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馆驿招待(一1准备)
士会就坡下驴,赶紧把刘康公、原襄公送至位于国都新绛外郭城中偏东南地段的馆驿宫舍之中。
当时的新绛城是晋景公新建的都城,面积比原本的翼城要大得多。所以,随之迁到新绛的诸位公卿大夫都能够有自己的“家”。
不过跟后世电视剧中所呈现出来的“家”不同,这时大臣们的“家”,不是简单的府邸那种结构,而是像在一座大城之中的一座一座独立的小城一样。不过城的面积小一些,城墙的高度也很有限,当时称之为“卿城”。
就新绛城来说,建筑面积最大的就数供奉祭祀晋国历代先君的宫庙为大,其次才是晋景公住的公宫,然后再数就是馆驿宫舍了。
而且就地理位置来说,馆驿宫舍的选址也很讲究,在新绛城的东南一带,这里向西不到一里地就是公宫,便于东道主的晋景公召见。而向北则紧挨着祭祀先君的宫庙,便于使者们到了晋国之后到大庙中的祭拜。
就面积来说,算是十分广阔的馆驿之中,此时负责接待往来使者的官员,是馆驿大夫籍谈。这是一个办事利索,能察言观色的年轻人。
承了他籍氏父祖的光,籍氏虽然不能跻身六卿之列,在晋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大族。但是,当年籍氏第一代宗主孙伯黡,也是晋国公族子弟,以司典大夫的身份,一度署理晋国指政正卿之位,为晋国立下不少功业。
所以,作为他的后人,籍氏一门宗主向来都能做晋国负责典籍的官员——司典大夫。
春秋时期,那时做官也好,作工也好,一般都是世卿世禄的,也就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子承父业。籍氏子弟也因此大多都能够熟读典籍,对于晋国历史乃至天下的历史多少都能了解一二。
籍谈便是这一代中的佼佼者,不过他的佼佼不在于他比其他籍氏子弟更知道多一些典籍故事,而在于他与其他籍氏子弟读书读的多、心眼不活泛不同,他是一个能言善辩之人。
有时候,别人一个颜色的变化,籍谈都能把握住,就能顺着别的思路去把原本该说的、真实的内容硬生生给曲解到别人满意的角度去。
本来,这样的子弟,应该不受历来看重典籍掌握程度的籍氏宗主的看重。
可是,也该他籍谈命好,竟在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当时还是中军佐的士会所赏识。那时候的士会正好要到雒邑去调平王室内部大臣的纷争,为了说话有根有据,便携带了不少典籍随自己前去。
籍谈这年轻人就是随行的安排典籍的杂吏人员之一。路上有一次,士会与他偶然交谈,发现这年轻人很有交际和语言天赋,认为他去主司典籍有些浪费人才了,倒是觉得他十分善于交接,可以做个使者之类的官员。
所以,自年前以来,身为执政正卿,在晋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大臣士会,竟然亲自出面,把籍谈这个年纪不过二十的毛头小伙子,安排到这新绛城中的馆驿宫舍,来做一名负责迎来送往的馆驿大夫。
馆驿大夫这个职位,说高不高,但是说低也还真不低。
相对于籍氏宗主应该世代相承的司典大夫来说,他的职位要低一些。但是,籍谈本身也不是籍氏宗主的继承人,自然没有资格去做那司典大夫。
况且,就是司典大夫,它本身也就是个中大夫之位。籍氏子孙除了嫡子能继承他中大夫之位外,如果没有军功,多数籍氏子弟一辈子能够混个中士、上士就算不错了,其他人大部分都沦落为下士乃至庶人了。
籍氏庶子出身的籍谈,本来也就只是个中士之资,可偏偏上来就做了这馆驿大夫,这可是实打实的下大夫之位,对于籍氏一族中人来说,自然是嫉妒者有之,但是更多的还是艳羡。
原本在籍氏门中不受重视的他,也一下子受到籍氏众人的追捧。
尤其是,现任宗主、同时也是他的生父的司典大夫籍游,更是多次询问于他,对他的起居生活表示关心。
原本默默无闻,不受父亲看重的籍谈,一个年轻人,一下子受到这么多的关心和追捧,心中虽然也有年轻人一般会生出的骄傲和得意来。
但是,历来心思敏捷的他,更多地是心生感激,对提拔他的执政正卿士会的无比感激。
因此,一听说天王使者要来,他便明白这正是自己展示才华的时机,也是报答对自己有提携、再造之恩的执政正卿士会的机会。
所以,狐丘城大夫遣人来报的第二天,馆驿大夫籍谈便早早就叫了两位馆驿中的副手——司役上士祁叔、司膳上士栾叔,来商谈接待天王使者的事情。
这祁叔、栾叔都是馆驿中的老人了,从晋灵公时就在馆驿中任职,接待了不少往来使者,办事自然有分寸。
他俩都知道新上任的这位上司籍谈虽然年轻,而且出身也不是一等卿族,但是既然是执政正卿士会亲自安排的,说明这位年轻人还是有些门道的,那自然要好好地敬着、供着。
