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马太师 马氏一门
蒙古大军吃着火锅唱着歌,本想入关后好好劫掠一把,怎奈刚翻过围墙,人名群众还未看见,便在此处溜达之时横遭重击。统帅阿勒坦汗还未反应过来,这两千个砍鞑专业户就已冲杀至自己的中军帐前,他吓得慌忙后撤。
一连退了半里远后,他拎起缰绳摸着脑袋,左思右想,也猜不准明军是何套路。
区区两千人就敢冲进我部十数万大军之中,玛德,找死也不是这么急的吧?
可这帮人实在是凶悍难挡,他们浑身皆覆铁甲,技战术水平很高,简直个个以一当数人,且仗着关西大马的爆发速度,强大的冲锋势能让他们手中挥舞的马刀,有如数百斤重锤挥舞之力,简直是刀刀暴击,刚一没阵,前排的蒙古骑兵有如暴雨吹落过的芦苇荡,连片连片地倒下。
最当先的那位,“血肉模糊”的狠人,更是有万夫不当之勇,别人是真的在砍人,他倒是像是在刷怪,且还是一组一组地杀,每挥一刀,面前必有五六人倒下!简直是刀刀暴击,一刀三千血!
不消片刻,他的身后就有百来个鞑子排成一条“血毯”,仰倒在血泊之中。
此人之战力,恐数百甲士亦不可敌也,而且更可怕的是,他是真的不怕死。即使身遭数十创,仍能见其悍不畏死地向前冲杀,丝毫未减速度!
这等不世狠人,哪怕是阿勒坦汗见了,也有些胆寒。(当然,这时的阿勒坦汗还未认出远处那人,就是当年因射虎救驾,被自己赏识后,命其随侍身侧的汉人奴隶。)
蒙古人作战风格十分彪悍,但他们彪悍却不彪傻,遇到此等“绝世”级别的狠人,即使是我方组团上去,亦是眨眼间便被团灭,因此,交战数十息过后,个个争相后退,恐沾其刀锋。
待杀穿蒙古中军之后,他的面前竟再无一人胆敢上前阻其刀锋,这简直是在开挂,小说也不敢这么写。
遥望那位浑身浴血、一刀一个满级特效的不世狠人,仍在悍不畏死地往自己这冲杀,阿勒坦汗心中畏惧不已,他根本不敢松下缰绳,忙不迭地往向撤逃。没办法,这等狠人不怕死,可自己怕啊。
此人杀气极盛,兼之武艺绝伦,时年三十七岁马芳,仍在盛年时期,正处在武力与体力的顶峰,当他拿起砍刀,他就是战场上无人能挡的一尊杀神,那等老练的砍人技艺和决勇的战场杀气,一般的砍王见了也得喊大哥,诸如什么军中猛将或是百战之将见了,亦是肝胆俱颤的恐怖存在。
战后,不知明军虚实的阿勒坦汗,一连退却十几里后,仍心存忌惮。他不敢再深入明朝腹地,当即下令全军北撤。京师之危,骤解。
是役,马芳浴血奋战,身中数十创,连着砍烂了三把马刀,坐骑也被射杀,顶着数道深可见骨、血水潺潺的入骨刀伤,仍能率领两千精骑,将十几万蒙古土蛮杀得丢盔弃甲、慌忙后撤。
战后,明世宗朱厚熜听闻此战经过,连连感叹道:“勇不过马芳!”而蒙古军中也深知马芳威名,尊称他为“马太师”。马芳之勇猛,从此一战成名。
马芳是鼎立马氏一门将星世家的开创者、奠基人。他一生征战边陲,战功辉煌,是个奇人,亦有奇遇。
他年少多难,幼年被鞑靼游骑掳掠,少年替俺答汗放养马匹,青年逃回明境、投奔至大同军营后,时任大同总兵官周尚文,闻其经历大感惊奇,即刻任命他为哨骑队长。此后,他身经百战、果敢当先,从一名队目干起,一步一步累功升任千户长。这之中的十二、三年,他的故事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可修饰,唯有“勇!”字可言。
某位砍王说: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彼时的砍鞑新秀,老马,放下那本《我的奋斗》后,点点头:俺也觉得!
