“爸妈,跟你们说件事。”</p>

陈总气势一开,把钱一张张排在桌上。</p>

“我给《中国青年报》投了篇稿子,这是稿费。”</p>

“……”</p>

“……”</p>

一个小时后,父母勉强接受了女儿忽然变作家这件事,陈父结结巴巴:“那你,你以后……”</p>

“上学呀,继续写文章,弄不好给我特招进大学呢。”</p>

小旭把钱推过去:“这钱你们拿着,算补贴家用了。”</p>

见父母还要讲,小手往下一压:“一切我心里有数。”</p>

…………</p>

半个月后。</p>

小旭放学回家,刚拐进胡同就见门口挤了一堆人,有眼尖的发现,猛喊:“回来了回来了!”</p>

“哟,小作家!”</p>

“什么小作家,是大作家!”</p>

“妈呀,我看着这孩子长大的,谁想还能当作家,上哪儿说理去?”</p>

“滚犊子,孩子出息大家光荣,你眼红个粑粑!”</p>

“姐~~~~~”</p>

小阳拉着长音蹦出来,满面红光,无比骄傲:“那都是你的信,用车拉呢!”</p>

“尽胡说。”</p>

“真用车拉的,好几麻袋呢!”</p>

妹妹夸张比划着,小旭艰难挤进院子,里面人更多。七大姑八大姨像看宝贝似的盯着中间的几个麻袋,却谁也不敢上手,场面一度滑稽。</p>

“妈?”</p>

“小旭,哎哟,哎……”</p>

母亲也是激动万分,讲不出话来,还是小旭客客气气的把人请走。众人一边议论一边稀奇,这孩子一向个性,怎么突然八面玲珑的?</p>

剩下仨人,费力的把麻袋拽进屋。</p>

她叉腰皱眉,低估了,低估了!《中国青年报》全国发行量几百万份,这篇文章带来的影响力远超预料。</p>

等陈父下班更乐,一家人吃完饭就拆信玩。</p>

小旭看了几封,有写读后感的,有请教人生问题的,有交朋友的,也有强烈批评的……</p>

总体上,大家对女孩子主动追男生表示惊奇,以及从最后那段话里,又延伸出对人生价值的讨论。</p>

只能说,不愧是这个年代,思想和身体都在放飞。</p>

她想了想,坐在灯下又开始写第二篇。</p>

写着写着暗笑,看来小俪要输了!</p>

二人首先面临的问题,肯定是如何离开家乡,到京城,到魔都,到羊城这些与外部联系更密切的地方……</p>

她倾向于留在国内,张俪自然想出去布局,毕竟这个时期,国内很多事情都有限制。当然前期需要积累,名声、财力、人脉等等。</p>

二人心照不宣的,谁也没说自己的计划,比着谁先成功。</p>

全家人不敢打扰,齐齐在里屋闷着。听外面有动静,陈父出来问:“写完了?”</p>

“没有,活动活动。”</p>

“哦,刚才忘跟你说了,今天又有封信。”</p>

陈父取出一封来自战旗文工团的信,小旭一把抢过来。</p>

她和张俪联系上之后,隔几天就写封信,频率从未断过。不能打电话,木有微信,只能鸿雁传书以解思念。</p>

此刻,她迫不及待的拆开,按照习惯,这封应是回复自己上上封的内容。</p>

结果里面就一句话:</p>

“我去魔都喽!”</p>

小旭:(╯ ̄Д ̄)╯╘═╛</p>sxbiquge/read/43/43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