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左伯他们的故事
很多年前,在马元侠发配边疆,还在陕西砍鞑子,俞祖铭还在京师表演“艺术体操(考武举,武术嘛,后世不就是艺术体操)”的时候,年仅三十余岁的左伯,在这盛产狠人的辽地地界,就有了名气。
早在孙承宗孙督师组建辽西军团之前,他就是正五品千总,后世妥妥的加强营营级主官。
那可是实打实的一路砍上来的,不带一点注水,光在这辽西地界,算单杀之功,就砍了不下六十个老铁,含铁量很高(不掺杂百姓冒功)。
从他入行军伍开始,那时的大明,就已结束万历中兴的短暂盛世,正式地步入了王朝后期,可谓是四方鞑虏觊觎,江山风雨欲来。
大明集团,连着换了三任董事长(崇祯、天启哥俩他爹地命短,猝于红丸案,享位一月),而他也响应三位领袖的号召,拎着一把破旧的斩马刀,从大明西北之地一路砍起,经陕西固原、榆林、后调山西大同、宣府、然后辽东沦陷,他也随队抽调,由天启初年一路砍到了山海关,后在孙承宗时期,一路砍到了辽西一带。
其间度过了十余年的军伍生涯,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拼杀,可谓是四朝老兵,边军骨血。
而那时的李佥事大人,还不过是一个正六品级的千户官,跟着那时的参将满桂大人,天天忙着种田插秧,开心的不得了。
(即屯田,是孙承宗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
孙承宗此人之功绩评价历史上也有一些争论,说他耗费国力,施行“长臂防御”。但客观来说,他在屯田和巩固大明边防的功劳上,是值得称颂的。而且,如今学习历史的人,不再照搬特殊年代的历史盖定,长臂防御?说实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你见过失去的领土,还能在本朝拿回来的么?
若不顶前防御,在失去战略空间后,国土少一寸,地图从此少一角,若没有宁锦防线,后金轻易地就能顶到大明边关,他可以肆无忌惮堵得从边关的任意一个薄弱点打进来,年年来,年年来,整个大明万里边疆都在他的铁蹄威胁之下,那就不是皇太极五入中原了,而是五十次!
那耗费的国力财力,根本不是每年投个几百万两军费能堵得上的。因此,个人观点,孙承宗此人,历史上是应当被正面称绩,而且论品行与私德,此人,堪当完人两个字。)
而且左伯一家,俱是满门英烈。
左,这个普通的姓氏,在左屯卫可不一般,因为前任左屯卫指挥使,也姓左。他俩,不仅是一个姓,更是堂兄弟关系。
堂兄那时还是左屯卫指挥同知,还是游击将军的时候,就管不住他,日常和人斗勇打架,触犯军规,更是常态。
马泽宇刚来左屯卫的时候,就见到他和锦州大营的亲军千总争执物资的配额,他仗着资历老,不光推搡那人,而且还提出与那些亲兵单挑定配额,结果人家一个人就挑翻了那边几十个军中好手,确实身手了得,彪悍异常。
可惜,左伯年轻的时候,骁勇彪悍是不假,但缺点也很多。
左伯这人,早年间也是个混不吝的主,性情十分凶厉,一言不合就要拔刀的那种。他素来脾气就爆,举止粗鄙,不喜欢军规约束,走哪都是各营将领眼中的刺头,还是这两年步入中年了,性情好些。
孙督师被排挤离任后,辽西军团时常拖欠军饷,那可不是一个月一个月的拖欠,那是连年累月的拖啊,下层武官和士兵日子过不下去,经常闹饷,甚至打砸粮库殴打朝廷派来的文官的事都有发生,左伯那时年轻啊,性子烈,素来就是个刺头,每次闹饷就他冲得最前面,结果……就被夺官降职了,还是那时候满桂大人在,保下了他,不然命都保不住。
本是正五品的朝廷武官,夺了官,就给降为正七品的不入流的武官,左伯那时性子烈,资历又老,不管去哪个募兵营当哨副都没人镇的住,经常和上级打架。
满桂大人原本是很喜欢他的,左伯年轻时是真正靠一刀一枪,用军功升上来的,而且经常被派去打头阵,本是个能堪当先锋大将的参将之才,满桂大人之前想磨磨他的性子,见此,大为失望,直接连将两级,降成正八品总旗。紧接着,左伯就给调去边墙守边,彻底闲置了。
但他还不安分,各个堡所的百户长都压不住,屡屡上书言祸,都说受不了。
这还是自打马元侠来了以后,凭借着单骑斩杀八旗贝子之神勇,一战成名,直接拿下了辽西第一剑客的名号,左伯才终于找稳了一个堡所,主动求堂兄给自己调去马元侠那里,真心接受了自己身处的现实,安安稳稳地当了一名边军总旗。
毕竟能在马元侠手里干事,也不枉他当年“左二爷”的威名。(他堂哥当年也是满桂大人手里极为骁勇的一位猛将,在整个辽西军团都排得上名号,人称左虎爷,要是满桂大人在世,老指挥使现在也得是个副总兵级别的大将。)