再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头一把就来了天王使者这样重量级的人物,祁叔、栾叔自然不敢怠慢。
因而,不用籍谈特意交代什么,负责杂役的上士祁叔,一早就准备清宫扫道事宜。祁叔安排馆驿中的杂役人等,要把供天王使者住的宫舍,一一打扫。铺的席子,席上的几案都要一尘不染,甚至是连宫舍外面的马厩都要打扫的干干净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馆驿中的杂役虽然有心叫苦,但是看着安排事宜的老上士祁叔,还有旁边站着观看的年轻上司籍谈,他们也就只能腹诽,手下还是老老实实的干下去。
另一面负责膳食的上士栾叔,也早将已准备好的食料放齐,一一陈列于馆驿庭中,这样一来,一眼便可以看出这些食材的材质来。
在籍谈看来,很显然,栾叔是用心了的,着人准备的食材都很上乘。
所以,当士会等人陪同刘康公、原襄公到了馆驿之后,迎面就看到在馆驿面深足有一箭之地的庭中,放置着各类格式的东西。
其中,正面最惹眼的那十几个大饔,是栾叔指挥馆驿中的膳夫们,提前做好的各类熟食。有牛肉炙、羊肉脍,还有一些雁类、鸟类的肉干条,还有虎、豹、熊之类的珍馐。
味道虽然不知如何,但是从外观来看,这些肉类熟食切割的大小、颜色都很入眼,也算的是精心制作。
除了已经做好的熟食十几饔之外,庭中靠近马厩的附近,还有捆绑好的牛、羊、豕(小猪)各数十头。刘康公、原襄公等人只看出这些牲畜不少,而且大小都适中,显得很整齐。
可是,像士会和站在士会身边的郤克,他们俩人算是懂行的人,从这些牲畜的毛色、皮色一看就知道好坏,这里的牲畜皮毛都透着光亮,显然是精选过的。
肉类之外,还有主食。庭中矮垣边上一排独轮车,足有六七十辆之多,其中一半装着黍、稷等主食原料,外加专门匹配王使地位的梁稻(精品稻物)还有三十多车。
另外,还有为王使的随从人员,所准备的乘禽(雉、雁)九十双,也都绑缚着双脚放在庭中地上。
再者,专门用来做饭的“五劳之具”和生火用的“刍薪倍禾”,也都一一放置在庭中。这些都是给膳夫们做饭用的器具和柴火,虽然没有什么新意,却竟然也摆放的整齐有序。
刘康公等人心中怎么想的还不清楚,但是士会心中却是很满意。
这时,士会回身注意到身边的郤克,也目露欣赏之色,心中更是坚信自己举荐的这个馆驿大夫籍谈做的很不错。看向籍谈的眼光中也露出温煦之意。
其实,刘康公怎能不满意呢!以当时的有限的条件,而且按照礼仪等级来说,往来使者及其随从人员一般情况下人数都较多。
具体来说,像刘康公这样的一国之君,出行一般要“旅”(战车百乘)从,卿大夫出行也要有一定的卫护人员,人数总是不少于千余人。
所以,一般来说馆驿的建筑不会很豪华,但是面积一定要大,宫舍的数量也要够多,才能住的开那么多的人。
并且,如果每一处馆驿都要为来此的使者及其随从提供熟食,那无疑是非常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开销。
加上,当时社会上各阶层使用的食物器具,都是有严格的阶层划分的,按照出行使者的身份不同,所使用的器具也自然要不同。
在青铜器十分贵重的年代,即使是像晋国这样的大国,也没法将接待用的器具准备的十分齐全。
所以,当时使者出行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自家的厮徒(杂役)跟随,他们把主人日常用的饮食器具,以及其它的诸多器具都随身携带,每到一地就自行准备饮食。
而且,当时往来各国的使者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来自南方的楚国,有的来自东方的齐国,甚至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戎狄的使者,各地的饮食风俗大不相同,自然饮食上的喜好就不一而是了。
因此,为了接待各国使者时能够更加贴心方便,馆驿之中一般只是按照对方的身份等级来提供相应的食物原材料和烹饪器具的,至于怎么做、怎么加工就完全凭各国使者的喜好了。
尤其是,像刘康公这样的既是一国之君又是天王使者的,出行之时一般都有大量人员随从,其中既有车乘(军队),也有厮徒(杂役)。
供刘康公日常使用的饮食器具,也一般都由随从人员自己备好,到了馆驿之中,也只是用当地馆驿提供的饮食材料而已。
至于馆驿庭中提供的“五劳之具”,其实更多只是一个形式,是其身份的象征。
所以,进入馆驿之后,刘康公一看庭中准备的材料器具,这些都是按照周礼里为诸侯这一等级准备的,心中自然感到满意,便冲着士会等诸卿,以及专门准备这些的晋国馆驿大夫微微点头示可。