是的,机会总会留给“敢握刀”的人。
公元1550年六月,“庚戌之变”爆发,阿勒坦率军寇关,进逼大同,兵威浩大、边军难挡,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八月,阿勒坦自古北口入,杀掠无数、边地危急,却无一将敢阻。
九月,时任千户长的马芳,带领千余部众,于怀柔遭遇了阿勒坦主力,仅是小小千户、兵寡无援的马芳,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奋勇冲杀,当场阵斩阿勒坦麾下大将,一战迫使阿勒坦暂退。此战过后,马芳一战立威,紧急升为游击将军,并,独掌一部。
两个月后,蒙古骑兵聚众而来,迂回至山西威远(后世朔州市右玉县威远镇),大肆掳掠。这次蒙古人学聪明了,不敢四散游荡,而是集结成军、布列成阵。明军这边也组织了数万兵力迎敌,双方准备大摆一场。
这次马芳升了官,名为游击、实为主力,部众聚集了三四千人,一战立威后,他成为明廷的当红炸子鸡,领命为先锋。
原本朝廷的意思是,让他发挥个半成实力,牵制就行,不要多消耗,等后方“乡亲们”铺盖都卷好了,咱们再跟鞑子们开干。
因为当时的蒙古大军摆下战阵后,虽没有速度优势,可兵多势众、方阵严密,按道理,是没有打先手或者突袭的机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般的砍王可能就点点头,拿出地形地图,准备摆阵接战,可“不世砍王”是如何练就的,能按套路来,还叫“不世”?
马芳放弃了摆阵阻敌的战术,而是将部下人马全部游动起来,伺机寻找机会。多年在鞑靼部落生活的经历,马芳对蒙古人的战术风格非常了解,他不仅有“勇”,亦多谋。
他看穿了蒙军用孱弱骑兵引诱明军中伏的圈套,因为游动灵活,他便将计就计,反将蒙古大军引入身后明军伏击圈,双方血战一个白昼,蒙军中伏大败,损兵折将,遗下了无数尸骸后,慌忙逃撤。
得胜后,明军高层以为敌人已退,纷纷松一口气,准备回去喊乡亲们回来,给国军们烧水造饭、慰劳慰劳。
一众欢欣庆贺声中,唯独马芳摇头不语,他依靠过往的对敌经验,冷静地判断出敌人必然卷土重来,力劝明军高层在野马川布防。
庚戌之变爆发的前一年,一代名将、“飞将军”周尚文,也是马芳的恩师、伯乐逝世,接任的高层少有大略,众将皆不以为意。不过当时的马芳太过耀眼,情商又高,上下都很喜欢他,高层知道了明廷准备超格升其为正二品都督佥事的消息,不想伤他面子,于是让别部兵马随马芳前去布防。(正史记载中,马芳是个情商极高的人,要知道为帅者,非比冲锋陷阵的将军,除了勇,更需谋。)
紧接着,蒙古骑兵果真杀来,他们留下辎重和二线部队,再次集结三万多人的主力精锐,搞了个回马枪。敌方占据优势兵力,且十分小心,不敢再浪,一遇明军,便立即摆阵、步步逼近,看这架势,非要逼着明方接团。
敌众我寡之下,马芳毫无惧色,他命别部莫慌,先去后方吃瓜,自己亲率部下精锐断后。
这时的马芳,连着拿了数张升职奖状后,部下汇聚了很多精锐,连番大胜,部下士气极高,个个如狼,嗷嗷直叫。因此,彼时的马芳,仅率数千人,便能在正面战场上,与数倍于己的蒙古大军,打得有来有回。
血战十数轮过后,一场以少御多的防御战,竟然将数万蒙古大军胖揍得不行,蒙古大军争相溃逃。马芳见机立刻转守为攻,拎起卷成麻花似的大砍刀,暴喝一声:“玛德!……追!”