对于马元侠,凌云堡这些人俱是发自内心的崇敬,甚至可以说,是崇拜。
说起来,马元侠此人,是有点大侠的“作”,但更有大侠的“势”,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往往是领袖才具备的独特魅力,不然怎么镇得住这帮军中最为桀骜的老卒,要是年轻时没有犯下那等滔天大罪,至少如今也是一尊名赫朝野的大人物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每个时代,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中,都有偶尔几个不世出的,堪称本领超群、武艺冠绝当代的绝世强者,但能力压群雄,风华盖世,被称为盖世强者的第一人,整个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也寥寥无几。
而马泽宇的父亲马元侠,就是在万历后期崛起,名号响彻万历、泰昌(享位一个月)、天启、崇祯四朝长达十几年之久的一位盖世强者。
同时代的亿万人当中,论武艺,论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魅力,无人能与其比肩!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
这样一位盖世强者,如何当不得你的堡主大人?
当然,左伯也没有吹牛,上次后金一个扎栏加数百“披甲人”前来“拔关(拔除关隘哨所,几乎年年来)”,非要啃掉这个硬骨头,足足两千人的人马将凌云堡围得里外三层,附近几十个堡所墩台都吓得卷铺盖跑路了,可后金愣是叫嚣了一个月却也没啃下来。
[明代的长城防御体系,按照镇城——路城(营级)——关城(驻守主要关隘的千户级单位)——堡城(通常配备一个百人队的兵力)——敌台(墩台)——烽火台等军事格局布置。]
[披甲人:即后世皇太极创立八旗汉军时的前身,地位高于后金奴隶身份的汉人包衣,这些人本为汉人,是在明金交战的数场大战中,投降或被俘虏的军户。在八旗每个牛录中,人数还不少,以当前时间计算,在整个后金八旗当中,不下一万大几。
这帮人本就世习军阵,战斗力不低,还拥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于汉人家丁,有财产权,但没俸禄,要是有功,可以封赏抬旗成为旗人。当然,此时的1632年,这帮披甲人还未成为后世的八旗汉军。]
以两百人的兵力,独自抵挡十倍于己的敌兵,凌云堡之强,这是公认的事实。
“凌云老卒”全军闻名,他们都是满桂大人和赵率教大人的遗部,原本就是各边镇的老兵,辽西军团成军十年之久,剩下来的精华可不多了,要是不被关外的本地派排挤的话,这些人少说个个都得是队目级别的基层骨干了。
这是对抗东北第一悍匪武装——后金的第一线,十几年的战斗下来,战争双方的对抗烈度,后世史书还是着墨少了,除了寥寥几个孙督师、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这样的领袖级人物,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猛将都被那浩瀚的历史所淹没,更何况是这些一批批送上前线的基层将士。
明末明金两方的对抗烈度,极为惨烈。财力上,明朝为此连年财政赤字,高达数百万之巨的白花银子年年投在这个长不过四百里,宽不过几十里的片隅之地。军力上,一到战火燃起,关内各边镇的将士,可谓是整营整营的往里填,一波波的往里送。
片隅之地成了明廷巨大的财政黑洞,可为什么每年还要耗费海量白银砸下去?用无数边关将士的血肉之躯去阻挡后金的刀锋?
因为那不是史书上什么几年一次的大战,什么一城一地的厮杀对垒,而是常年骚扰,月月劫掠的一关堡一关堡的惨烈争夺,这之中能剩下来的,何其宝贵。
这些人都是十几万埋骨他乡的关内边军里,剩下来的老卒。还有一些三三两两散落在辽西军团各处,都是辽西军团的精华,真正的军中“骨血”!
这两百人之中,半数以上军龄都在十三年以上,平均军龄都过十年,从天启至今,十年间,关内边镇一批批送人过来,十几万人当中,六年以上军龄的,都不过寥寥数千人而已,更何况是十几年军龄的,真正的老卒。
凌云堡的那些叔叔辈们,若是细细说起来,个个都有故事,不光军事技艺老练不说,个个还很能打。
以一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