于是,这位不世砍王高声一喝,带领数千个砍鞑好手,硬生生地跟着数万蒙骑的屁股后头,狂追了二百里地……
仅剩两万余人的蒙军逃无可逃,在山西泥河(后世山西朔州市朔城区)被马芳撵上后,只得返身接战,于是……再一次被马芳击败,除了七八千个跑得快的,余者,半数落水、半数遭屠。
后方吃瓜高层闻芳竟然孤军大败蒙军主力,还一路撵了人家二百里地,齐齐呆滞、欲口无言。紧接着,当军报传来:是役,芳连战连捷,以四千勇壮精骑,大败蒙军三万余众,并追敌二百里,迫敌落水争逃,芳部简筹,此战,共歼敌二万余,缴获战马、甲械、钱粮无以计数。
此等悍勇,自有明以来,唯今日可见,众将不禁仰天长叹:“名将将出,名将将出啊!”
以十三年的底层军官经历为厚积,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大放光彩、薄发冲云,迎来了那个时代唯属于他的时代高光。
这一年,他先升任宣府游击将军(从四品或正四品),同年,继而破格提升为正二品都督佥事,至年末又加封为正一品左都督。
五年后,屡战屡败的阿勒坦,再次卷土重来……紧接着,前文中那一战便发生了,阿勒坦是个“好上级”,再一次“助”马芳成就“马太师”之名号,至此马芳威名之盛,蒙古不敢敌也。
紧接着,自马芳挂帅后,明军由被动防守改为主动出击,屡有奇功,创造了不少经典的千里奔袭战、闪击战。
那位阿勒坦汗年年嗷咧,来一次便被暴揍一次,打着打着,直到十六年后,马芳以勇冠边帅之武功,借蒙古内讧之机,强势威逼阿勒坦向明朝称顺义王,达成“隆庆和议”,至此,边疆再无大战发生。
『隆庆和议:1571年,阿勒坦接受明廷册封为顺义王,此议达成后,其后六十余年时间,大明边疆,蓟宣以抵甘固,边民生息、双方互市,蒙汉双方自此罢兵休戈,安定下来,少有侵扰。
甚至又过了十余年,直到明朝灭亡,鞑靼与明廷之间亦无大战发生,隆庆和议是历史上,一次极为成功的和议,后世多有赞誉。它能成功,除了朝堂上,以张相之谋略为推动,军事上,更以马帅之武功为势。至此,真正以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马芳出身寒微,起家时也不高,有过赏识却无过高拔助,历时十三年始为将,这之中,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一线拼杀,可谓是大浪始淘金,血海显峥嵘。
从1550年显露峥嵘,再五年后,一战成就“马太师”之名,紧接着,便挂印执帅,协赞“隆庆”合议,真可谓以一己之力,硬生生打出了百年太平,古之名将,莫过于如此!
他的故事在三百年后,名气渐渐不显,可在满清统治时期,他的故事和传奇经历,在一些曲艺、戏曲作品中,马芳马太师之名那可是清朝百姓争相膜拜的顶流存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马氏一门从曾祖时期算起,马栋、马林兄弟二人同朝为总兵官,家族权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二人镇守各地,各自建功立业,家族由此开枝散叶,并分宗建祠、分开定居。
自高祖马芳、曾祖马栋相继逝世后,曾祖父的三个儿子,以祖父马焕为族长的这一脉开始在高祖老家宣府蔚州(后世河北张家口蔚县)定居。
二太爷爷马椿,官至卫指挥使,可惜他英年早逝,未有子嗣留存于世。
三太爷爷马林万历二十七年擢署都督佥事,任辽东总兵官,于“高淮乱辽”时期被高淮诬劾,夺去辽东总兵官职,后复官领命镇守开原。当年萨尔浒大战后,四路大军中独领一路的马林及其子马燃、马熠父子三人皆殉国,余下三子马炯、马爌、马飚他们那一脉,自此在山西大同府、也就是高祖马芳起家之地定居。
高祖父马芳为家族挣了一个世袭卫指挥同知的勋爵,曾祖父逝世之后,朝廷也有优待,追授了正一品的左都督谥勋,并且也给了世袭正五品卫佥事的勋爵。
曾祖父这一脉中,家中祖父和长子还在,祖父是太师长子长孙,年纪只比其三叔马林小十四岁,是公元1569年生人,他十二岁时,太师逝世,十八岁承袭了高祖的勋爵,一入军中,便为游击将军,守关御敌数十年,经验丰富、作战勇猛,在万历后期亦累功升为宣府左协协统,官职从二品副总兵。
从父亲连连喟叹的话中,马泽宇能听出来,要不是当年那事,时年五十三岁,仍在壮年的祖父,很可能接任宣府总兵的官职,继续延续祖辈功名,不坠父辈家业。
说着说着,父亲口中又在喃喃自语,都是他自个小时的趣事,马泽宇已有微醺,从父亲的口中,马泽宇才第一次真正了解——什么是将星世家,什么是将门传承!
听父亲说,大哥马泽乾在十七岁的时候,随大伯出征,就能单骑冲阵,阵斩敌方数十名悍勇,三年前,年仅十八岁,更是单骑追敌上百里,亲手擒获敌方一个鞑靼部落的头号勇将,获得“勇冠马伯(伯字,古时称呼家中老大)郎”的称号。
随后大哥每年随父出征,年年征战,大小军功不下十几,更是累功已经升到了从四品游击将军。
虽然年初刚报上去,流程还没走完,还未正式敕封、腰牌印信还未来得及授予,但都司和兵部那边,都已回复了确认公函,只待今年春季,兵部统一下发的宣府、大同武官铨功名录一颁布,这就是妥妥的一位英年将军了!
虽比起吴三桂这等、未满二十岁便成为游击的少年将军要晚一年,但大哥亦不差。毕竟吴三桂有高起潜的提携,少年将军的名号,自身实力和战功占七分,另外三分也是有点水分,他的升官之路早已铺平妥当。
而大哥是在家族势衰、且马家正遭宣大巡抚排挤时,逆势而起,真正靠无可争议的战功实打实拼杀出来的,论个人武艺和领兵才能,丝毫不下后者。
若要放眼整个明史,二十一岁就当将军的人物,历代也就寥寥几个。
马氏一门对这位大哥寄予厚望,他出生于公元1611年,高祖父生于1518年,相隔近百年,却被誉为自高祖诞生后,家族百年来又一鼎业之栋梁。
马泽宇相信,若是大哥这样的人物,继续延续““勇冠马伯郎”的威名,假以时日,羽翼能成,那将来在青史当中,必是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方名将!
至于二哥也不差,他性子是灵动活络不假,可带兵作战亦奋勇当先,一身武艺也是同龄人中难以企及的武魁水准,即使放在三万人的锦州大军中,也是一流高手的层次,这两年跟着大哥守关御敌,亦有大小军功累累数笔,想必不出三年,定能像大哥一样,也是一员掌兵将军。
『正史和野史中,对于马芳和马氏一门记载很多,笔墨不少,其人和家族,虽然后世的知名度不高,但论功绩和忠烈的气节,可谓真正做到了“精忠报国、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其家族家风很正。
马芳本人也是历史上了不得的一位抗蒙名将,十余年为大帅,威震边陲,战功辉煌,以武功之盛协赞“隆庆和议”的达成。若论功绩,丝毫不弱于四大名将中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另外三人。
他以自身的传奇经历为“墨”,以一把卷刃了无数次的老旧斩马刀为“锋”,在那幅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华夏战争史上,为身后的华夏儿女,谱写了一部从奴隶到名将的绝世传奇!
后世清朝编著的荒唐历史中,对于明朝的很多大人物泼过不少脏水,却独独对马芳及其家族给予高度评价和称颂,清朝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明史》中,曾给予高度评价——“马芳三代为将,父子兄弟先后殉国,伟矣哉!”
明朝诗人,尹耕,那句“威名万里马将军,白发丹心天下闻。”更是流传甚广。
其家族也是世代从征,可谓是满门忠烈,堪比明朝版的“杨家将”。具体故事,各位可以自行查找,在此省下篇幅,马芳此人和马氏一门,实在不应该被历史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